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声誉、政治关系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
2018-03-28樊勇赵金梅
樊勇,赵金梅
(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北京100081)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中小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国务院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中国中小企业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然而随着外部经济形势的恶化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民营中小企业在高速发展中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瓶颈日益凸现出来,融资难问题进一步恶化(刘帅等,2017;张金清等,2018)[1-2]。而外部融资是民营中小企业自身成长的基础,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见,民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性与他们面临的严重融资瓶颈极其不符,中国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融资环境(吴华强等,2015)[3]。在转型经济背景下,一方面由于制度的缺失与法治的不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在制度和政策上面临着“所有制歧视”;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较少、企业制度相对不健全且存在更多的信息不对称因素遭受着“规模制歧视”(郭丽婷,2014)[4]。在中国,融资制度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而由于门槛过高问题,只有信贷融资才是众多民营中小企业最具可行性的融资渠道。然而,政府作为四大国有银行的控制人始终主导着我国的金融体系,支配着银行信贷资源,从而使国有企业占据结构优势,获得更多的银行信贷资源,同时造成了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王伟,2016)[5]。在所有制与规模制“双歧视”现状下,民营中小企业无法通过“正式”途径获取充足的经济资源,只能寻求其他可替代的非正式途径,其中社会资本成为企业发展可依赖的替代性机制(李余等,2016)[6]。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家通过积极地塑造企业声誉以及参与政治以获取政治关系资源来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
探讨经济制度与正式制度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仍一直是企业融资理论研究的主流,对于社会非正式机制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导致社会化研究的不足(Lins K V et al.,2017)[7],这种社会嵌入思维的缺失也导致了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研究的不足。然而,任何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关系,并处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中,企业的经济决策与经济行为必然受到整个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由此体现。因此,有必要从非正式机制的角度拓展现代企业融资理论的研究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现有文献对企业社会资本影响企业融资行为的实证探讨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且鲜有的研究均以上市的民营企业为样本,其结果缺乏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本文基于社会嵌入理论的研究视角,试图以2795家非上市民营中小企业为样本,从融资可得性角度探讨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经济后果的差异,希望为已有研究做一个补充。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
自20世纪80年代社会资本概念被引入之后,迅速地为经济学家所使用,成为继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后另一种新式的重要资本(罗建华等,2011)[8],企业社会资本可以定义为企业通过社会关系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于洪彦等,2015)[9],因此,社会资本被视为能够促成合作和交易、确保交易系统良好运作、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的关键要素。
由于社会资本的经济学含义是指企业通过社会资本获取经济资源,因此探讨社会资本是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来帮助企业获取经济资源尤为必要。
在转型经济蓬勃发展而金融市场仍不完善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依旧强有力地主导着经济资源配置,企业对经济资源的获取仍然困难重重。然而,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来说,仍能依靠着与政府的特殊关系源源不断地获取政府资源,从而保持稳定的发展(张敦力等,2012)[10]。相比之下,民营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与所有制的差异受到市场的歧视,无法得到信贷资源的青睐,导致其市场竞争力的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民营中小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壮大,只能通过其他(非市场化)途径来获取必要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本就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途径。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市场化的融资途径可有效缓解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它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社会资本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新型融资渠道,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信息与融资机会,从而获取所需的经济资源;第二,社会资本帮助民营中小企业获得更高层次的社会关系以及占据更有利的社会结构,从而为企业带来更高效的融资决策;第三,社会资本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融资成本;第四,社会资本不仅使融资双方建立利益关系,同时还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信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形成稳定而长久的合作关系(Javakhadze D et al.,2016;陈德萍等,2017)[11-12]。
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本文将民营中小企业社会资本分基于信任的社会资本和基于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本两类,二者不可分离(Granovetter,1985;张敦力等,2012)[13,10]。对于第一类社会资本,参考已有文献,本文研究的是企业声誉,认为企业声誉较高即代表企业基于信任的社会资本较好。良好的企业声誉使得民营中小企业在社会关系中获取更多的信任,从而带来更多的合作,同时降低交易成本并缩短交易时间(陈德萍等,2017)[12]。对于第二类社会资本,本文与一些学者的做法相一致,将其认定为企业所建立的政治关系(唐松等,2011;王伟,2016)[14,5],同样认为企业良好的政治关系即代表企业基于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本较好。良好的政治关系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在社会关系中取得强势地位,从而轻易获取该社会网络中的大量经济资源,这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企业声誉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
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有限,信贷融资作为其获取经济资源的主要方式对企业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金融市场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严重影响了民营中小企业的成长。对于如何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学者们更多的是从正式制度因素探讨,如规范企业制度、调整融资结构体系、完善宏观政策制度环境等(Zhang Q,2006;仇颖,2011;帅晓林,2016)[15-17],而缺少非正式 机制角度的探讨。基于信任的社会资本(企业声誉)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可以通过降低交易双方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从而建立信任关系,有助于克服民营中小企业的弱质性(罗磊、苏晓华,2012)[18]。对于企业声誉较高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其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交易成本。具体而言,良好的企业声誉帮助各利益相关方降低各项交易的事前信息搜集成本、事中监督、执行成本以及事后分析成本(User M C,2015)[19]。在某种意义上,良好的企业声誉本身就向利益相关者传达了高质量产品/服务、低风险交易的市场信号。因此,对于拥有良好企业声誉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从外部获取资金会更加容易、资金信用期限会更长、资金成本也会相对较低,从而提升企业的融资可得性水平(叶康涛等,2010)[20]。据此我们可以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
假设1:企业声誉越好的民营中小企业越容易获得融资
(三)政治关系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
在中国“关系”型社会现实背景下,企业都比较注重发展自身社会关系,民营中小企业更是不断增加基于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资本,从而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经济资源(张敦力等,2012)[10]。在我国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政府拥有绝对的强势地位,占据着大量社会资源,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对政府的强烈依赖,也突出了与政府建立良好政治关系的重要性(张建君、张志学,2005)[21]。从社会现实来看,很多民营中小企业企业家积极参加党内政治生活、拓展企业政治关系,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资源获取的机会(贺小刚等,2013)[22]。已有相关研究表明,与政府建立良好的政治关系,提升政治竞争力有助于民营中小企业获取更多政府资源,从而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有效提升企业市场绩效以及财务绩效,政治关系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社会资本(李维安等,2015)[23]。政治关系这一社会资本作为对正式制度的补充,对民营中小企业获取银行信贷以及财政补贴具有重要作用,其作为一种“信号显示”传达了企业对外的声誉、发展潜力及价值,这种作用机制可以解释为良好的政治关系所产生的“信息效应”和“资源效应”(于蔚等,2012)[24]。所谓的“信息效应”是指良好的政治关系可以有效缓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而“资源效应”是指良好的政治关系可以直接提高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资源获取能力,从而提升其融资可得性水平。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拥有更好政治关系的民营中小企业越容易获得融资
(四)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影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机理分析
企业声誉在促进企业外部融资事项的达成、实施、监督过程中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声誉较好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各利益相关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受到舆论的监督以及道德的制约,使得交易结果的确定性得到提升,降低了整个过程的交易成本。不过张敦力(2012)[10]指出企业声誉强调的是在维系与熟悉利益相关者合作中的作用,而对与陌生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所产生的影响较小。因为,如果相关利益方对熟悉的、具有良好声誉的民营中小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不仅会被轻易发现而且会导致声誉扫地,为企业未来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但是,如果相关交易的发生是建立在政治关系的基础上,那么交易方是否是熟悉的利益相关合作者就不再显得重要,因为在我国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政治关系是一种复杂而有效的关系资源,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良好的政治关系可以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带来必要支持,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减少来自金融机构的信贷歧视,甚至通过干预金融机构的放款意愿,为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政府的这种干预行为或者为企业担保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放款的风险意识,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民营中小企业在贷款中可能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企业政治关系对企业声誉有一定的替代性。
然而,对于不同成长性阶段以及不同企业规模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对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影响应该会有所不同。因为,政治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企业声誉的基础之上。对于低成长性、小规模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新生弱性导致的相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难以获得融资方的信任,也更难获得较好的政治关系。只有发展好自身的基础性产业,建立良好的企业声誉,才能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在此基础之上,民营中小企业就容易获得较好的政治关系,从而提升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同时进一步提升企业声誉,两者相互补充从而提升企业融资可得性水平。而对于高成长性、大规模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政治关系的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企业对于政治关系更加依赖,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企业声誉的效用。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在影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存在替代关系
假设4: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在影响低成长性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存在互补关系,而在高成长性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存在替代关系
假设5: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在影响小规模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存在互补关系,而在大规模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存在替代关系
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能影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但是它们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不一样的。企业声誉来源于企业过去行为的事后社会综合评价,贷款人依据社会综合评价来评估交易的可行性与风险性,从而做出是否放贷以及放贷金额的决定,因此交易风险得到一定控制,企业贷款的未来违约率相对较低。而反观政治关系的贷款效应更多的是依赖于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或者担保,由此产生的借贷交易很可能是非理性决策的结果,风险相对较高,因此基于政治关系获得信贷资源的民营中小企业的未来违约率会相对较高。由此,本文推出如下假设:
假设6: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存在不同的经济后果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16年底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调查问卷,问卷调查主要以实地调查、网络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等多种方式进行。参照相关学者的研究对问卷进行筛选(吴明隆,2010)[25],具体标准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同一份问卷中的大部分问题都选择了同一个选项;二是问卷中存在大量的缺失值;三是同一份问卷中存在前后明显矛盾的答案。按照上述标准,共得到有效问卷2795份。问卷中的问项主要是以Likert量表形式,部分指标为定量指标。
(二)变量测量
1.融资可得性(FI):针对 中 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测量,主要参考了魏志华等(2014)[26]、何韧等(2012)[27]、姚峥等(2013)[28]等学者的研究。根据这些学者的研究发现,融资约束实际上是反映企业获取外部融资的情况,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将融资约束定义为中小企业从外部渠道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进而问卷设计了“企业发展融资难易程度”这一选择题项来测量小微企业的融资可得性情况。在已有的研究中,有学者使用虚拟变量进行度量,也有学者采用7点Likert量表的度量方式,为了更好地体现小微企业实际从外部获取融资的困难程度,选用7点Likert量表的度量方式,取值从1“非常困难”到7“非常容易”。
2.企业声誉(FA):根据Rindova(2005)[29]、李海芹(2010)[30]、Gao C(2017)[31]等的研究,将企业声誉理解为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与行动向外界环境发出的高品质信号,反映包括企业人力资本情况、企业创新情况、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与顾客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形象性行为。因此,结合中小企业企业声誉的建立与培育实践,选择“人力资源满足程度”、“新产品/新服务引进率”、“企业对商业伙伴负责程度”、“企业是否经常了解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强烈程度”这五个问项来测量民营中小企业企业声誉的发展现状。采用7点Likert量表的度量方式,取值从1“非常低”到7“非常高”。对上述问项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KMO值为0.792,且Bartlett球形检验通过,问项的因子载荷范围介于:0.732-0.840,解释方差为62.639%,这说明对企业声誉的测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政治关系(PC):政治关系又称政治关联,通常是指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在转型经济背景下一种重要而独特的企业社会资本,根据唐松(2011)[14]、王伟(2016)[5]等学者对政治关系的研究,本文从民营中小企业的意识形态出发,并结合民营中小企业政治关系的具体实践,选择“打点关系对企业很重要”、“企业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和“与政府保持关系对企业很重要”这三个问项来测量民营中小企业政治关系的发展现状。同样采用7点Likert量表的度量方式,取值从1“非常低”到7“非常高”。对上述问项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KMO值为0.756,且Bartlett球形检验通过,问项的因子载荷范围介于:0.913-0.933,解释方差为85.528%,这说明对政治关系的测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4.控制变量:参照以往研究,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还受企业和行业层面等因素的影响,选取企业年龄(AG)、企业性质(NA)、所属行业(IN)这三个变量进行控制。
表1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定义
(三)模型设计
采用以下回归模型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问题进行研究,根据前述理论分析,建立如下方程:
模型中被解释变量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FI),解释变量包括企业声誉(FA)和政治关系(PC),以及前述提及的相关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表2报告了主要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系数。其中,样本企业融资可得性变量的均值为3.224,表明当前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较难,这一问题亟待解决;违约率这一变量的均值为1.890,表明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没有违约或贷款延迟记录,比较重视企业自身的信用记录;企业声誉和政治关系两个变量的均值均稍大于4,表明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视自身声誉的建立以及与政府机构的关系培育问题。通过调研直接获取民营中小企业具体融资财务数据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因此这些变量均存在不少的缺失值。除此以外,样本企业存续时间较短,且所属行业也多为制造业。样本基本特征符合我国中小微企业的现状。
从表2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企业声誉、政治关系与融资可得性均存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水平为0.01,假设1和假设2得到了初步验证。此外,所有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594(企业声誉和政治关系之间的相关系数),因而可以初步判断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表2 主要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
(二)回归分析
1.企业声誉、政治关系与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
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来检验企业声誉、政治关系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是否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两个模型的结果来看,企业声誉、政治关系与融资难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些说明,有更好的企业声誉、政治关系的民营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这个结果与假设1和假设2的预期一致。同时,通过对变量进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发现各变量的VIF值小于临界值10,最大为1.015和1.170,表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表3 企业声誉、政治关系与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实证证据
表4 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的替代效应
2.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的关系效应
(1)检验方法。关于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关的系效应的检验借鉴梁强(2016)[32]的研究采用变量分组设计交互项的形式来检验。具体过程操作步骤为:假设VF、VP分别代表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在回归中按照政治关系变量XP的数值分为强弱(或高、低,或多、少)两组,并设计为虚拟变量Dum_VP。然后与VF相乘为交互项,一个是VF* Dum_VP,另一个是VF*(1-Dum_VP),最后比较这两个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是否有显著差异。如果在回归结果中,VF* Dum_VP的回归系数显著小于VF*(1-Dum_VP)的回归系数,则说明政治关系强的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声誉对融资可得性的影响显著小于政治关系弱的民营中小企业,即推断VF和VP形成替代效应。反之,如果VF* Dum_VP的回归系数显著大于VF*(1-Dum_VP),说明政治关系强的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声誉水平对融资可得性的影响显著大于政治关系弱的企业,即推断二者形成互补效应。
(2)检验结果分析。表4检验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对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影响是否存在替代或是互补效应,基准模型只加入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可见企业声誉对融资可得性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根据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检验模型,将政治关系的测度指标设为虚拟变量,然后与企业声誉相乘为交互项。由于不能对交互项的虚拟变量进行中心化处理,与主效应之间可能会形成多重共线性,所以模型中没有将企业声誉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之中。
表4列出相应的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民营中小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政治关系,企业声誉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都有显著影响,比较交互项系数可知,具有较好政治关系的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声誉对融资可得性的正向作用(回归系数为0.474)低于政治关系较差的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回归系数为0.639),系数差异为0.165,且系数检验具有显著性。
结果表明,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替代效应,即当民营中小企业的政治关系一般甚至没有政治关系时,企业声誉在融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民营中小企业有着良好的政治关系时,企业更多地依赖政治关系的贷款效应进行融资,企业声誉的融资作用被弱化,这基本上支持本文的研究假设3。
表5 发展阶段
3.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效应的演化特征
前述分析表明,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之间形成替代效应,表5、表6进一步结合企业成长性和企业规模进行演化特征检验。
(1)不同成长性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对融资可得性的不同影响
以解释变量成长性的均值为界限,将样本分为两组:低于样本成长性均值的数据为低成长性组,高于样本成长性均值的数据为高成长性组。
表5中的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属于低成长性组,分别检验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对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影响以及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之间的关系效应。结果显示企业声誉、政治关系与融资难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比较交互项系数可知,具有较好政治关系的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声誉对融资可得性的正向作用(回归系数为0.525)高于政治关系较差的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回归系数为0.404),系数差异为0.121,且系数检验具有显著性。这一结果意味着,处于低成长性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这两种影响机制存在着互补效应。
表5中的模型4、模型5和模型6属于高成长性组,分别检验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对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影响以及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之间的关系效应。结果显示企业声誉、政治关系与融资难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比较交互项系数可知,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交乘项VF* Dum_VP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而VF*(1-Dum_VP)的回归系数通过了检验,而且从系数值上来看,VF*(1-Dum_VP)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于VF*Dum_VP。这一结果意味着,处于高成长性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这两种影响机制存在着替代效应。
对比低成长性组与高成长性组的检验结果,发现当企业处于高成长性阶段时,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对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影响作用更大,说明高成长性企业更加依赖于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也可以说是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的建立有助于企业的成长;此外,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在企业低成长性阶段存在互补效应,而在企业高成长性阶段存在替代效应,说明政治关系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对融资可得性的影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结论基本上支持本文的研究假设4。
(2)不同规模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对融资可得性的不同影响
以解释变量企业规模的均值为界限,将样本分为两组:低于样本企业规模均值的数据为小规模组,高于样本企业规模均值的数据为大规模组。
表6中的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属于小规模组,分别检验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影响以及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之间的关系效应。结果显示企业声誉、政治关系与融资难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比较交互项系数可知,具有较好政治关系的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声誉对融资可得性的正向作用(回归系数为0.607)高于政治关系较差的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回归系数为0.527),系数差异为0.08,且系数检验具有弱显著性。这一结果意味着,处于小规模发展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这两种影响机制存在着互补效应。
表6中的模型4、模型5和模型6属于大规模组,分别检验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对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影响以及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之间的关系效应。结果显示企业声誉、政治关系与融资难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比较交互项系数可知,具有较好政治关系的民营中小企业的企业声誉对融资可得性的正向作用(回归系数为0.236)低于政治关系较差的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回归系数为0.554),系数差异为0.318,且系数检验具有显著性。这一结果意味着,处于大规模发展阶段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这两种影响机制存在着替代效应。
对比小规模组与大规模组的检验结果,发现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声誉对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影响作用减弱,而政治关系对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影响作用加强,说明随着企业的扩张,企业融资过程中对企业声誉的依赖程度减弱,而对政治关系的依赖程度有所加强;此外,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在企业小规模发展阶段存在互补效应,而在企业发规模发展阶段存在替代效应,说明政治关系在企业扩大规模过程中对融资可得性的影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结论基本上支持本文的研究假设5。
表6 企业规模
4.不同社会资本工具的差异性经济后果
前文的分析已经表明,企业声誉和政治关系会对企业的融资可得性产生显著影响,企业声誉度高、政治关系良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我们把这种现象解释为社会资本的贷款效应。我们以“企业有无违约或还贷延迟”变量来衡量民营中小企业是否按期偿还贷款,如果存在违约或还贷延迟行为,则违约率(Violate)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2。表7是以违约率(Violate)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检验的结果,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企业声誉和政治关系均能降低企业贷款的违约率,而从系数值上来看,企业声誉回归系数的绝对值大于政治关系,且差异显著。结果表明,企业声誉与企业政治关系这两种社会资本工具给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不同的经济后果,且企业声誉比政治关系对违约率的抑制效果更好,即基于政治关系发放的贷款未来违约率会相对较高,结论基本上支持本文的研究假设6。
表7 不同社会资本工具的差异性经济后果
五、主要结论与管理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社会嵌入理论的研究视角,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了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的影响。主要得到如下三点结论:
1.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具有显著的影响,且两种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替代效应,即当政治关系缺失的情况下,良好的企业声誉使民营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取信贷资源;但当企业建立良好的政治关系时,企业声誉的贷款效应就被弱化,此时民营中小企业更多的依赖政治关系所带来的融资便利。
2.对于不同成长性、不同规模的民营中小企业,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对企业融资可得性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存在不同的效应。一方面,对于低成长性、规模相对较小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这种影响存在着互补效应;另一方面,对于高成长性、规模相对较大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这种影响存在着替代效应。说明在民营中小企业成长初期,企业声誉的基础性作用较大,对企业融资可得性水平影响深远,而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关系的地位越来越重,企业越发依赖政治关系获取经济资源,从而提升融资可得性水平。
3.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这两种不同社会资本工具均具有贷款效应,但这两种社会资本工具给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不同的经济后果,它们的效用也不尽相同。实证研究发现,相比于企业声誉,政治关系所带来的贷款交易存在更高的违约可能性,违约率会相对较高,即企业声誉比政治关系对违约率的抑制效果更好。
(二)管理启示
基于前述研究结果,得到如下三方面的研究启示:
1.加快优化企业社会资本培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在制度缺失、法制不健全的转型经济发展背景下,民营中小企业在遭受“所有制”以及“规模制”双歧视下仍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具有替代性作用的非正式机制,即社会资本有效地提升了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但不同社会资本(企业声誉与政治关系)的贷款效应不尽相同,所带来的经济结果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正确引导和规范企业社会资本的培育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企业尤为重要。
2.强化企业声誉建设是民营中小企业改善融资困境的重要途径。在前述的实证研究中,企业声誉对民营企业融资可得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政治关联的民营中小企业,企业声誉的重要性更为明显。所以,加强企业自身声誉建设投入和维护,对缓解企业发展中的融资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民营中小企业应注重不同发展阶段与不同融资策略的匹配性设计。由于自身局限性往往不能,民营中小企业在早期发展阶段,尽管资源约束较重,但在此阶段企业声誉为融资带来了便利性,有助于缓解融资约束,企业注重在早期发展阶段声誉建设。随着企业发展演进,应注重加强与政府等相关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将企业发展经营中的信息传递给外界,提高企业经营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畅导致的融资渠道梗阻问题。
此外,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不能单单依靠政府外部“输血”等方式,企业更应当加强“内功”建设,通过市场机制来获取更丰富的外部资源。所以本文对企业声誉、政治关联因素的探讨,主要是希望反映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效应。由于研究过程中,受限于公开渠道获取数据的局限性,并没有使用面板数据模型。随着后续的调研,需要进一步增加研究的时间长度,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企业声誉、政治关联对融资可得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