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018-03-29宋海鹤
宋海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 南京 211156)
近年来,作为新型国际贸易方式的跨境电子商务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江苏省一直是国内跨境电子商务大省。《2015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蓝皮书》[1]显示,江苏省在跨境电商企业数量和跨境电商交易额方面均位列长三角地区首位,已成为江苏省外贸发展的重要支撑。依据2016年11月江苏省工商局联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江苏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与监管情况研究》[2]来看,在市场规模方面,江苏省跨境电商市场体量在1000亿元~2000亿元之间。江苏省跨境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巨大需求。
当前,在我国即将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 中明确了英语类专业包含三个英语相关本科专业: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3]2。在“国标”关于英语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论述中,课程结构分为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共五个板块,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的专业方向课程,其涵盖了语言学、文学、翻译以及学校的特色课程等,特色课程由各高校英语专业依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师资情况自行设置[4]3。同时可见,在“国标”的课程结构中首次将“实践环节”纳入其中,并指出:“实践环节应贯穿整个本科教育阶段,所占学分不少于专业总学分的15%”[5]461,充分体现了英语类专业对“实践育人”人才培养理念的践行。而正如仲伟合教授[3]7指出,当前高校英语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仍相当薄弱,制约了其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作为定位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独立学院,在其英语类本科专业定位于英语专业的背景下,如何在“国标”精神指导下,针对当前江苏省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探索其现有特色专业方向课程(国际贸易类课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跨境电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复合专业,涉及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等的核心能力,因此单纯依靠高校自身进行实践教学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选择校企合作协同培养是跨境电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不二选择。
而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已由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不断拓展深化为现代学徒制下的校企合作模式6[74]。本文拟依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尝试探索英语专业特色专业方向课程(国际贸易)跨境电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一、依据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内涵
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首要的是要明确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 “什么样”的实践能力。目前国内高校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已初具规模。但是研究表明各专业间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不明晰,专业特色建设不突出,容易造成人才同质化竞争。另外,就人才培养的学校类型来看,当前主要集中于高职院校,远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不同类型院校,不同专业类别应立足于自身现实,发挥各自优势探索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以解决当前跨境电商人才缺口的现实问题。
首先,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在保持英语专业属性,与“国标”规定的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突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其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需坚守两点基本原则:一面向市场需求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二在立足本专业、充分发挥本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实施人才的差异化培养战略,需认真分析区域市场需求的各跨境电商岗位的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寻求适合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最近发展区”。依据以上原则,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特色专业方向课程(国际贸易类课程)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建议可确立为: 培养英语语言基本功扎实,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掌握相关跨境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主要能够从事跨境电子商务运营和客服工作的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可见,英语专业并不试图培养能够满足市场各个岗位需求的全能型的跨境电商人才,因为从学科专业的眼光看,如果英语专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科专业,就不存在完全复合另一个专业的空间[7]148。
二、校企“双主体”育人,开展真实平台真实任务实践活动
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以及英语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长期以来一直以构建学生理论知识体系为重点,专业实训实践教学十分有限。虽然近年来这一境况得以一定的改观,但还是不能令用人单位满意,在当前国际贸易专业对学生开展的实践教学中,大部分采用的还是基于互联网的模拟实践软件平台,代表性的有TMT(Teach Me Trade)和Sim-Trade,以及近年来较受欢迎的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项目[8]143。然而由于模拟实践活动本身的局限性,模拟实践活动效果必定会打折扣。
而在现代学徒制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中,由于一些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对卖家身份没有限制(如DHgate.com敦煌网,Wish等)以及跨境电商平台自身就基于互联网的便捷性,对于卖家准入实施限制的平台,如2016年下半年起速卖通转型升级为B2B平台,高校只要通过校企合作便能解决在其平台的实践问题。因而,相对传统国际贸易的模拟实训平台实践活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在真实的平台,以真实的商品销售、真实的岗位任务为基础而开展的真实的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其实践教学的效果。
在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背景下,学校和企业首先要签订合作协议,依据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校企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在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实施、以及实践考核评价等的责任划分,以保证双方高质量完成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任务。
三、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
教师是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最终执行者,因而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确保人才培养效果的根本保障。独立学院由于其相对来说建校时间短,师资队伍亦有不同于其他类型高校的特点,突出的是“双师型”教师的缺乏。跨境电商行业本身发展时间也较短,自被媒体人称为“跨境电商元年”的2014年起,该行业才备受关注[9]VI。同时辩证地看,独立学院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也不绝对就是劣势,青年教师学历起点高,充满朝气更愿意和容易适应教学改革,从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快速转型。在此背景下,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积极培养专任教师逐步掌握跨境电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企业师傅”进行联合教学弥补专任教师教学的不足。
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需密切合作、共同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分工,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可在课堂完成的实践内容由专任教师完成,非课堂的实践环节课程由企业师傅在实习基地完成,进行跨境电商平台包括从注册、 选品、定价、产品内容编辑、图片拍摄、图片处理、内容上传、店铺营销等一系列的实践技能培训,使学生真正参与企业工作体验实际工作场景,从而最终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指南,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以往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在英语类专业“国标”中明确要求要发挥评价的反馈作用,人才培养实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4]4。首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合力作用,校企合作制定完善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形成性评价标准,包含学生对待实践的态度、努力程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员工的身份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情况等实践过程中的考量因素。同时,制定跨境电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终结性评价标准。依据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细分到具体的各项学生需掌握的实践技能,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依据各自的实践教学对学生掌握程度逐项做出评价。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下,检验学生的实践效果也应以学生实际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为准进行评估。
需要指出的是,人才培养的评价不应仅是“单向”评价,而应该是“双向”评价的结果,即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反过来学生也应对教师做出评价,才能促进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能力。最后,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文件的形式制定英语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跨境电商实践教学管理条例》,该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度化、规范化。
五、结束语
本文以《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为指导,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现有特色专业方向课程(国际贸易)跨境电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尝试理清实践能力培养中“培养什么样的实践能力”“谁来培养”“怎样培养”“如何评价培养效果”四个主要问题,以期为英语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1] 上海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IEBE). 2015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蓝皮书[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15adaac0102x1h5.html, 2016-08-25.
[2] 中国工商报网. 江苏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与监管情况研究[EB/OL]. http://www.cicn.com.cn/zggsb/2016-11/29/cms93061article.shtml, 2016-11-29.
[3] 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 外语界, 2015,(3): 2-8.
[4] 冯光武. 把握国标精神、找准学校定位、突出专业特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实施建议[J]. 外语界, 2017,(1): 2-6.
[5] 蒋洪新. 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456-462.
[6] 杜启平, 熊霞.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J]. 高教探索, 2015,(3): 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