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价值引领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23期
关键词:国宝宝藏电视节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 100859)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日益重视,国民文化自信力愈来愈强。新时代不少电视台推出一系列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凭借新颖的节目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越来越受到观众喜爱。线上线下互动默契的《国家宝藏》让文物活了起来;《经典咏流传》将传统诗词与流行元素相结合,再塑未来经典……这些节目大都定位明确,在节目形式、内容选题、风格展示等方面都各有特色、适度与流行大众文化相融合,借助新媒体的全方位传播,潜移默化地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对传承传统文化和电视节目的创新都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

一、新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形式创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任何一档电视节目想包罗万象都不太可能。文化类电视节目想要实现文化传承,需要不断在表达形式下功夫。新媒体环境下,多种媒体深度融合,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形式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多种形式、多层次呈现,增强文化魅力

一档成功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形式上,既要与节目定位和内容选题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更要标新立异,打破传统桎梏。像《国家宝藏》,虽突出“国宝”,但不局限于“鉴宝”节目,而是通过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将厚重的文物以极具亲切的方式展现给观众。《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一期节目给观众们展示的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院长单霁翔带领大家进入博物院内部场景,然后推荐的第一件国宝《千里江山图》卷“现身”,由它的国宝守护人李晨进行讲解。以基于史实合理想象的舞台戏剧表演形式讲述画卷背后的故事,再到后面对国画颜色传承人的专访,步步深入,让观众对《千里江山图》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无论是纪录式外拍,舞台剧的表演,还是现场真人讲解,都是对打破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束缚”的尝试和创新,让节目表现形式更接地气,让国宝更加有血有肉,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让民族文化一步步走进观众心中。

(二)线上线下联动,全方位传播文化

作为新兴文化类电视节目代表,《朗读者》第二季继续采用访谈加朗读的节目形式,分享嘉宾的人生故事和情感体验,将经典文学里打动人心的细腻情感传递出来。同时,线上推出同名App,观众收看节目视频和节目花絮同时,可以分享与节目主题词相关内容;线下推出“朗读亭”,观众可以参与朗读亭录制,达到“线上线下互动”良性循环。

《经典咏流传》则选择演艺界前辈、歌手、音乐唱作人、热爱生活的普通人组成“经典传唱人”,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

而作为线上线下联动的典型代表,《国家宝藏》第一季节目播出后,《人民日报》等20多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再加上在社交媒体的良好“口碑”和九大博物馆门户网站积极推广,截至第一季收官,“国家宝藏”微博话题阅读量十多亿,相关短视频播放近4亿,线下“文化游”热潮不减,北京、西安、南京等历史名城的文博旅游线路备受青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受到欢迎。

《见字如面》全球化选信,以明星读信的形式为观众打开历史节点,再现鲜活的历史场景,多元化展示人情人性,通过书信情怀传递一种文化现象。节目在第一季播出时,就选择在腾讯视频网络独播、首播,新媒体的播出平台,展示给观众的是一个更加宽广多元的互联网世界。其实,在充满无限可能的网络世界,观众更需要文化正能量的传播,帮助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

二、新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内容定位

当下社会日新月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多种媒体发展迅猛,一档电视节目要想长久生存下去,必须有准确的定位和立意,进而选择恰当的节目内容。纵观时下流行的《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新时代文化类节目,均在不断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资源,注重节目的自主原创和观众的情感感受。

博物馆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央视牵手九大博物馆推出《国家宝藏》,将电视台推广与博物馆布展联合起来,以历史、文化、故事和科学多维度出发,从千万文物中选出27件国宝,再由公众选出9件进行以《国家宝藏》为题的线下特展。节目中展出的每件文物各有美丽,不仅技艺巧夺天工、成就世界领先,背后还有鲜活的故事,再加上实力演员的倾情演绎,“让文物活起来”。

主持人和嘉宾是一档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内容,直接关系着节目的成败。在《国家宝藏》中,张国立负责担任讲解员,他曾出演过多部历史剧,知名度较高,而且老成持重、不失风趣幽默,能够掌控全场。在国宝“前世今生”环节更为出彩,邀请王凯、黄磊、黎明等与文物气质相符的公众人物担任“国宝守护人”再现国宝前世故事,同时,邀请九大博物馆馆长、考古学者、文博人员讲述国宝的当下现状,这些人物与文物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情缘。

情感往往是最打动人心的,新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也打感情牌,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朗读者》一直坚持“初心不改,朗读依旧”的主旋律,关注环境保护、器官捐献等热点话题,尽显时代感。“我们去朗读吧!”,而有魅力的不在于朗读本身,更在于每期各具特色的嘉宾上。像濮存昕致敬老舍先生的那期节目,他朗读的是文章是《宗月大师》,文章表达了老舍对恩人宗月大师的感激之情,而濮存昕也借此文致敬第一个改变他命运的“贵人”——荣国威院长,在动人故事的讲述中,告诉世人懂得感恩,同时将这份温暖和关怀传递下去,对生命与情感更加敬畏。

三、新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风格创新

融媒体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要想保持持久的吸引力,则既要保持文化高雅格调和文化气息,也要尊重电视传播规律,更要追求电视节目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效果。

“和诗以歌”的《经典咏流传》节目,选取古典诗歌,用时下流行歌曲方式演绎,让诗歌不断贴近受众生活。“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被人遗忘的《苔》成为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里的孩子们的天籁之声,提醒人们不论生命多渺小,都要敬畏生命。

《国家宝藏》第二季节目,既有音乐剧,又有舞台剧,还能欣赏到民族器乐演奏等多种艺术手法,将文物美、古乐美、艺术美融为一体,让文化精髓渗透到点滴细节中,还有舞美效果、华丽灯光以及恰到好处的特效,都为文化传播营造出浓厚的氛围。同时,依靠先进科技,更好地展示出文物巧夺天工的灵动之美,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四、新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价值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民族自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是大势所趋,文化类节目更是当下社会大环境的产物。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用东方式的从容讲述经典文化故事,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顺应时下民众的情感需求;同时,画风清奇的文化类节目从文化熏陶的层面,温和地叙述着历史故事,将充满震撼与温情的历史画卷呈献给观众,同时,将蕴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通俗生动的形式展示给世人,起到了很好的价值引领作用。

《国家宝藏》通过展示文物国宝的“前世今生”,让文物作为纯粹文化载体,激励着更多人探寻历史根源,在找寻民族记忆中增强文化自信,汲取更多古人的精神和智慧。比如《经典咏流传》中,王俊凯传唱的《明日歌》告诫青年要珍惜当下,脚踏实地;孙杨传唱的《赠从弟》告诉青年人要有责任和担当,都起到了很好地价值引领作用。

五、结语

文化中流淌着民族血脉,是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文化类电视节目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利载体,需要不断创新,保持持久吸引力。新时代传播者需要上下求索,注重节目的“精气神”,节目“之精”在于抒发人文精神与文化情怀,节目“之气”在于充分挖掘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讲述历史长河中的经典故事与人物品格,节目“之神”在于与时俱进地进行时代表达,发挥更好的价值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猜你喜欢

国宝宝藏电视节目
“国宝”竞拍会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漫话国宝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
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