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效果探析
2018-03-28金洪文
金洪文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一、产教融合背景
产教融合是国家发展新工科教育的战略决策。新工科教育办学方向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2015年7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将“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原则[1]。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尝试
产教融合是一种“双赢”模式。坚持发展服务、就业促进教育办学方向[2]。近年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学校可以利用企业设备场地等对学生进行技术学习和培训,同时,可以解决企业人才紧张问题,让实习学生能替代一部分技术工种。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专业的认识,也提前适应了专业环境,对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有一个过渡期,缩短人才成长周期,使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我们将继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就业机会,为合作企业提供更多优质人力资源。
理论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使学生拥有扎实的功底、广博的视野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实践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锻炼能力,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练就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效益价值的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本专业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校企合作
将企业的一部分工程实际设备或装置在我校实验室模拟实际工程环境进行安装,把实际工程微观化,配上测试装置,就可进行实验和实际使用。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方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实验条件问题,也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省去了数据分析整理的短板,发挥学校科研人员的长处,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及工程实际应用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产教融合”的多赢模式[3]。专业2011年与吉林省美的暖通设备销售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美的中央空调技术服务中心吉林地区实验基地,无偿为专业提供风冷模块机组1套、风机盘管机组3套、新风换气系统1套、商用多联机3套、家用多联机2套和若干空调安装工具等共计30余万元。到目前为止,培训吉林地区美的空调技术人员300多人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本科生现场教学600多人次,培养研究生5人,在此基础上开展科研项目2项,申请专利3项。在清洁供暖和煤改电的大环境下,推动了超低温空气源热泵在严寒地区应用。2017年,与深圳麦克维尔空调有限公司共同签订麦克维尔中央空调超低温空气源热泵实验基地,麦克维尔空调中央空调公司为我校提供40P一体机1台(-30 ℃工作),5P分体机1台(-27 ℃工作),两家单位共同开展超低温空气源热泵在严寒地区的实验研究工作。预计在热泵性能、除霜、噪音等方面产生科研成果,预计培养技术人员10人,受益师生500人次。
(二)学校与企业互动
由企业提供实习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企业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指导,为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现有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7个,分别是华生热力集团(白山公司、四平公司)、吉林省宇光能源有限公司、长春热力集团、长春国信供热工程有限公司、吉林市供热集团和吉林省同鑫热力集团等。还有研究生培养基地3个,分别是长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长春供热集团、广东顺域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聘请校外本科生指导教师20多名,聘请校外研究生导师10多名,企业接收实习学生12届共计近1 000人次,学生实践能力增强,收获很大。集中实践环节结束后由校企双方进行考核,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实习情况给予评价。同时组织技术交流,学生会针对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没有解决的疑点,当面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效果非常好。
聘请设计院或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毕业设计、讲座及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学校骨干教师给企业员工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本专业教师利用自己专长,对校企合作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技术指导等。与企业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共同申报课题,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为企业增效节流。通过校企双方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教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既加强了专业建设又为企业创造价值,既解决了实训资源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真正实现校企双方达到共赢。
(三)新技术综合应用尝试
目前,BIM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在建筑中占比较重,尤其是复杂工程、综合管道的地下室或综合管廊布线以及后期维护等,都需建筑信息存储。根据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本专业有多名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BIM技术,并开设了公共选修课程。同时利用与企业签订的8个BIM实训基地,进行机电方面BIM人才培养和储备,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学习条件和实践的机会。在毕业设计中,率先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内老师共同指导BIM协同设计,并且多个专业协同。让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又在使用新技术方面有所提高,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前预热。
三、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一)高校方面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符合转型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双赢”,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校在合作中筛选今后的企业合作对象。如选择有区域特点的供热企业较多,同时考虑南方的空气制冷等技术应用,选择几家空调大企业共同合作,并建立了合作关系,同部分企业已经联合开展了一些研究课题。下一步将逐渐推广合作模式,促进学校及企业加速发展。
对于学生方面,校企融合符合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帮助解决学生找工作,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相信学生提升职业意识,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岗位生产的能力。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真实的企业模式管理,协作的价值和成就的快乐,让毕业与找工作对接。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二)企业方面
校企融合也符合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需求,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实施人才长远规划。企业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提高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促进企业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企业环境和文化。同时,学校让合作企业可以优先挑选和录取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聘和选人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提升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成就了企业的潜在商业伙伴和未来客户群体,真正实现互惠互利。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入
产教融合是应用技术型高校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高等院校必须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责任。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需要从应用型向技术型人才培养上转变,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转型,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转型。相应的专业也应该顺势而为,为区域或地方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是专业要接地气,毕业生就业、创业就有用武之地,也能实现培养人才的价值。
产教融合的重点、难点是课程体系的建立。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地方,课程体系建立不能走老路。课程设置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产出导向为原则,建立健全课程质量标准。校企共建课程及案例库,把专业实践、企业经验、行业发展等内容与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产教融合的新方向必须围绕“人才培养”来进行,企业的实践经验与学校育人模式要恰当融合,才能实现长远发展[4]。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常抓不懈
实现产教融合转型发展,必须建设一支数量、规模、结构适度的师资队伍,这是核心也是痛点。要创新思路和方法,如邀请技术型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精英骨干到学校担任指导教师,参与学校实践和实训教学,聘为客座教授并长期关注学校办学,才能真正对接行业企业需要,为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起到指导作用。同时,高校教师跟企业技术人员接触、交流学习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可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基本都是重理论而轻
实践,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科技高速发展。当前各个行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高校为更好地谋求自身发展,提升学生质量,应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为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注重人才培养实效性和实用性。校企合作过程是一种注重质量培养、理论结合实际的培养。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产教融合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高校发展带来了一片生机和活力。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1]黎志键,梁建和.基于校企合作群的高职办学体制机制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96-97.
[2]孙立华.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23-26.
[3]张志鸣.现代模具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J].模具制造,2013(2):94-96.
[4]刘延隆.校企合作对高职院系内涵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优先出版),2014(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