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资本视角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对策

2018-03-28马晓琼

关键词:资本大学生文化

马晓琼

(安徽工程大学,芜湖 241000)

一、引言

就业是大学生从高校进入职场,通过自己在学校期间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改变其社会和经济地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依照一定的选拔标准给予大学生“准入”资格,不同类型高校、不同专业学科的毕业生对于社会机构和生产领域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健全和区域经济不均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回报差异明显的格局,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行为。除此之外,在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性别文化因素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是“表达性角色”,在生产领域属于弱势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习惯性认为女生不如男生好用,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从而形成了女大学生“工作好不如嫁得好”的不合理观念。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然成为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文化资本弱势与女大学生就业难

布尔迪厄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马克思“资本”概念进行全新解读,他根据资本所体现的社会权力类型与关系,将资本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及符号资本。[1]经济资本指的是货币与财产;文化资本是包括教育文凭、作品、学衔、学位等在内的文化商品与服务;社会资本则由社会声望、社会头衔、熟人与社会关系网络等集结而成。符号资本指的是特权、声名、神圣性或荣誉的累积程度。[2]各种资本在社会交换体系中是以社会关系的形态运作的,但其彼此之间并不是隔离的、而是相互转化的,其中文化资本最具有转换力量。高校毕业生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获得文凭和学位时,通过择业过程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本、符号资本和社会资本,成为进入职场的通行证。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其进入职场的择业过程,正是凭借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以改变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大学生就业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文化资源转换为能够获取经济资源的生产者的过程。布尔迪厄在分析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分层的作用时也指出,作为文化资本主要形态的高等教育文凭,对于毕业生在劳动市场中获得理想工作已变得越来越重要。[3]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依照一定的选拔标准给予大学生进入职场的“准入资格”,政府劳动部门、用人单位和培养单位是这一“准入资格”的制定者,他们根据毕业生所拥有的各种文化资本附以不同的权力性符号,如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高校类别,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孩子走进大学,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谋划更好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过大学期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锻炼,女大学生相比社会上的其他女性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对自己的将来就业有更高的期待。在大学学习期间女大学生相比较男大学生而言,在成绩和综合能力上并不弱,甚至是超过男大学生,李文道在《中国大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奖者的性别差异研究》中指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男生的人数及比例远远落后于女生。大学男生的奖学金落后是其学业落后的反映。[4]奖学金是对大学生各方面表现的综合性评定,从文化资本来说,同样是大学生,女生应该与男生拥有同等的市场进入条件,但是决定从文化资本到经济资本转换的条件还有专业、性别歧视。

从文化资本来讲,女大学生的弱势首先在于高等教育领域专业性别隔离。高等教育领域专业性别隔离“主要指某一性别的人口在某些学科和专业上的高度集中,形成了与另一性别人口的专业隔离状态。”[5]研究发现,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业已形成所谓“男性学科”和“女性学科”,即在语言文学、历史、艺术、教育及医学等人文社科学科专业,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而在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技术、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专业,男生比例远远高于女生。[6]尽管女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高,但是绝大部分女大学生在“男性学科”中处于边缘状态甚至游离于这类学科之外。“女生在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上的分布,是她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和收入上的缩影。”[7]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男性学科”因能直接生产物质财富、迅速带来经济效益,在学术地位上已远远超出“女性学科”,而且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收入高。相反,集中于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女大学生,其人数的迅速增加与相关职业市场的狭小以及其专业被赋予的偏低的价值评估之间形成了一种“结构性失衡”,这种失衡使得女大学生就业机会、薪金以及职业地位等方面均远远不及男大学生。另一方面,即便是具有较强实力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时也需要“拼命挤”,与理工科男生相比,在找到工作单位之前,即使学习成绩、获奖情况、实践经历等方面即使比男生要好,理工科女大学生成功找到工作,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明显比男生多。即使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挤”进去之后,成功获得企业录用,在单位实习期间要“站”住脚必须付出更多。同时,在生产企业中工作实习的女大学生,而且工作岗位的选择上明显处于劣势,企业对女大学生的职业定位更多在营销、文秘等类型岗位上,女生很难选择技术性岗位。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文化资本弱势原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而作为高校相对特殊的女大学生群体而言,就业难度则更大,这一问题既是女大学生个人发展和就业的困境,也严重地妨碍了社会的公正,客观上阻碍着和谐社会的步伐。如何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必须解决的迫切任务。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要从政策、法律和经济等层面去思考,更应该从社会文化层面去探索实践。

其一,从社会角度看,由于漫长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许多人习惯将女性定位为“表达性角色”。传统社会普遍认为男性通常承担起创造财富、执行具体任务的工具性角色,而女性承担通过情感来形成凝聚力的表达性角色。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逐,用人单位需要最多的是具有工具性特征的男性,而女性则越来越被固定在表达性角色上,如办公室文员、服务员、销售员。在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的很多岗位招聘时限定性别,剥夺女生的公平竞争的机会,即使不做性别要求,很多单位在招聘时也心照不宣地不要女生。

其二,从高等学校来看,遵循“无差别”的教育原则进一步加强了女大学生就业的“文化弱势”。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单位,大学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公平性原则要求培养单位对学生进行无差别的教育,从而导致学校很难关注到女大学生的特殊需要,形成教育死角。相比较男大学生而言,女大学生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表现得“比较听话”,在各类活动中也难有“惊人之举”,一般不会出现大问题。这又导致教育者对女大学生“搞好学习”的心理暗示,女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需要被忽视。这就使女大学生普遍的动手实践能力差,虽然成绩优秀却在现实中用不上,所学理论与现实脱节,并且离社会所要求的综合素质人才有一定的差距。作为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也没有很好地对女大学生就业进行技巧、心理、素质上的培养,没有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维护女大学生自身利益方面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这些都构成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隐形因素。

其三,从女大学生自身而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文化也消解了主动就业意识。近年来女大学生价值观和择业观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发生变迁,社会性别观、女性主体意识、就业观、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因素。因为社会关切的弱化,远大理想的稀缺,造成女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过分自我与功利主义,部分女大学生向传统性别观念复归,放弃对女性自身价值的追求,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建立在依附男性而不是依靠自身奋斗的基础上。这种传统性别观念的复归成为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造成的女大学生就业难是原因之一。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女生“表达性角色”的社会偏见,培养单位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对女生“搞好学习”的心理暗示,以及女生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女主内”的发展预期,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难成为“理所当然”。这一现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从社会文化革新、高校教育改革和学生意识觉醒三个维度共同改变现状。

四、从文化资本视角出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要从政策、法律和经济等层面去思考,而且更应该从社会文化层面去深入挖掘。

其一,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社会层面上应该进一步消除男女性别差异实现男女平等。在市场劳动用工制度上,要进一步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使劳动力市场竞争建立在知识、能力的竞争上,杜绝人为因素、观念因素和性别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用人单位应该摈弃女性思维狭窄、视野狭小、创造力开拓力缺乏,不够担当或独当一面的文化定势。同时,媒体宣传应从正面引导女大学生事业成功的案例,从而形成积极的社会舆论,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平、公正的社会文化氛围。

其二,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大学必须坚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将女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教育主体,有效发挥她们在成长成才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大学期间享有在自我发展、社会参与和追求成功中与男生相同的机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女大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与成长规律,“因材施教”要求培养单位为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个性化的方案。知识经济的发展,很多职业已经突破和超越了对女性生理、体力对职业的限制,女大学生已在客观上具备了与男生公平竞争、平等就业的条件。高等学校应该多提供给成绩相对优异的女大学生读第二专业的机会,并提供女大学生更多参与实践、实习的机会,培养女大学生成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适应就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帮助女大学生扩展就业范围,增加就业机会。在就业指导方面,高等院校应加快构建、完善求职技能和就业心态的培训,鼓励女大学生挖掘自身优势,增强主动就业意识和就业权益保护意识,就业信息中心要加强对劳动力的分析力度,帮助女大学生正确了解把握市场需求与自身条件,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少求职的盲目性。

此外,针对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女大学生自身的无意识,解决女大学生就业中的社会歧视问题,一方面需要社会氛围的营造和法律制度的健全,另一方面要依靠女性的自主的觉醒。要通过专门教育引导改变女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使女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女性中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加强引导正确的性别观,独立、自强仍然是大学女生的主流,巾帼不让须眉,在许多专业领域内仍然是事实,这些都在激励着大学女生。培养女大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其自觉地意识到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大学生要提高自身性别意识,把握性别优势,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更适应当今社会的就业大环境。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积累就业资本。同时,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克服择业的心理障碍。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且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要比较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和观察社会。要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作为大学生在社会中一定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为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完善而努力,找到真正改造世界创造业绩的切入点。

[1]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87.

[2]P.布尔迪约,J.-C.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2-28.

[3]P.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9.

[4]李文道,孙云晓,赵霞.中国大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奖者的性别差异研究[J].青年研究,2009(6):39-45.

[5]苏娅.女大学生就业难成因探析——一个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1):76-77.

[6]余秀兰.认同与容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再生与强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1(9):76-84.

猜你喜欢

资本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资本策局变
大学生之歌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