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构建德育微课堂的几点尝试

2018-03-28王妍妍

速读·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邓稼先辩论德育

王妍妍

元代郝经在《陵川集·原古录序》中写道:“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意思是说:如果没有了文章的宣传,义理就不能发扬光大;而如果文章离开了义理,也就不称其为文章了。通过构建德育微课堂,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之“入于耳,根于心,导于行”,显得意义非凡。

一、拓展文本背景,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微课堂

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说教上,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藤野先生》、《邓稼先》等主题的课文时,我事先给孩子们布置查阅时代背景的作业,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课前,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查到的资料,为文本分析创设了很好的氛围。同学们在汇总资料的过程中收获很大:通过分析《藤野先生》的写作背景,学生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作为弱国国民内心强烈的屈辱感,进而能理解鲁迅先生对于东京赏花跳舞的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更能领悟到鲁迅选择“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背后所蕴含着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学习《邓稼先》一课时,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再现了中国一百年间最黑暗最悲惨的屈辱时代,从而了解到正是因为邓稼先等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使得祖国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课后,我布置了拓展作业,让孩子们查找邓稼先、钱学森等卓越科学家的实际并谈谈感受。孩子们感动于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渥的研究条件和生活环境,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在简陋的设施和贫苦的环境中为新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通过德育微课堂,学生了解到今天幸福生活得来不易,心中充满了爱国的壮志和报效祖国的豪情。爱国主义教育就这样通过微课堂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根植在了每个孩子的心中。

二、故事分享,构建亲情教育微课堂

德育过程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学习《秋天的怀念》、《背景》等课文时,我将德育微课堂的构建定位在亲情教育、感恩教育、孝道教育上。但是观念的灌输总会让学生抵触,枯燥的大道理也会让青春期的孩子逆反。一开始,孩子们还羞于表达或者不屑一顾,通过老师讲述自身经历的引导和鼓励,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讲述自己内心最温暖的片段:有的孩子讲起和父母在小溪中抓螃蟹却弄的浑身是泥的丑态,引得孩子们发出善意的笑声;有的孩子讲述热水瓶倒下的瞬间妈妈护在他身前的情境,教室里响起了低低地啜泣……我顺势引导孩子们谈谈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的感受。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些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每一件都蕴含着父母无言却伟大的爱,也表示在同父母的关系中,自己总是索取的那一方,对父母少了理解、体谅、孝顺……

三、组织课堂辩论,构建理想、人生观教育微课堂

德育微课堂更能促使学生完成主动学习、密切合作的角色变换。在学习《伟大的悲剧》一课时,我设置了辩论的环节,就“斯科特一行人是不是胜利者”、“为理想而献出生命是否值得”等话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旁征博引,各抒己见,最后达成了共识:斯科特一行人即使在争夺南极点的事件中失败了,但他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团结协作、坚定信念的精神无疑是人生的胜利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受到了正确的理想教育、人生观教育。

四、數据分析、情景再现,构建环保教育微课堂

在学习《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一课时,我展示出近年来我国新疆等地土地荒漠化、森林砍伐率的数据提供给学生。各地荒漠化前后图片的展示和对比,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同学们对绿洲变为荒漠的现象痛心扼腕不已,更坚定了环保的决心。

古人云:“文以载道”。德育过程是长期而复杂的,所以不应该是疾风暴雨似的灌输,而是学生由内而外、水滴石穿的道德成长。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德育微课堂,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时间短却含义丰富,内容少却意义非凡,在学生毫无觉察的下进行思想教育才是最成功的。因此,如何将文章承载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有机联系在一起,如何将语文教育与德育微课堂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目的,是值得继续深入探索的新目标。

猜你喜欢

邓稼先辩论德育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稼先的故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同影子辩论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邓稼先的像遮住夫人脸
有些爱,永不褪色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