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十大关系
2018-03-29毕树沙
毕树沙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5)
随着职业教育由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向,职业素养培养将成为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各种政策已经强调了职业素养,如《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将职业素养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与此同时,理论界和实务界也持续对职业素养培养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对如何界定和培养职业素养,尚没有形成充分认识。从狭义视角出发将职业素养作为与知识、技能、能力相对的概念,宏观论述职业素养培养要解决的诸多关键问题,提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要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一、职业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相互促进
研究源于实践并且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研究并可以带动研究,二者的理想状态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职业素养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只有按照系统的研究成果指导,才能有效实施;与此同时,职业素养培养的结果也是验证研究成果的试金石,以及继续深化研究的助推器。因此,职业素养培养要“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研究”,在培养中研究,在研究中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要进行科学观察、思考、总结;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在有了初步研究成果的时候就着手实践探索。我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既要紧跟世界潮流,更要立足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实际,当前亟需关注以下主题:职业素养“是什么”及其与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和员工职业素养的一般需求、不同行业和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职业素养培养方式方法和模式、职业素养测量与评价方法、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等。
二、职业素养培养与评价统一
培养基于评价,评价为了培养,二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培养是评价的主要目的,评价结果必需真实反映学生职业素养水平,并能够全面诊断学校的培养效果;评价结果是改进培养的参照,要能够推动有的放矢地开展培养。对同一群体开展的职业素养评价不能是一次性的,要有动态连续性,能够覆盖学生成长全过程。职业素养评价要具有发展性功能,不仅对学生某个阶段职业素养水平进行测量和评价,而且能够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能为下一阶段的培养提供针对性改进建议。职业素养评价要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构建包括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题库、计算方法和分析模型的测评系统,定性评价可由职业素养评价教师委员会(由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组成)基于日常观察记录给出主观综合判断。
三、职业素养培养与课程教学融合
其一,职业素养培养要与技能教学融合。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不能削弱专业技能教学,正如不该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技能是职业素养得以体现的凭借,没有专业技能则无法从事特定工作,职业素养也就无从体现;职业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能水平能够达到的高度,以及技能水平发挥的程度。技能不仅仅是掌握一项技术,而且要运用到一定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这就涉及到多种技能的复杂结合、岗位工作标准与规范、该岗位与其他岗位的关系等。如果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只是通过不断地重复训练以提升技能熟练程度,却忽视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就会不同程度缺乏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素养,专业技能往往不能很好发挥,个人职业发展空间也有限。因此,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觉将某项技能与其他技能综合运用的素养,在职业岗位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下运用技能的素养,理解该技能及其相应职业岗位对用人单位意义的素养,与同事合作、服从上级并能适当提出个人意见完成工作任务的素养。其二,职业素养培养要与公共课程教学融合。职业院校开设的公共课,一部分是直接培养学生某些方面职业素养的,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等,需要更加有效地发挥培养作用,另一部分如思政课、德育课、文化基础课等,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的基础),要融入更多关于职业素养的元素,如在案例教学中增加职业素养方面素材等。
四、职业素养培养与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融合
职业素养培养具有养成性,需要融入到学生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全过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潜移默化的培养。要打造制度文化,不仅在教学、班级管理、食宿生活等方面全方面建章立制,更重要到是将规则落实到位,营造人人认可规则、个个遵守规则的制度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遵规行事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引进企业文化,推行先进企业文化进校园,如建立企业文化墙、班级实行企业班组制管理等,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要鼓励社会实践,有组织地开展志愿服务和专业服务,如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义工服务,机电专业学生义务维修家电、医护专业学生义务诊疗帮护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团队合作能力、服务社会意识和创新精神等。
五、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专业特点对接
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必然有所差异。如管理类专业一般对沟通与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要求相对较高,艺术类专业往往鼓励学生自由、敏感、个性、独立,公共服务类专业大都强调爱心、耐心、奉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设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在培养所有专业学生都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规则意识、责任意识等通用职业素养的同时,注重对接专业特点,培养相应专业要求的特定职业素养。
六、职业素养培养内容与职业要求匹配
学生从毕业到职业生涯结束,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可分为就业、岗位适应和职业发展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并非自然连续的,具备一定职业素养的人才能走完三个职业阶段。只有具备了就业竞争力,才能获得工作机会,进入适应岗位阶段;只有具备了岗位适应力,才能较好扮演某个职业角色,进入职业发展阶段;只有具备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发展力,才能获得相应的发展。就业竞争力在职业素养维度主要表现为职业兴趣、发展潜力、可塑性、职业性格和倾向、道德品质等,岗位适应力在职业素养维度主要表现为规则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职业发展力在职业素养维度主要表现为综合素质、抗压能力、选择与判断能力、创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奉献精神、坚韧和包容的性格、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独立思考和传播独到见解的能力、感知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岗位迁移能力等。职业素养具有内隐性,一些职业素养在某个阶段并不要求展现,但却需要“提前”培养一种意识、引导一种倾向性、品质和性格,为将来的需要做好准备,如同早早种下一颗种子,将来才能长成大树,不能在需要大树的时候再去播种。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首要注重就业竞争力方面的职业素养培养,为提高就业质量做好准备;但不能仅限于此,同时还要培养岗位适应力和职业发展力方面的职业素养,才能为学生在就业后顺利完成学生角色到员工角色的转变,适应和胜任岗位,乃至完成岗位迁移、职位晋升、职业发展、自主创业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七、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与教学资源对应
培养方式的差异要求特定的教学资源。不同于知识教学重视记忆、演绎和归纳,以及技能教学重视强化训练,职业素养培养更关注道德、意识、习惯、理想等精神层面,需要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并自觉践行。职业素养培养要求教学资源开发系统化,更要求使用灵活性和碎片化。要系统开发职业素养培养教材、微课资源、数字平台、评价系统等教学,同时要确保这些教学资源能够以碎片化的方式融入学生学习过程、实习实训、校园生活、社会实践全过程[1]。
八、企业与学校双主体
一方面,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目标,只有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才能实现“用人需求”和“培养目标”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在职业行为过程中,职业素养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培养。学校与企业要共同制定职业素养培养标准,设计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内容、方法、载体、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共同实施培养,推动职业素养培养常态化、规范化[2]。例如,学生企业实习、顶岗实习期间,企业导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养成职业素养,并对学生职业素养水平进行评价;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将职业素养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对接企业,将职业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九、共性培养与个性培养兼顾
职业素养有很多复杂的维度,如职业意识维度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与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认知、职业兴趣、责任意识、规则意识,职业习惯维度的遵守规则的习惯、学习提高的习惯、关注职业信息的习惯、完成任务的习惯、合理安排的习惯等,专业素养维度的运用专业知识技术的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储备量、专业认知等,以及拓展能力维度的沟通协调能力、合作与交往能力、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抗压能力等。能在所有维度都达到优秀的学生凤毛麟角,在所有维度都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职业素养的某些维度上有
自己的优势。开展职业素养培养,一方面,以让学生在绝大多数维度上合格或较好为基本目标,使其达到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的基本要求,实现对群体的共性培养;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允许并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以个人目标发展,实现对个体特性的培养。
十、培养职业素养与培养职业素养认同感并举
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过去的行为越是取得成功,越可能重复该行为(强化)[3]。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同感越强,职业素养培养就越容易开展。职业素养培养方式和阶段性结果都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认同感产生影响。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性成果都会引起学生自我的感受、体验和反思,如果是良性的感受,就会产生认同感,如果是恶性的感受,就不会产生认同感,甚至产生漠视、厌恶、抵制的情绪和行为。这种影响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职业素养提高带来的好处,主要是利益驱动,起作用的更多是理性,建立的认同感更深刻和稳定,但是在时间维度上具有延迟性,即在某一个周期的培养完成后才能起作用。职业素养培养方式对认同感的影响主要受情感驱动,起作用的更多是感性,建立的认同感肤浅和不稳定,但是具有即时性,即在开展某项职业素养培养的当时,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认同感。要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职业素养培养,注重引导而不能一味强制。
[1] 彭文胜.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43.
[2] 彭文胜. “芙蓉工匠”新生代职业素养培养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65-69
[3] 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