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辛苦并快乐着,还是快乐并辛苦着
2018-03-28张健
张 健
2017年开学季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接受新华网专访,对全国的校长、老师、学生、家长讲了一段寄语,其中对学生的一段关于辛苦与快乐的论述令人印象深刻。他说“辛苦并快乐着好于快乐并辛苦着。从辛苦中产生的快乐,其乐无穷;快乐并辛苦着,这样的快乐是短暂的,是麻醉剂。”其实,这段充满哲理的关于辛苦与快乐辩证关系的论述与劝解同样适合教师。
辛苦与快乐这一人生命题,涉及到人性的本能、人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人的价值实现的方式和路径的一种追问。它通过语序变换的方式来厘定二者的关系差异,其意义迥别。前者辛苦并快乐着,以辛苦为手段,快乐为目的,这是符合应得正义的。后者快乐并辛苦着,以快乐为目的,辛苦为代价。正如杨澜曾经说过,辛辛苦苦过舒舒服服的日子,舒舒服服过辛辛苦苦的日子。亦如古语所云: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话虽然说的过于功利直白,但理不糙、意不谬。
联系到教师来看,愚以为整个教师队伍80%是普师(含庸师),20%是良师(含名师)。我觉得按照帕雷托的二八定律分类理论做出的这个定量划分,基本上是靠谱的。为什么普师、甚至庸师太多,而良师、名师难求呢?关键就在于对辛苦和快乐关系的处置和把握上。
普师、尤其是庸师选择的是“快乐并辛苦”的路线。人都有趋乐避苦、趋易避难的本能和心向,这是人性的弱点。这些老师起初也努力过,但发现实现成为良师、名师的目标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太多的辛苦和代价。于是忘记了初心,打回了原形。毕竟平庸好混,卓越难求。这就是人的悲剧所在,为了活得舒服、自在,不愿意打开自己仰望的层次,而宁愿低就浅薄,坐拥平庸。他们关闭了自己职业成长的提升层次,关闭了自己读书追远的精神层次,关闭了自己优化教学的追求层次,丧失了上进心和进取心,这是教师由“上台阶”转为“坐滑梯”的开始,是进入下降通道和退化模式的严重警讯。更有甚者,还有些老师打开了平视或俯视的凡庸层次,打开了物质的浪漫、现实的享受、玩乐的具在层次,打开了职业怠倦、混教的沦陷层次。有道是:你当下的每一次懈怠,都是在给未来挖坑。它将以定格成长为代价,消磨生命做抵押,决定你一生庸碌,毫无建树。所以人不能过于追求闲适、安逸,害怕辛苦,那样活不出自我的价值和人生的精彩。只能在短暂的快乐、逍遥或麻醉中,感到空虚的内疚和无聊的悔恨。
良师、名师选择的是“辛苦并快乐”的路线。人需要追求有价值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萨特说:“人实现自己多少,就有多少存在价值。”而这一实现价值的过程必然是辛苦的。害怕和规避辛苦,只能导致价值的迷失和虚无。同样,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要想实现从“普师——良师——名师”的“三级跳”,就必须要有吃苦、付出甚至磨难的准备。这是一个不断成长、价值彰显和自我成就的过程。它充满了艰辛,也饱含着快乐。是一种真正属己的、过程性的、可持续的快乐。亦如陈部长所说的“其乐无穷”的快乐。一是属己的快乐。这一快乐不是外在施舍的、别人赋予的、或是通过利益交换等获取的,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懈追求而实现的,它是涉身的和属己的,是符合应得正义的。二是过程的快乐。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属性。教师的辛苦付出不仅品尝了发展和成长结果的快乐,而且也经历和享受着过程的快乐。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教学、读书、科研、写作,教而研、研而教,读而写、写而读,始终活在一种辛苦的追求中,奋斗的充实中,是幸福而快乐的。即便没有成为名师这一努力的过程也是值得尊敬和骄傲的。诚如泰戈尔所言:“天空虽然没有鸟的翅膀,但我已经飞过。”三是可持续的快乐。人生重要的目标的实现都有三个阶段:学习准备期、艰难成长期、开花结果期。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持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挑战与机遇共在,艰辛与快乐并存,唯有不忘初心,专恒坚守,莫失所愿,才能不断成长、进步,获得可持续发展、提升的快乐,抵达生命精彩和快乐的“诗和远方”。
在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愿把这篇解读、感悟奉献给广大教师,并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