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新闻报道写作策略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23期
关键词:导语新闻报道测序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高校的校园网、校报、官方微博、微信上的新闻报道是加强学校思想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也是社会了解学校的重要渠道,但是校园新闻由于报道范围的狭窄化,报道内容的常规性,报道形式单一、可读性差,大大影响了传播力。

一、校园新闻报道的现状

新闻的终极目标是凭借大众媒介的“扩音”功能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新闻写作有两个目标:一是让读者看;二是让读者关心。那就要写“读者需要知道”和“读者想要知道”的信息内容,才能有好的传播效果。但是现在校园新闻报道却存在着两个很典型的问题,削弱了其形象传播、舆论引导的功能。

(一)报道形式僵化

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开放包容、充满个性的地方,每天都发生着丰富多彩的活动,产生着新的思想和成果,但校园新闻报道却大多是会议新闻报道和领导检查视察类报道,报道角度多为领导视点,导致校园新闻报道沦为僵化固定的模板:

某月某日,某某部门在某某地方,举行了某某会议。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出席,某某领导主持,某某、某某、某某等参加。

首先,某某致辞讲话。随后……。最后……。

整个报道就是议程报道,真正的内容都被写作者概括得简之又简,信息量严重缺乏,甚至还可能出现讲话者的原意被概括得不到位的现象。

(二)报道语言枯燥

新闻语言要求准确清晰。只有语言鲜活,看起来不费力气的作品才能引起人们对事件、人物的最大关注。可是校园新闻报道不仅标题大同小异,语言也枯燥,口号式语言多,专业术语多,文章句子长,段落长。

二、校园新闻报道写作策略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让校园网新闻跳出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真正成为信息发布、思想传播、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就要从话语方式创新上探索具体的写作策略。

(一)抓主体,抓核心,注重标题导语创新

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集中和概括,是新闻的眼睛。广告理论中的“ADIM”(Attention,Interest,Desire,Memory)原则同样适用于新闻标题。

校园新闻报道会议标题占比很大,为了增强传播力首先就要尽量避免会议标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标题学会抓主体,抓核心,把静态的会议标题直接变为“核心内容式”标题,如笔者曾在审核校园新闻时,把“我校举行国际化示范学院揭牌仪式”改为“湖北省属高校首个国际化示范学院花落湖工大”,把“我校举行外籍教授聘任仪式”改为:“湖工大引进全职外聘教授”,直接突出主体内容。

另外适当掌握一些制作标题技巧也有助于让标题活起来。如《1.5亿元!珞珈创新天使基金起飞》(武汉大学报),采用数字加标点符号,既抓住新闻核心,也很吸引人;再如《城护一只虾,虾好一座城》(湖北日报),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不仅巧妙揭示了新闻主体内容,还点出了新闻蕴含的深层含义。题好一半文,一则新闻能否吸引读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标题制作成败,因此一定要用好点睛之笔。

会议导语多也是校园新闻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会议导语准确地说应该是无新闻性导语,因为不知道内容是什么。会议只是个新闻由头,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发这个报道,是新闻发布的时间要素,不是新闻本身。笔者建议最好能将会议新闻的导语变成“行动性导语”,如将导语“第17届世界可持续能源技术国际会议暨2018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武汉论坛在武昌开幕”改成“在湖北工业大学校内一栋80平方米的‘生态房’汇聚了众多绿色能源技术而引来国际关注”,肯定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导语是引导消息阅读的媒介,有“导读之语”的意义。写好了导语,一条好的新闻就成功了一半。

(二)找重点,找亮点,采用典型事实说话

不少校园新闻报道习惯拿活动日程编个“流水章”:哪些领导出席,谁谁谁讲话,开幕、总结。唯独没有新闻亮点——新闻的核心内容。针对这种议程式校园新闻报道,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两个拒绝:一是拒绝“流水章”,二是拒绝“正确的废话”,而把主要笔墨放在重要新闻事实上,学会找重点,采用典型事实说话。

高校各种会议活动层出不穷,但每个会议和活动都是为了一定的工作开展的,空洞的“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等概括性语言完全无法服务中心工作,满足读者所需,我们需要的是用重点新闻事实来说明,观点为何新颖,会上提出了什么新观点。比如笔者在做外聘教授聘任仪式的报道时,就完全摒弃了议程,直接抓住外聘教授的成就及全职性特点现场采访报道。我们选择事实一定要遵循两个原则:最大程度地接近新闻观点;有的放矢地选择典型事实。

如果能找到会议中的一个亮点,通过报道这个亮点也可以报道整个会议。比如,我们在做校园里每周都会上演的招聘会报道时,发现现场来了一些留学生,于是就过去找他们交流,了解到他们也有意在“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于是我们就以此亮点采写了“留学生也来找工作”的新闻发在校报上。

(三)抓细节,抓特点,通过再现场景说话。

读者不喜欢抽象的概念、空泛的论述,而是希望能从报道中自己去看、去听、去体会。“再现场景”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地描述出来,使读者仿佛亲眼所见,充分调动起形象思维,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也加强新闻的可信性,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如:

破落的红砖瓦房、逼仄的小巷、树荫下打着长纸牌和武汉麻将的老人……13日,在湖北工业大学2017届艺术设计学院毕业设计展上,动画专业学生王艺玮将自己蹲点武昌得胜桥近半年拍摄的资料,剪成了一部短片,作为毕业设计在学校展出,上万名师生纷纷点赞。

这段场景来自《湖北工业大学报》上《湖工大学生蹲点半年为待拆老城区拍纪录片》一文,报道的是该校毕业展中一件传媒类毕业设计。文中的场景描写可以让读者产生现场感,似乎真的看到了武汉老城区的市井生活百态。在场景再现中,一定要注意选择与主题直接有关的、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细节再现,语言表述一定要准确,摒弃一些大而空的词语。

(四)增深度,增厚度,应用背景材料说话

任何新闻事件、新闻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中发生的,如果这个背景材料能增强报道的深度,我们一定要用上来。很多高校都会组织很多活动,产生很多科研成果,但纯粹就活动或者成果本身报道就显得平面化,不能体现出办学成果,而增加一些背景材料后份量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武汉科技大学报》的一篇新闻稿《梁峰教授团队打造人类基因测序的中国速度》,背景材料就运用得恰到好处:

40年前,科学家研发第一代测序技术,对人类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需要近千年的时间;到了20世纪90年代,第二代技术面世,还需要10年时间,花费30亿美金。梁峰团队研发的第四代纳米孔测序技术,已基本实现24小时1000美元对一个人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大大缩短了找到治疗疾病方法的时间。

这段背景材料很有说服力,可以让人深刻感受到新技术的先进。我们在校园新闻写作中可以适当运用是联想法,通过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其他一件或几件事实关联起来进行陈述,或者采用对比法,通过对背景材料进行对比和衬托来突出主体内容。

(五)显客观、显生动,借助直接引语说话

原新华社高级记者李佩曾说:“新闻就是‘他说’”。但是不少校园新闻报道基本就是写作者的自说自话,有悖于客观报道原则。校园新闻报道如果恰当直接引用一些直接引语,有助于克服常规活动报道的概念化倾向。

选择引语最好是能选择那些构成妙语警句的话,能让人牢记的话,能生动、清晰传达说话人强烈情感或反映的话,而不是空话套话。一个好的引语要可以推动故事的展开,自然地让报道从上一段过渡而无需要过多的解释。

三、结语

总之,常规的校园新闻只要能在写作上下功夫,也会写出内容鲜活生动,思想深刻的报道来。

猜你喜欢

导语新闻报道测序
导语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
阳光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本期专栏导语
基因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导语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