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报向新媒体转型:勿用力过度 别自舍优势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23期
关键词:都市报厨房报纸

(《北京晚报》经济部,北京 100000)

在新媒体的影响和传统媒体被迫转型的背景下,“都市报”也同样要跟随大浪前进。在当前新浪潮的激烈竞争中,包括“都市报”在内的传统报纸正在经历转型,如开辟新的媒体渠道,客户端以视频、直播等新方式提供一天24小时、全方面和多形式的报道。然而,在困境中急于突围的传统媒体,虽然对于传播方式的改变十分积极,有时发力的方向和力度却不一定对得上受众的“穴位”。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是时代的潮流,但在变革的过程中,如果只附加技术,跟风贪大求全,记者难免心力交瘁,只重视传播的速度和形式,而忽视独立思考以及求证精神。新媒体载体求全求大,也容易变成流水线和杂货铺。转型的过程中,报纸既要看到自身优势,不轻易放弃,也应该思考:一份都市报的核心价值何在?纸媒的哪些独特之处是可以保留并大力发扬的?这都值得深思而后行。

一、转型新媒体切忌一窝蜂

都市报在转型的过程中,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自身时,也成为了全媒体跟风者。报网融合趋势下,不少都市报在新媒体竞争中生怕落后,转型一味以全媒体为发展目的。出镜主播、客户端、网站、小程序、视频直播……一场全媒体大战在传统纸媒中大张旗鼓地打响了,其他报社有的我们要有,其他报社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不顾报纸自身实力和客观条件,到处“跑马圈地”,求做大做全,其实并没有让纸媒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反而是丢掉了自家报纸优势,同质化竞争无形中愈加被扩大。

全媒体时代,拿着手机和自拍杆进行直播,似乎成了纸媒记者的新技能。文字记者在面临现场新闻时,无论是会议、论坛、展览还是市井新闻,都开始变身全媒体超人,既要能写稿,也要会拍照、摄像、出镜。而一个纸媒的记者,同时要给报纸、客户端供稿,也要在网站进行直播。这样的新形势下,文字记者被迫成为一个“多面手”,文字报道要求客观公正,体现记者采访能力和写作技巧;视频报道讲求景别,语言叙事生动,配乐精巧;摄影报道更是要求视觉呈现的效果。同时,一个新闻,发新媒体公号的叙事风格与报纸的叙事风格截然不同,这就意味着记者要要在各个角色中切换,同时付出双倍劳动。长此以往,文字记者可能会陷入于一种琐碎而无力再产生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此外,传统报纸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形态,但靠新媒体实现盈利还有待时日。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在运作新媒体时只是看重新媒体技术优势,而抛弃了报纸自身的优势,最终,报纸的新媒体没有实现预期的发展,传统媒体的优势也被抛弃了。笔者认为,融合之路不能成为报纸面对新媒体竞争的最有力武器。

二、“中央厨房”别新瓶装旧酒

近年传统纸媒转型中,一个时常被提到的高频词就是中央厨房。“中央厨房”既是硬件基础和技术平台,也是一个报社的中央处理器,是神经中枢系统,具备集中指挥、采编调度、高效协调、信息沟通等基本功能。很多纸媒,出于节约成本以及提高效率的考虑下,纷纷上马“中央厨房”。但是,新事物都要摸着石头过河,正在被纸媒大力倡导的“中央厨房”是否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呢?

从许多纸媒的新媒体传播来看,一些“中央厨房”仍然是发射机构思想的产物。没有从以发件人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中央厨房”的最初目的是加深整合,提高效率,但执行中却有过于浮于表面之嫌。“中央厨房”模式的最大好处是新闻制作,而不是进行通信报道。然而,一些纸媒的“中央厨房”报道模式带来了新闻制作效率的提高,新闻内容的却没有任何新意,仅仅将纸面搬到线上。比如对于新闻的改编上,一些中央厨房只是在新媒体上将报道以调侃化开头,其他内容却没有变化,如同新瓶装着旧酒。

在传统媒体一窝蜂上马“中央厨房”模式的时候,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君超教授却给这个“热词”以一种冷思考。他强调:“媒体的‘中央厨房’不仅是一个空间平台、业务平台、技术平台、资本运作平台,更应该是一个内容创新平台。过于看重技术在传媒转型中的重要作用,而忽视内容质量的提升,容易陷入一种‘炫耀锄头而忘记了种地’的窘境。”

三、都市报突围要重视本地化

笔者认为,报纸寻求的发展出路,需要但不能完全依靠新媒体传播,还必须发挥报纸的优势,增强报纸的核心竞争力。都市报本来就具备本地优势,许多本地新闻的采访机会是铺天盖地的自媒体所不具备的,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更远非自媒体可比。因此,传统报纸利用区域优势特点,着力做好地方新闻报道,以网络为主导的自媒体和新媒体就无法取而代之。

都市报坚持本地化也是未来保持阵地必须所坚持的。因此,不管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如何,或者口味有何变化,一个读者首先是对自身利益相关的部分最感兴趣,这就要求报纸想要紧紧抓住读者,其新闻内容就必须要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时刻关注社会民生问题,比如多报道与市民密切相关的本地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

以《北京晚报》这张老牌都市报为例,这几年在内容上,始终围绕“一老一小”,将这两类人群的生活作为主要关注点。北京市目前有330万老年人,在本地老年人心中,对这份都市报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因此,做好老年生活报道,服务好老年人,留住老读者,是这份报纸生存的一个受众基础。同时,关注“一小”是因为在目前“6+2”(四个老人,两个大人和两个孩子)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就是全家的“主要矛盾”。每周以“一老一小”为抓手,挖掘市民生活,进行集中报道,既有身边的感人事迹,也有新鲜生活现象,既揭示普遍的社会家庭问题,也有鲜明的人物个案。例如,晚报特色的热线新闻“我们日夜在聆听”,以市长热线为线索,报道市民在生活里遇到的难事,通过报纸的曝光,推动相关部门为百姓解决问题。这样的本地化特色,是其他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这就是一张报纸的核心优势之一。

同时,都市报本地化另一个体现是增加服务性报道,以提供贴近民众生活的服务性报道,来增加与受众之间的黏性。以《北京晚报》“周末跟我GO”栏目为例,每期以五块版面,报道北京本地以及京津冀周边的人文、地理、商业、旅游等内容,给市民提供周末餐饮、游乐、参观、亲子的好去处。这一栏目因其服务性强,深受市民喜爱,栏目持续以及长达10年之久,是报社的精品内容之一。

四、深度报道是未来纸媒的希望

新媒体时代,如果说纸媒要有所不变,那么以深度报道为核心观念不能变。在传播速度和广度上,传统都市报尽管在努力尝试,但却不能否认先天具有一定缺陷。但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却可以在新闻追踪和新闻解读等深度报道上做到后发制人。

在一些新闻学理论书籍上,深度报道被解释为:“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的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传统报纸可以增加独家新闻和同源新闻的报道,提高所提供信息的质量,进而提升自身品牌,扩大报纸的影响力,让读者对报纸产生忠诚和信任感,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在这一点上,互联网上信息的一瞥远远不能与报纸的深入分析相提并论。在新媒体冲击的时代,在新闻写作上,消息应该更短,把空留给深度报道,以深度报道确立权威。其实,在当前的新闻市场格局中,新媒体的传播速度能够吸引读者,而有着扎实基本功,有着优秀采编人员的纸媒,可以提供得天独厚的内容,形成优势互补。

以即时新闻为例,一件新闻刚刚发生时,最初所有媒体获得的消息都是一致的,那么对于同一新闻谁更敏锐,谁解读能力更强,谁的深度挖掘能力好,谁将会赢得读者。传统报纸若想在新兴媒体的打压下逆势而上,就必须借助深度报道来提高公信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确保报纸在新闻媒体市场竞争中的领导地位。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和《南方周末》和两份报纸都是传统报纸成功运用深度报道的代表,前者以财经新闻深度报道见长,后者则以社会问题的深度著称。

五、纸媒保留“精深雅”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报纸媒的生存之道,或许可以借鉴图书出版的路径。受电子出版物冲击,国内外的图书出版业在前几年也出现了某种颓势。不过,经过这些年的市场洗礼来看,传统的纸质书并未被电子书所击败,仍然有很大受众群体。这其中一方面是人们对纸质阅读仍抱有天然好感;另一方面,图书出版人将一部分书精品化了,图书除了阅读功能外,更兼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两部分价值是电子书所无法达到的。

同样,如果把新闻传播中的新媒体渠道看成是一个平台的入口,是一个大型的超市,而纸媒则是其中的精品专卖店,走“精致、深沉、高雅”的路线。有这样一种预测:“报纸将由大众媒体演变为小众化,渐渐成为贵族化的东西,是一种艺术,是更高雅的享受。”报纸提供的内容除了让人有深度思考的意义,更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互联网与报纸的质量之比,就是从实用性到享受感的跨越。

以纸张为媒介,精美的文字配上精心设计的版式,这也是纸媒难得的物理优势。网络时代,读报需求层次不仅仅是停留在获取信息的层面,还包括手触摸纸张、感受油墨的芬芳的需求,而这些都是报纸文化的媒介体验层次。以《北京晚报》“墨缘”版为例,以打通的版式集中展示了名家书法篆刻作品,设计精妙,拿在手里,可以欣赏或者临摹,给人一种文化视觉享受。这些优势,都是新媒体目前所无法替代的。我们相信,如同电子书出现后,优质的纸质版图书依然保有销量一样,优质的纸媒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猜你喜欢

都市报厨房报纸
厨房里打电话会引发爆炸?
报纸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厨房真热闹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厨房跑出黏黏怪
萌萌兔在哪里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