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云南彝族刺绣的保护性开发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23期
关键词:绣品商业化刺绣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云南彝族刺绣有辉煌的历史,今天面临的问题与其它“非遗”别无二致。在人们的美好愿望中,保护“非遗”便是使其保持“原生态”,比如建立民族艺术保护区。而开发就意味着商业化,很可能变异走样,失却文化的纯正性。实际上,在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已经大幅度改变的情况下,要做到少数民族艺术的原汁原味非常难了,只能靠多种方式优化民族文化生态,激发出民族艺术的当代活力。商业化给民族艺术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警惕,但保护性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一、云南彝族刺绣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传承人越来越少

彝族最初居住的地方相对偏僻闭塞,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生活更多依赖土地、山林等资源。由于交通不便,稀缺物资依靠人背马驮运送,商品经济不发达。农民守着土地耕耘,衣、食大事主要自己解决,刺绣作为“衣”的部类,几乎是每家每户必须传承发展的手艺。现在交通便利,市场经济大潮席卷每个角落,传统方式耕种获得的收益远远赶不上从事经营或进城打工的收益,几千年的“乡土”开始失落了。青壮年劳力常年进城务工,村里多剩老年人及留守儿童。年轻人是传承技艺的主要群体,现在他们因生活环境改变而在民艺传承中缺场了。此外,现代学校教育的标准化、大众传媒带来的审美单一化也使年轻人疏离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他们的服饰跟随社会潮流而变,快捷、时尚的流行服饰及现代工艺更有吸引力。于是,彝族村寨很难看到姑娘们穿针引线的场景,许多彝族女子不会刺绣了。在火把节等重要的彝族节庆中,年轻人节庆穿戴的衣饰来自市场,手工刺绣品变成了机器绣品。

笔者调查时遇到一位彝族刺绣能手普秀珍,她的女儿、孙女们都不愿意穿彝族传统服装,也不愿意学习刺绣。村里愿意穿戴民族服饰、会刺绣的基本上都是老人,而村里老人不断离世。大娘想趁自己眼睛还看得见,争取为每个女儿、孙女都做一套绣装,以免后代看不到文化遗产。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今天很普遍。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传统刺绣的生境已经被改变,民间技艺后继无人,集结在人身上的非物质的、活的文化就消失了。

(二)过度商业化改变民族文化特质

商业化浪潮中,少数民族刺绣对外来人群很有吸引力,但他们外在于民族文化,仅仅在感官上获得某类印象。旅游景点、特色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绣花衣服、包具、饰品,对游客来说就是一个“民族风”的概念。这些带有刺绣的物品视觉新颖、价钱不高、方便携带,随性买下,不再深究其品质。于是,机器绣品在市场里逐渐驱逐费时费力的手工绣品,东拼西凑、鱼龙混杂的绣品挤上货架。为了降低成本,许多绣品缺乏源自民族文化根系的设计,或拼凑多个民族图案风格于一体,或截取、夸大能够带来噱头的个别元素。这样的商业化生产带来诸多危害,首当其冲便是稀释了民族文化。彝族刺绣是在民族漫长的生存实践中积淀成型的,技艺、图案都彰显着特定地域环境中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以及特定文化心理对应的审美意识。外界之所以有彝绣、苗绣之称,就是因为各民族的刺绣有自己的品质。出于商业目的刺绣“大杂烩”,稀释了彝族刺绣的文化成分,遮蔽了民族文化的特性。

物以稀为贵,机器化快捷高效生产的绣品大批量涌向市场,结果可想而知。机器生产的刺绣难以与纯手工刺绣相提并论,更何况市面上有的绣品缺乏合乎民族文化延展的设计。消费者的“胃口”一旦搞坏,反过来会拉动刺绣市场下滑。商家为了求得市场生存,难免拉动生产廉价、低俗的绣品。

二、彝族刺绣保护的举措

要培养刺绣传承人、避免过度商业化带来的恶性变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收藏、创作刺绣精品

博物馆、美术馆之所以要收藏各画种的精品之作,就是要把它作为典范供一代代的美术行业人士研习。现在的一些公立博物馆、民间民俗博物馆也收藏了少量的彝族刺绣精品,但在影响民众的鉴赏力以及培养传承人方面作用还不大。所以,目前还要收藏、创作彝族刺绣精品,使之发挥学习、鉴赏、导向的作用。我们可以走访彝族村寨,收藏一些绣功上乘的经典作品,尤其是不同年代的绣品,方便后人了解本民族刺绣发展的历史。收集资料,总结刺绣图案、针法及色彩搭配,形成完整、齐全的范本样品,培养传承人就有法可循。他们掌握经典传统刺绣、制衣的整套程序及技能,能够避免刺绣在发展过程中产生恶性变异。

(二)创建各级刺绣协会,扶持、培养传承人

创建省、市、县各级彝族刺绣协会,聘请高水准的彝族文化学者作为顾问或者理事,吸纳民间彝族刺绣高手、传承人作为常驻理事,这样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传承人。有了协会这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制高点,政府相关文化部门可以通过它来宏观引导彝族刺绣的发展走向,有效地保护绣品文化的纯正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保住了,遗产就呈活态化。协会可以重点扶持几个优秀的传承人,吸纳他们入会做理事,并尽可能申请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同时还应派专人采访传承人,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保存彝族刺绣资料,培养新的传承人时作为口传身授的重要补充。

(三)鼓励规范的经营开发

彝族刺绣世代传承主要因为它是自产自用的物品,与彝族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现在从事刺绣的人越来越少,是因为村寨内部对刺绣的需求减少,年轻人甚至自己都不用了。让年轻一代继承刺绣传统的理由,就是这项技能要能够安身立命、养家糊口、发家致富。一句话,就是要能产生经济效益。

政府可以鼓励、扶持开发商投资建厂,或者建立公司,开发销售绣品。有的市县已经有成功的经验。例如昆明市石林县的阿着底村,1996年成立了普氏民族民间传统刺绣厂,由公司统一设计、统一裁布,再分给农户刺绣。现在该村已经带动周边六个村子从事刺绣工作。

谈到民族艺术商业化,总容易联系到它稀释民族文化及带来作品低俗化。其实事物都有两面性,这里边有“度”的问题。商业化并不必然导致民间艺术变味。日本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诸多措施中都有商业、资本参与,但他们保护非遗的成效走在世界前列。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缺乏健全的市场机制和监管,就会陷入唯利是图的泥沼,带来绣品恶性变异。政府扶持和鼓励的商业化有宏观调控机制,能够探索出促进良性发展的路子。

(四)开发精、简运用,提高设计质量

完全追求绣品的“原位性”和“原生态”,容易陷入博物馆式保护的困境。完全将绣品放入市场,则有恶性变异的风险。我们可以将绣品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种,进行对位互补的保护。在传播媒体非常发达的今天,民族艺术是否能够生存关键在于能否焕发出活力,必须在传统文脉的基础上适度推进现代性转化,找到新的文化增长点,显现独特的美学品质。传统彝族服饰十分复杂,以花腰彝族妇女服饰为例,有帽子、头帕、大襟裳、托肩、领挂、腰巾、腰带、肚兜、裤、绣花鞋等十余个部件,多个部件刺绣密密麻麻,手工精心完成一套绣装耗时一两年。这类绣装只在彝族重要仪式、节庆穿一下,可能会有外界人士购藏,但需求量有限,适合作为非经营性的作业保留。经营性开发利用要精、简,即保留彝绣的特征,抽取其特质元素,惜“绣”如金,点到为止。这样既可以保证刺绣的质量,又可以兼顾产量。“简”和“惜”不是简单的“少”,这要在设计方面见功夫。

民间彝绣能手、绣娘主要依照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范式开展作业,创新设计要靠新型人才。设计者需要具备设计专业素养,了解彝族的历史文化,设计创新才能丢掉彝族刺绣的特质元素。这样的人才可以从高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中寻找。云南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开设过民族元素设计专项训练和研究性课程,学生毕业设计不乏运用民族艺术元素的佳作。我们可以校企合作,培养彝族刺绣产品设计人才。

三、综合优化刺绣生存环境,获得民族文化增长点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尝试“监管部门+开发经营者+彝绣协会+设计师+绣娘”的模式,综合优化彝族刺绣当代生存环境。

开发经营者扮演着推动刺绣再生产的重要角色。他们投资建厂或公司化运作,不断迭代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最大限度地把彝绣作品推向市场,担负起把绣品变为商品的使命。有了订单,村民在家里绣花就可以有收入,这会吸引一批外出打工的妇女返乡,重拾这门古老的技艺。如果没有商业化经营,绣娘们的经济需求难以满足,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系,那么这个群体将很快消失。更重要的是,没有市场的推动,藏在深山的传统绣品很难参与世界性的交流对话,不能在多元共生的当代文化景观中显示自身价值,也难以焕发出当代人喜闻乐见的美学品质。

政府监管部门、彝绣协会必须宏观调控,从理论与学术的高度把控彝绣发展方向,保障彝绣再生产既适应市场又遵循文化规则,避免单纯商业运作带来彝绣生产跑偏、恶性变异的问题。可由政府、开发经营者出资,招募有刺绣基础的彝族妇女组成学习班,彝族刺绣传承人、民间刺绣高手潜心传授技艺。刺绣协会还要定期举行各种交流会、展览及比赛,形成彝族主流刺绣文化。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绣娘,才是技术过硬、文化纯正的新时期一代绣娘。学习结束后,经彝族刺绣协会考察合格,颁发结业证或合格证。绣娘们只有持证才可以上岗,才有被聘用、被分派刺绣任务的机会。她们要全力以赴地绣好每一针,确保刺绣的质量,担起彝族刺绣传承的重任。绣娘可以是工厂的员工,也可以是自由的接单人,总之她们是刺绣的实践主体。

具有专业水准的高素质设计师,是工厂、公司的产品研发者,是高级人才,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绣品的品位。缺乏设计创造的彝绣产品难以在市场获得竞争力,设计师要赋予作品新的美学品质,通过提升绣品的品位及市场适应性,使其焕发魅力。因此工厂或公司一定要聘请扎实肯干、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精的设计师,对彝族刺绣传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地进行研究,以现代设计意识推动民族文化增殖,多出上乘之作。

综上所述,在开放、交流成为世界不逆之势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全球化正在加速,单纯博物馆式的民族艺术保护难以使其在世界当代文化对话中获得生长空间。保护彝族刺绣必须进行当代激活创造,重视其当代生存环境的营造。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调动各方力量,通力合作,综合优化彝族刺绣当代生存环境。有了适宜生存的环境,彝族刺绣就有可能良性地发展传承。

猜你喜欢

绣品商业化刺绣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Hong'an Embroidery: A Dance of Needles and Threads
清新唯美的刺绣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社会化和商业化思维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