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常态下我国出版人才培养之道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常态人才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辽宁 大连 116025)

自打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指出我国发展需要“适应新常态”以后,“新常态”一词就快速席卷各行业,在学术界也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也从各个角度对该词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与解读,可以说该词已经成为新一代中央领导根据我国发展实际情况而做出的高度概括。

一、国内外对“新常态”的理解

“新常态”这一词,出现的历史追溯起源很早,在科学哲学的范畴领域,这一词早有应用,在库恩的研究中,把“新常规科学”翻译为“新常态科学”①,这算是“新常态”一词的初步出现。对这个词进行字面意义上的理解的话,无法从现有词典中找到该词的存在,但是有“常态”一词的释意,其有两个层面的解释:一个层面是指固定的状态和形态;另一个层面是指通常和本来的状态。这两个层面的解释,分别从外在实体形态和非实体状态进行了阐述。而对于“新”这个字,其解释涵盖多个方面:刚有的;初始的;不久以前;刚才……。综合两个层面的解释,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常态”,即其是表明一种不同于原来固有的、旧质的以及通常性的一种形态。“新常态(New Normal)”一词,在不同的经济时期,具有不同的解释。在美国经历9×11事件后,经济发展速度出现减缓及衰退,因此在当时“新常态”一词就代表了整体经济放缓的形式。而在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且逐步波及全球,形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经济增速较低,甚至部分国家经济陷入负增长,这一阶段的“新常态”就表现为“高失业、低增长、低回报”②。

综上,对“新常态”内核的掌握,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其是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一种阶段性特点的描述。第二,这一阶段有三大特征:“首先是经济发展速度开始逐渐放缓,从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转变为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其次是经济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与改动,从而更加符合当前发展需求。其中,以消费服务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推进的同时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差距进一步减小,经济繁荣成为全国群众的共同主题;最后则是重视创新,以创新引导经济的建设与发展”③。第三,“新常态”的认知与改革是不能相脱离的,需要结合改革来理解“新常态”,改革是确保快速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根本路径和方法手段。

二、新常态下我国出版人才的现状分析

新常态下出版人才队伍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方向不但发展,人才素质和人才结构都实现了升级转变。本文所指的出版人才主要是长期稳定就业于出版行业的具有编辑出版资格证书的人员。

(一)出版人才队伍数量增长快、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有所提高

据资料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新闻出版业的直接从业者达到了453.9万人,接近454万人,而且这并没有包括其中数字、版权及相关服务等行业的人员数量。也就是说,新闻出版行业的人员规模及数量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与2015年同期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该数据有着1.3%的提高。而且,不仅仅是数量发生了增长变化,在质量和人才队伍结构这两个方面,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具备行业职称与专业职称的人员构成比例在不断提高,持有专业证书的人员比例也在不断提升,持证上岗已经成为出版行业的一个最基本的门槛。到2017年10月底,我国登记注册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了66598人,其中包含了62345名责任编辑。其次,从业人员整体学历水平明显提高。具有本科学历的从业者人数不断增加,而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从业者也在逐步增加。第三,从业人员年轻化,年龄结构趋于合理。出版单位编辑从业人员基本上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为主,人员较为年轻。第四,编辑个人素养、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大大提高。

(二)出版行业人才培养机制开始建立和完善

最近几年,政府整体人才战略的践行,使得出版行业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越加重视。在一系列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指导纲要下,出版行业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快速深化改革,紧密把握行业发展的全面需求和细节情况,在长期的探索和奋斗下,当前已初步建立起比较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且该体系具有长效发展的特征。从具体上来说,该体系的核心在于定期资格考试;岗位技能培训;专业编辑培训;出版业领军人才工程等等。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培养方略,出版行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三、新常态下出版行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问题

虽然出版行业在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上不断发展,但是在新常态下,也表现出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结构比例不平衡,出版人才教育与社会需求产生脱节,缺乏高质量的行业领军人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出版行业人才队伍在新常态下的发展。

(一)出版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1.新常态下出版人才“供不应求”

新常态下出版业存在出版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随着信息技术及“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出版业人才不但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学素质以及相应的基础知识,更要拥有一定的信息化、数字化处理能力。唯有如此,其才能充分了解读者需求、掌握市场变化信息,同时能够有效应对出版工作中的各种任务与问题。

另外,出版人才除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外,还需要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从而能够认真、负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坚守职业道德,出色地完成任务,在为群众精神需求、社会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为出版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价值。

2.出版人才管理体制不科学

目前,出版单位的人事制度由于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某些环节约束甚至限制了人才管理工作的高效实施。虽然说出版单位近年来着力于体制创新和改革,同时也大体完成了分隔政企、政事、管的目标,但从实际情况上来看,依旧还有部分单位没有对此加以充分落实,存在运行机制落后低效的情况。

(二)人才培养和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出版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正日趋严峻,这和培养目标及方向不符合实际需求有着极大关系。目前出版行业对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精通新媒体、懂得市场营销与业务策划的出版人才,更加受到行业的青睐。但是目前的出版人才培养较为狭隘,未能关注到其他方面的专业素养培养,导致与行业需求出现了不符合的情况,这就难以对出版行业的发展形成有效的支撑。

四、探索新常态下出版人才培养之道

(一)强化顶层设计,全面完善出版制度与规范

在制度方面,主要需要关注准入以及等级注册制度。近年来,相关部门从企业准入、市场准入、职业准入以及岗位准入四个方面,构建起了“四大准入”体系,对出版行业予以了强力的制度规范。在这之中,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都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紧密的关系,健全这方面的制度,让出版行业人才培养有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在继续教育方面,多个专业组织结构都构建了完整的编辑业务继续教育体系,如中国编辑学会、广电总局研修学院、部分出版集团等机构,都构建了完善的制度规范。

(二)完善优化出版人才成长环境

新常态下出版行业要想培养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优秀人才,首要之急在于彻底转变观念,以更加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人才发展理念为基础,以更加先进完善的制度做指导。一是优化引进人才的创新管理机制,全社会、全行业选拔人才。二是构建科学、动态的人才评价体系。三是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留住人才。四是完善出版人才荣誉激励机制。

(三)构建新型的学习型出版人才组织

在新常态背景下,出版行业遭遇了很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需要对流动机制进行优化健全,推动出版人才的职业化发展,深化市场交流机制,让出版人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流动。学习型出版人才组织的构建,可以激励并引导从业人员在展开工作的同时加强自我学习和进步。尤其是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大力宣传及完善的组织体系管理下,从业人员能够积极进行主动学习、自主探索与合作分享,进而实现全体员工的不断成长与进步。学习型出版人才组织的建立有利于员工个人成长、企业进步,比如在申报十三五规划项目、主题出版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精品扶持项目等等,成员之间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切磋,必然会增加项目申报成功的概率。

(四)基于新常态是培养符合出版业的人才

新常态背景下,在高等教育中,需要立足行业实际需求,结合当前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创新改革和调整优化,尤其是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层面,一定要充分契合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总的来说,当前出版专业教育培养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应当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出版理念;第二,产品经理的角色;第三,融合出版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创新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出版行业的从业者,应该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实际岗位工作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注释:

①查汝强.简评西方“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认识发展的几种学说[J].哲学研究,1979,(11):32-36.

②Clarida.What Has- and Has Not - Been Learned about Monetary Policy in a Low Inflation Environment? A Review of the 2000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2012,44(2):123-140.

③习近平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讲话(全文)[N].人民日报,2014-11-10.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常态人才
人才云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