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智媒体时代受众的认知危机
2018-03-28
(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一、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企业数量的高速增长,海量的信息数据不断涌现,大数据的计算与利用逐渐变得炙手可热,这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空间与支持。与此同时,传媒行业也逐渐意识到了人工智能的先进性,从而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了新闻领域。学者彭兰认为,人工智能与物联网、AR/VR等种种新技术一起,正在把媒体带到一个智能化时代。所谓智媒体,是指“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自强化生态系统,实现了信息与用户需求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人民网副总裁官建文认为“智媒体”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提供多方面、多层次、个性化、小众化信息服务。但随着智媒体在新闻领域的广泛应用,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随之显露出来,尤其是对受众的认知范围和能力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智媒体时代新闻领域的新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不断融合成了适应新时代的必然趋势。而AI、VR及AR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推进了新旧媒体的融合进程,更让媒体行业逐渐向智媒体时代迈进。
(一)新闻信息采集便捷化
不同于以往记者赶往现场、手持设备、拍摄选景和录音采访等一系列新闻信息采集的烦琐流程,智媒体时代的信息采集完全可以达到去人工化,利用无人机拍摄、传感器传输系统以及人工智能识别分类等技术,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对现场进行全景拍摄,通过传感器传输系统将已抓取到的信息快速传回到新闻工作室,并通过人工智能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快速地识别和分类。在实现新闻信息采集便捷化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加及时、准确和有效的新闻信息。
(二)新闻内容写作机器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行业的广泛应用,新闻内容写作逐步由人工转向了机器人写作。相较于以往的人工写作而言,机器人写作是建立在海量信息数据的识别与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相对“格式化”的新闻资讯,机器人完全可以做到把握数据准确度和提升写作速度。例如一些财经和体育类的新闻,对于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要求,且内容结构相对简单,机器人写作应对这种类型的新闻内容就会比人工写作更具有准确性和高效性。
(三)新闻内容分发智能化
在新闻领域内,人工智能技术除了在机器人写作上的应用以外,在新闻内容的分发机制上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人工智能技术使新闻内容的分发从点对多转向点对点的模式。以往展现在受众眼前的新闻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而现在通过人工智能的智能识别和分发功能,可以使受众所接收的信息更具有针对性。依托大数据和算法,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浏览历史等聚合内容并推荐给用户,并在分发推送后,再次观察用户行为,进一步调整推荐内容。这种智能分发的方式使得新闻内容在分发上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分众化和差异化。
(四)新闻信息接收可视化
在智媒体时代,不仅新闻的采集、生产和分发模式发生了改变,受众对于新闻信息接收的方式也有了惊人的转变。以往受众接收新闻信息只是停留在二维空间上,新闻信息展现的方式较为平面化,而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不断融入,受众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同时也可以因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新闻信息接收上的应用,享受到三维空间上的视觉体验,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视角对新闻现场进行全景式的观看,这使得新闻信息的展现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新闻信息的接收变得更加可视化。
三、智媒体时代受众产生的认知危机
智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新闻领域带来了新变革,同时也为受众带来了全新的信息接收体验,可视化的接收方式和差异化的阅读体验让受众沉浸在智能化的服务体系中乐不思蜀。而新媒介技术的应用在使受众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的同时,也在操控着受众的认知范围,腐蚀着受众的认知能力。赫胥黎曾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甚至崇拜那些压迫他们的工业技术,从而丧失思考能力。换言之,毁掉我们的,也许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由此看来,对于智媒体时代受众产生的认知危机的探析,无论是对智媒体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还是对受众自身的认知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认知范围缩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新闻信息的智能分发无疑给受众带来了更多个性化和差异化的信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的浏览、点赞、收藏、分享和转发等行为,对用户进行分众化处理,并筛选出与用户喜好相匹配的信息,推荐给相应的用户。一方面,这种智能分发功能帮助了新闻媒体更好地了解用户喜好和需求;但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信息茧房”的产生。“信息茧房”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桑斯坦提出,他认为,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这使得受众所接收的全部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都符合自己的思维逻辑倾向。长此以往,受众将对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一无所知,进而使得自身的认知范围缩窄,无法接收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最终造成知识单一化。
(二)认知能力退化
无论是由机器人写作代替人工写作,还是由智能识别分发信息代替人工识别挑选信息,智媒体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力以及时间成本。但正是由于这种代替,使得受众逐渐顺从机器的安排,丧失掉了一部分的自主选择权,变成了机器操控下的受众。
基于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这一概念,普通受众没有能力去认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其对事物做出的反应,是相对于拟态环境来说的,而不是对于真实的环境。在智媒体时代,受众所获得的感官体验以及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由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决定的,这使得受众接触到的都是经过算法计算而挑选出最符合受众喜好的信息,其他被机器认为不符受众喜好的信息将会被无情地筛掉。受众在充满着自己喜爱的信息漩涡里,只会越陷越深,最终造成自身认知能力退化。除此之外,受众所固有的“刻板成见”对其认识和判断事物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往往是其更倾向的东西。当受众的习惯、喜好被机器学习到以后,受众所接触到的信息类型将会固定不变,受众接触到的所有信息都是自己更倾向的东西,这很容易加深受众的“刻板成见”,进而形成“回音壁效应”,使得受众自身的认知变得单一且缺乏理性。长此以往,受众也会随着机器安排好的逻辑去认知和思考,进而最终导致自身认知能力退化。
四、结束语
智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新闻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受众的信息接收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依托大数据的分析与计算,对大量信息进行精确化处理,并根据受众的不同喜好,将相匹配的内容呈现到受众眼前,实现个性化的内容推荐。但由此所造成的“信息茧房”现象却让“公众”陷入一定的认知局限之中。由此看来,智媒体时代下新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受众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并且还会缩窄受众的认知范围。在人工智能技术掌控大数据的情况下,人们从主动接收信息转变为被动接收信息,其思维逻辑与行为也会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和操纵。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媒介组织内,受众只是在媒介技术所打造的认知空间中追逐着自己所喜好的东西,很难获得更加广阔的认知空间以及更加理性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