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要性研究
2018-03-28齐继东
齐继东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人民群众的认可是每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存在的前提。价值观形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这种价值观只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才能被人们认同和传承。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只有将其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到大学生的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中,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可。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需要盲目适应大学生的生活,而是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使大学生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发展。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基础场所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和人类行为的是非善恶的态度和评价。日常生活作为大学生最基本层次的生存实践活动,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日常生活为社会物质和精神领域的再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场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有着突出的特点。第一,世俗化。日常生活在其本质上就是维持个体的再生产,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以社会生活情况为对象,这种价值观没有严格的理论逻辑和系统的理论形式,在经验和习惯中自发形成。第二,实践性。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可和接受不是根据其是否合理正当,也不会更深层次追究事物的原因,而是注重它的实践性,判断事物是否有使用价值,是否能服务于自己的生产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的途径主要有:第一,大学生个体自身的实践。认识来源于实践,所以每位大学生所进行的实践不同,其价值观就会存在差异。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等手段,是每一届学生的必修课,这种重复性的日常实践使大学生的某种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习惯,根深蒂固。第二,学习他人的生活经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多少年来一直被前辈们所遵守的日常生活习惯和风俗,就被人们在日常生活耳濡目染地接受和运用。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的传授往往是无意识的,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地形成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发挥自身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发展的依靠力量,党的科学的理论只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科学的实践,其实践成果被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党的事业才能迸发无穷的进步力量。当前中国社会深刻变革,在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加上我国特殊的国情,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对年轻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价值观念多元、道德滑坡、社会不良情绪弥漫、矛盾冲突加剧等负面现象。在这种情境下,只有将科学的理论转变为能被广大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的形式,才能解决当前践行价值观效果不佳的局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要靠人民群众的一言一行去验证的。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会从自身日常生活的角度和变化来判断某种价值观是否可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从改变和影响大学生最细微的日常生活出发,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作用的发挥。
(三)日常生活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迫切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整合亿万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得出的诠释,它的影响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它融入日常生活并引领日常生活的程度。当前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和传播方面,对日常生活的重视还不够,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社会核心价值观如果对日常生活重视不够,就不能按照自然规律完善和发展,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只是表面的无奈、被动的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今虽然成为我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但在大学生思想领域仍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第一,在价值取向上,主导价值观弱化。目前,社会中出现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多元化价值观同时存在是社会民主进步的表现,但是这些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容易使大学生思想困惑、理想淡漠、信仰迷失,甚至会出现反主流价值观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对社会主导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甚至颠覆大学生原有的价值取向。第二,强调个性发展,国家和集体意识淡薄。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中心,过分地关注个人得失,不顾国家和社会利益。第三,部分大学生在利益的追求上,更重视物质利益。第四,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出现明显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不讲原则,把“实惠”和“有用”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有用既是真理。历史与现实证明了纠偏和遏制目前乱象丛生的价值观的现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对接,使其日常生活化。
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所面临的难题
对于一些思想困惑、理想淡漠的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抽象的概念,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理论的贯彻、媒体的宣传与现实生活的偏差往往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与大学生的生活相脱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难题。
(一)价值观理论的整合性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性的偏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概括,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思想理论,具有一定的整合性与抽象性。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大学生习惯于遵循习惯,按经验行事,不会轻易改变固有的行为习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核心的意识观,是由各种具体意识形成的有机思想体系,它符合整个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的利益需求,对整个社会及成员具有思想引导的作用。社会众多的方面都凝练在了24个字之中,就足以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较强的整合性。这对于缺少实践的大学生来说,是偏理论而比较抽象的,需要深刻理解并结合实际思考,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日常生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依靠经验进行模仿和学习,把习惯作为评判社会行为的准绳。
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新媒体时代,社会文化思潮鱼龙混杂,使得大学生价值混乱、道德迷失、信仰缺乏。优良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被践踏,逐渐丧失对社会的调节功能。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他们利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进程进一步宣扬西方政治制度和一些歪曲的价值观。互联网技术发展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其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不同社会思潮借助互联网便捷通道兴起和传播,给我国思想舆论阵地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些文化价值观念与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碰撞,加剧了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精神迷茫。因此,在中西方意识形态相互碰撞和冲突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能很快被大学生信服。
(二)价值观理论的高瞻远瞩与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的矛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发展过程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高度概括,是我国在今后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必须奉行的价值导向,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长远性。然而,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瞻远瞩并没有特别见效,因为实用性是目前大多数大学生衡量事物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理念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努力的方向,是我们将要实现的目标和宏伟蓝图。然而现阶段,我国在经济、政治领域的改革以及社会生活的日趋多样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但又不是平常生活直接、自发的产物。这使其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产生一定的脱节,因而不可避免地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张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一度对大众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相矛盾,也直接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冲击。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必须坚持其理论的长远性,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又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因此,理论的理想化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现实性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将其应用于大学生的实践当中,才能得到根本的消除。
(三)理论的普遍性与日常生活的特殊性的隔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群众需要长期遵守的价值观,并不只是社会某一群体的价值观,因此具有普遍意义。它不仅是所有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应该遵循的价值观,而且规定了一个国家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诉求。但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主要以琐碎的个案形式为主,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都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联,一个个的生活事件构成大学生的情境生活。因此,人们对于一些国家、社会生活的变化及与自己关联度不够密切的事件,可能会表示出冷漠甚至无视。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内在准则,具有一定的难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能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矛盾,就发挥不了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调节和导向作用。只有关注大学的日常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日常生活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大学生接受和践行。因此,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势在必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途径
(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
不同的思想代表着不同群体的利益,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深入人心,就必须为人们所需要,从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出发。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也就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奉行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民主和谐的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并推动实现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和人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出发,直面社会热点,着力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另外,在当今社会,利益分配问题必须得到重视。物质追求是价值观整合的前提,因此,国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得到生活上的满足,进而投入对个人和社会理想的追求,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可。民生问题的解决,使大学生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激发人们对价值观的思考和认同,进而催生相应的道德行为,最终达到价值观的实践目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新媒体和文化产品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离不开各种新媒体和文化产品的引导。价值观需要与社会传播媒体深度融合,通过科学准确的渠道,完整通俗地呈现在大学生的面前。首先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体系,始终伴随广大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学习、单位培训以及社会道德讲座之中,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时刻伴随着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次,要生产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可以化为具体的文化产品,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产生影响。文化产品不断被复制、传播,大学生自然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最后,要建立“宣传网络”,全面普及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互联网、各种通讯工具、新闻、各种公共场所,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亲身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所在。
在社会思想多元化的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借助自媒体平台和文化产品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大学生的心灵受到核心价值观的熏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谨慎应对社会其他价值观的冲击,与非核心价值观交流以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大学生在对各种社会思想的比较和鉴别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政策法规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国家的大政方针中,是大学生认知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政策法规的执行,使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伴随在每一个生产生活的实践中。
一是健全道德奖励机制,用核心价值观指引人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一个个人、一件件真实的事例,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被人们所承认和学习。无论是做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的英雄人物,还是在我们身边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的平凡人,都应该获得相应的奖励,使大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合实际,进而转化为践行的自觉性。二是健全违规惩罚制度,严厉惩罚道德败坏的行为。通过完善惩罚制度,使人们在生活中有法可依,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柔性教育”和“刚性制约”齐头并进,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逾越的红线。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群众的需求。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固化在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中,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准则,切实保证自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
总之,校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践行才能焕发生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紧密联系群众生活,满足群众的切身需求,使人们对其牢记于心,认真践行,才能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王虎学.多元社会的价值重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生成与自觉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1-107.
[2]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4(1):40-42.
[4]李继兵,陈顺伟.论日常生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影响[J].学术论坛,2016(12):50-54.
[5]张东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5-29.
[6]魏宝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论述[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33-136.
[7]柳礼泉,陈方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7):43-46.
[8]朱晨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日常生活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4(10):140-144.
[9]韩震,郑立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J].新视野,2007(6):31-32.
[10]俞吾金.从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到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