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2018-03-28李林琳

关键词:信息工程培养目标产教

王 博,李林琳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2009年6月,国家电网公司成立“智能电网部”,2010年2月“智能电网工作会议”,落实“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及要求”,依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国家智能电网建设之急需,依托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办学条件,2013年我校开设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

2015年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了“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一中国解决方案。中国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倡议,是贯彻“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全球能源互联网实质就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结合能源发展新形势,通过四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修订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注重产教融合,在探索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具有较强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应用型本科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结合专业服务的产业链,确定办学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

通过走访国网长春供电公司、国网吉林检修公司、大唐长春热电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了解现场技术领域、技术人员业务范围以及对技术人员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要求等,经过充分研讨、论证,制定了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办学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智能电网及其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运检、试验分析、研制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应达到的目标如下:

培养目标1:在电气工程、信息工程、控制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设计、开发、分析和解决专业岗位相关的工程问题,具备电气工程师执业能力,获得电气工程师技术资格。

培养目标2:在经济、环境、法律、安全等因素约束条件下,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识别、分析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

培养目标3:熟悉国家及电力行业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协调能力及管理多学科项目能力。

培养目标4:具备电气工程师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与专业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有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知识结构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电力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服务智能电网新兴产业,培养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提高学生工程素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知识结构。

(一)完善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将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分为基础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和高级工程基础知识等“三个知识层”,其中基础科学知识分为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外语和人文与社会科学等“五个知识领域”;核心工程基础知识分为电路与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三个知识领域”;高级工程基础知识分为电气工程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等“两个知识领域”,形成十个课程模块。

学科基础课设置包括电子系列课程(电路理论、电机学、电磁场、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主要课程(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信号与系统、智能电网先进传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物联网技术、MATLAB基础及应用)。

专业课设置包括专业主要课程(智能微电网控制技术、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智能电网监控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和专业拓展课程(特高压输电、智能配电网、新能源并网技术、柔性输电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风力发电系统变频技术)。

理论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电气工程、控制工程、通信工程和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制造与调试、运行与维护、检修与试验能力。

(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设计能力、现场工程师能力、工程项目组织实施能力和新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能力培养的需要,从满足不同年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的实际出发,遵循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由学习到创新的螺旋式递进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了由“四个技术模块”、“三个实践能力培养层次”和“九个训练类别”组成的分层次开放式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实践环节包括电力系统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设计、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微电网技术工程实训、智能电网通信技术实训、电力系统仿真实训、电力系统及继电保护综合实训、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实践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接受电气工程、控制工程、通信工程和信息系统实践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智能电网领域研究与开发、制造与调试、运行与维护、检修与试验的初步能力。

三、产教融合、校企互动、实现双赢

产教融合、校企互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深度对接,使教学、生产、经济、法律、环境、管理、沟通、服务等融为一体,使毕业要求得到有力的支撑,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建立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校企联合指导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近四年,我们与国网吉林检修公司、国网长春供电公司、大唐长春热电有限公司、吉电股份浑江发电公司等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校企联合指导实习,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专业技能与实操技能。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学校与企业签订企业实习协议,履行各自职责,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产教融合机制的建立,为开展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调研等教学环节提供有力支撑。

学生通过到企业进行的专业认识实习,能够使学生了解现场工作环境、安全要求,认识工作岗位特点及要求,有助于提前了解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及技术需求,便于后续有计划、有针对地学习专业知识。通过生产顶岗实习,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有机结合;加强了职业道德修养与沟通管理能力;能正确理解环境与社会关系,提高了专业应用能力;加强自主学习、探索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保证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学生进入实习基地现场前需要进行三级《电力安全工作规程》教育培训,加强安全意识,避免造成人身伤害或造成设备安全隐患,考试通过后方允许进入实习现场。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主要实践环节的教学实施方案和考核纲要,这些措施保证了实践教学不会出现因人而异的情况,教学进程和教学项目的实施得到了保障,使成绩考核更加合理。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二)产教融合,实现双赢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中,通过与现场工程师接触、理解现场电气系统和设备运行、检修规程,提升了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实践经验,有利于“双师型”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使得课堂理论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承担企业员工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工作,使教师和企业员工之间有更多机会交流专业知识,在为企业解决疑难问题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参与企业相关创新性课题的研究,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学校聘请企业工程师指导实践教学的同时,也邀请他们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通过与企业专家沟通、交流,了解现场对专业技术及实践技能的要求,更好地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完善课程设置等,使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更加准确,使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更具有针对性。

通过产教融合实践,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一届毕业生电网1341班37名同学除考研和出国的9人外,有15人考入国家电网公司、3人进入南方电网公司、1人进入内蒙古电力公司、9人签约大型水电站和火电厂。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同类学校中具有较好的就业竞争力。

四、建议与思考

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应结合专业服务的产业链,立足服务地方产业、面向区域经济,确定办学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要使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更具有针对性,倡导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教师和学生要深入企业,企业专家要走进教室,使办学资源、人力资源相互融合,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专业办学水平。

产教融合模式受专业特点、企业发展需求等因素影响较大。就目前产教融合的实践来看,学校的积极性很高,而愿意合作的企业很少,原因在于企业是作为有盈利需求的经济实体,再加上某些具有较大安全危险性行业,不愿意接待学生现场实践活动,容易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还可能造成安全事故,势必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产教融合不单单是学校和企业自身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为企业提供扶持、激励、保障的同时,建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考核约束机制等,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要利用专业队伍和实验条件为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解决企业生产上的难题,参与企业科研、技术改造等项目,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学校和企业获得双赢才能保证产教融合长期稳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信息工程培养目标产教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江苏高速公路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
探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的自动化技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