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2018-03-28杨婧冯晓倩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结构性教育资源供给

杨婧,冯晓倩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根据2017年7月教育部门户网站公布最新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2.7%,相比2012年的30%增长了12.7个百分点,仍处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15%-50%)。预计三年后(2019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突破50%,实现我国高教的普及化阶段(50%以上)。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进行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供给,出自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书,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是指某一时期的不同价格条件下,生产者有意向且有能力提高相应的商品或服务。供给的规模和范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生产总量的影响因素也是供给量的影响因素。

供给侧,同样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最早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1月10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提出的。习近平同志在会上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是“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习主席在后来召开的第十二次会议时,提出了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站在提升供给质量的角度上,通过改革的手段实现结构的合理优化,矫正不合理的要素配置,提高有效供给,使其对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得以提升,人民群众的需要得以全方面满足,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指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以及要素的创新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但涉及经济领域,同时还与社会领域息息相关。我国高等教育则是社会领域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传统的需求侧改革已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无法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殷切期待。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增强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因此,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需求侧改革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变一触即发[1]。

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

需求侧是相对于供给侧而言的,我们常说的“三驾马车”即指消费、投资和出口。事实上,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来看,高等教育是紧紧围绕需求侧改革的方向在进行。第一,在消费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扩大招生。如此一来,每所高校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也就有更多的学生能够消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第二,在投资方面,各级政府为高校注入了更多的资金、人才和精力,如辅助高校向银行贷款,批准高校的改名合并,下放高校自主地设置专业、评聘教授的权利等。既推动了我国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各种类型的高校层出不穷,又通过改名合并等方式使得高等教育的资源得到整合,高校的综合实力得以增强。最后,在出口方面,政府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也欢迎外国学者来华学习和交流,积极吸取外国的优秀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在围绕需求侧改革的同时,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成效,然而从现实来看,需求侧改革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了,实行新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学科的设置缺乏社会协同性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需求侧改革不断深化的前提下,各大高校因为招生规模的扩张,纷纷往综合性高校的方向转变,院系逐渐增加的同时,下设的三级学科数量也在逐步增长。这就容易导致一个目前各大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学科数量过多,有重复冗余之嫌,一味地追求数量,忽视了质量,且这些三级学科的设置没有和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三级学科,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专业,是指“高等教育范围内培养大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大学为了针对社会分工的需求而开展的,而这一“专门领域”是高校不同于小学、初高中的重要特征。大学生的分类集合就是以不同的专业为基础的,是高校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三级学科的设置仍存在缺乏社会协同性的问题。

根据最新的《2017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在其调查的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资格的院校(除军事类、港澳台地区高校外)共2581所中,普通高等院校973所,262所独立学院以及高职高专院校1346所,共涉及523个专业,其中下设英语、计算机专业的院校均超过80%,遥遥领先于其它专业,个别专业涉及的院校数量不足5%。此外,四川大学以133个本科专业的数量高居全国高校排行榜的第一位。高校学科的设置缺乏社会协同性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的不平衡,差异悬殊;三级学科总量设置过多,有显著的同化现象,缺乏专业的特色。就目前社会的供需来看,社会对英语、计算机等学科的需求已经过剩,且这些领域需要的是更高次的专业人才,如相关学科方面的硕士或博士等。高校在三级学科的设置方面还需进一步整合,并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设置特色专业[2]。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现实不匹配

在需求侧改革的推动下,高校领导班子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扩大招生上,学校容纳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在学生数量与日俱增的背后,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却相对滞后了,培育出的学生“千篇一律”。学校的综合实力看似增强,实则只是外延的扩展,鲜有内涵建设的提升。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方式向可持续性、集约型方向转变,导致了就业市场上的一个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对大学生来说,应聘不到合适的岗位;对企业来说,高薪仍难以招到理想的员工,究其根本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现实需求不匹配。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重教学轻实践,注重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很少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仅有的暑期社会实践也多数是盖个章,敷衍了事,既无法增长学生的社会认知,也不能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当这些本科类院校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应聘时,竞争力明显不如某些技术类院校,空有理论知识,却因技术有限,难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大学生学习什么专业,基本上取决于当初高考时填报的志愿,多数是自己满意的热门专业,即使一开始调剂的专业不是自己向往的,也可以在一个学期结束之后,申请转专业。在转专业时,部分热门专业大学生纷纷扎堆,少数冷门专业则无人问津,学校对于这种情况却没有采取及时的控制措施,致使就业时,有的岗位人数过多,供不应求,竞争激烈,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毕业生竞争一个岗位的现象屡见不鲜;有些岗位却存在无人过问的现象,供大于求,社会上急需的人才却存在缺口。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根据社会的真实需求“对症下药”,教育方式方法难以突破传统,墨守成规,缺乏新意,对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教学实践明显不足,与现实的发展不能完全匹配,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三)高校教育资源分布比例严重失调

传统的需求侧改革注重投资、出口、消费,尤其是投资,这就使得来自各方的资金支持纷纷集中在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或是首都北京周边,优质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了东部,西部教育资源明显匮乏,高校教育资源分布比例严重失调。上个世纪末,为了面向新世纪,为了迎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挑战,为了创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我国政府推出了“211”和“985”工程,意图扶持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入选“211”和“985”工程的高校和其它高校最大的区别就是资金,他们一半以上的资金来源都是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众所周知,没有钱是办不了一所好大学的,有了充足的资金,教授学者纷至沓来,科研成果显著提升,高校名誉生源两全。但这却导致了一个恶性后果:获得国家大量资金支持的高校发展的越来越好,缺少资金支持的高校日趋没落发展滞后,差距逐步拉大,两级分化严重。

首先,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直辖市占据了我国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西部地区12个省份仅有7所“985”高校,西藏自治区仅有7所高等院校,完全不能满足当地群众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求,一流高校分布严重失调,西部地区人才大量流失,东部地区人才过剩;其次,由于重点学科的吸引力,高校关注的多是重点学科,投入的资金比例多,接受的外来资金也多,从而忽视了一般学科的建设,学校自身内部体系建设也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重点学科的教师有大量的科研经费,而普通学科的教师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也得不到充分的教育资源,学校发展具有明显的倾向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学生对于学科的选择。

三、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现途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既适用经济领域,同样适合高等教育领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使我们意识到,高等教育要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必须实现由需求侧改革向供给侧改革方向的转变,解决需求侧视角下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一)优化学科设置,增强岗位对接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使更多的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普及,而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普及的载体,地位非常重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改变需求,从而优化和升级供给侧的结构。专业作为高校人才分类的基础,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与否关乎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下决心优化三级学科设置,进行系统地整理和综合,增强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岗位需求的对接性,最大程度上迎合社会需求[3]。

首先,对于部分热门专业,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色开展工作,杜绝随大流的现象,不要一味地追求热门岗位对应的热门专业,不要盲目地追求学科的数量,而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实践,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多多发掘学校自身的内在潜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其次,对于一些冷门专业,高校也要予以积极正确地引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适当地调整专业,不能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冷门”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能只在乎眼前的蝇头小利,对于热门专业一拥而上,要结合自身的长处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适合自己的岗位,做到在“冷门”岗位上同样“热门”;最后,对于高校不擅长的落后专业,在经过社会调研的基础上,要做到及时地取消或是减少招生人数,对学生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正视社会需求,减少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提升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二)规范培养模式,打造全面性人才

根据最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示,高校的五大职能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即人才培养。从需求侧改革到供给侧改革的转变,势必要规范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打造高素质全面性的优秀人才,注重高校内涵建设。高校不仅要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科研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课外实践,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其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就业难不是没有工作可做,而是可选择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意愿,不是需求不足,而是有效的人才供给不足。

因此,各大高校在进行常规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教学外,还要注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方面,不仅要增加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要锻炼大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既要培养学术型人才,又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大学生在高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地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能够从容地应对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经济社会。此外,高校还需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突破传统课程的束缚,让学生学习那些对就业有帮助的、对提升个人素养有帮助、个人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他们在学校阶段就提前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还可以通过增加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4]。

(三)合理资源分布,争创双一流大学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因需求侧改革导致的东西部教育资源分布比例严重失调、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政府部门要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资源适当地向西部地区倾斜,推动西部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国家要大力提倡对西部地区高校的援助,提供资金上的支持,给予政策上的优待,帮助这些高校招揽人才,也可以出面引导社会各界的投资由东部发达地区适度偏向西部落后地区。此外,国家还应转变原有的对“211”、“985”高校的过多关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西部地区高校的建设和改革中去,提升西部院校的竞争力。

作为西部地区的高校本身,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有效利用本校的优势学科和地域特色,广泛引进高层次的优秀人才,还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原有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明确学校的定位,争创双一流高校,对学校的内部结构进行综合调整,实现从需求侧向供给侧改革的切实转变。西部院校要积极培养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提高办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提升特色学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高校中的竞争力,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结构性教育资源供给
化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