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大土木背景、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思路

2018-03-28万立国张文华肖艳波

关键词:环境工程实训专业

万立国,张文华,肖艳波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一、专业建设背景

(一)基本情况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学、生态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1]。环境工程已经有40年的办学历史。全国多数综合大学及工科院校均已设置了环境工程本科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为止,全国设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达到390所以上。目前国家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的出台和《新环保法》的实施,大幅增加了在污染控制方面的投入和加强了环境执法力度,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长春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依托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原给水排水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筹建于2001年,于2002年开始招生,目前共有在校本科生320人左右。本专业依托学校的工程特色和“大土木”专业背景,历经15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如下办学特色:1.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工程特色,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和大学生创新活动,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3.注重校外实践训练,加强校企联合,与水、气、固污染物治理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单位合作建立了1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实战的方式,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方面

目前拥有专职教师较少,尤其是环境工程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明显不足,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较低。此外,教师中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2.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方面

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进一步优化,大部分课程还未形成稳定的课程组,教学改革成果较少。

3.实践基地方面

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场地有限,教学仪器设备有待进一步更新;签署合作协议的校外实践基地还未覆盖专业各方向,有待进一步增加,与实践基地的实质性合作还待加强。

4.对外交流和合作方面

与国家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组织及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组织的联系较少,同省内外同类高校本专业的合作和交流较少。

二、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能够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在工矿企业、环保部门、科研单位等从事环境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和研究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构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勤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工作思路

适应环境产业发展趋势,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优化学科结构,构建教学、科研、产业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科背景优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改革建设、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科研促进教学建设、对外合作交流建设等)为突破口,以“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为原则,确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2]。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科学预测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在理性分析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突破点。通过信息跟踪与反馈、模式创新与突破、资源整合与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数量和规模目标

稳定全日制本科生80人左右,2个班级的办学规模,不断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力争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达到80%以上,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5%以上。规划期间力争取得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

(二)质量和水平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

构建和进一步完善以培养岗位技术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3+1”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具有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职称、年龄、学历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的专业教师团队。五年内,计划引进优秀人才2—3名,新增校外兼职教师3名,专业教师人数达到15人以上,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新增教授职称教师2人,副教授职称教授4人。

3.课程及教材建设

重点构建“环境污染治理”方向课程群模块,并整合教师资源,完善课程组建设,力争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成为优秀在线开放课程,主编出版教材1部。

4.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面积增至3 000多平方,整合和优化专业实验室资源,重新构建8个专业实验室,争取经费200万用于更新或购置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新增3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5.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规划期内,争取承担校级教改项目2—3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

6.科研促进教学

专业教师力争立项或结题验收省厅级科研项目2项以上,校级教科研项目3项以上,在国内正式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篇以上,及时将项目科研成果带入本科课堂教学,同时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衍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项。

(三)特色目标

秉承学校的工程特色优势,依托“大土木”专业背景,打造出一批环境工程技术领域的省级知名专家,形成一支由具有博、硕学位、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充分利用省级科研平台、校内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和大量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培养面向基层一线且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治理与资源化技术和空气污染防治技术两大方面形成本专业的优势特色。

四、专业建设主要任务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人才培养定位及目标

始终在全国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总体培养目标及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培养方案设计,同时充分考虑国家需求和环保行业发展、学校资源及人才培养优势、就业形势等因素,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做到理论实践并重,形成具有明显“土木工程”学科背景优势的特色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环境保护方面的水、气、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规划、资源保护、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能够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在工矿企业、环保部门、科研单位等从事环境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和研究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和进一步完善以培养岗位技术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3+1”人才培养模式。第1、2学年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第3学年以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理论学习为主,第4学年进行实训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3+1”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企业实践与理论学习的结合,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拓宽视野,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学习方向,而且还能锻炼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环境工程技术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3]。

(二)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1.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将不断完善或修订。规划期间,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本专业师资队伍和学科优势的实际情况,构建以“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规划与评价”为代表的两大课程群模块,并在大课程群模块的基础上,整合教师资源,完善课程组建设。

2.课程体系改革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和充分吸取同类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优化公共基础课构成,完善公共选修课平台,强化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层级深入、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课程建设;秉承因材施教、多元发展的理念,完善专业选修课;强化实践教学,促进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整合、精简、增加”,使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人文经济管理法律与自然科学技术课实现进一步的协调,更能符合现代知识结构的需求以及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4]。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培养

专业负责人和专业骨干教师通过社会需求调研、企业挂职进修、承担社会服务项目等方式增加社会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其专业建设指导能力。计划规划期间,派2—3名专业骨干教师到环保企业挂职锻炼;从2018年起,专业负责人每年带领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进行1次环保行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

2.“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每年外派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或参加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增强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使其具备“双师”素质;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其工程素质。计划十三五末,环境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获得环保相关职业技术资格技术证书人数达到2人以上[5]。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需求,聘请具有丰富从业经历、项目开放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一线专家为本专业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计划规划期间新增校外兼职教师3名[6]。

4.教师引进与培养

申请引进本专业博士毕业生及具有一定学历层次和具有丰富教学或实际工程经验的优秀人才2—3名充实教师队伍,使本专业教学团队人数达到15人以上;鼓励青年教师考博,提高学历层次,使本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60%以上;加强引进人才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采取教学研讨会、校内外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观摩、进修等手段和措施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发挥科研团队作用,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学术水平。

(四)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基地建设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面积增至3 000多平方,整合实验实训中心资源,重新规划专业实验室,下设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室、水质检测分析室、环境污染控制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室、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实验室、大型仪器检测额分析室、环境质量模拟预测与评价实验室等8个实验室。通过多种途径,争取经费200万用于更新或购置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2.校外基地建设

继续加强与长春市东南污水处理厂、长春净月潭供热有限公司、长春市第三净水厂、长春市西郊污水厂、吉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长春市鑫祥垃圾焚烧发电厂、柏林水务长春高新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中海地产长春公司等单位的联系,积极推进专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例如:在学生专业教育和生产实习阶段请相关单位安排生产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和引导学生;在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将学生安排到这些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真刀实枪”地进行专业训练,同时也安排有关教师跟班参加生产,辅助企业老师共同完成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目前已同部分企业实施了这一产教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还需进一步在更多专业方向、更多技术领域内推广应用。另外,专业教师还需多渠道与环保相关企业联系,积极开拓新的校外实习基地,规划期间,力争在水污染治理、废气污染治理和固体废物处置与处理3大方向各新增实习基地1个[7]。

(五)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

1.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

通过调研目前主要环境污染问题所涉及的重要行业,判断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结合我校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定位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特色。结合相关环保行业出现的新法规、新工艺、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核心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规划期间,通过校内立项或省内立项的形式,计划完成2—3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2.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在《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等课程实验学教学的基础上,设计系列专题性或综合性的实验实训项目,进一步完善《环境工程综合实验》校内实训教学环节。改变“放羊式”生产实习模式,加强生产实习环节的组织和团队指导,与协作单位共建常设的校外实战训练平台,合作建立指导团队,让学生参与到协作单位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在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承担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使学生通过实战锻炼掌握工程实施和工艺创新的技能。改变以往单个教师指导自己所带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模式,根据毕业设计方向,整合教师资源组建专业的方向指导团队,实现设计各环节的“精细”指导;通过与相近专业的合作,进一步完善“模拟设计院”毕业设计模式。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改革

摒弃课堂中“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讨论式、启发式、协作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研制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板书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六)加强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1.教材建设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优先选用高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对结合本校特色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积极组织相关课程组教师编写相应的教材,并通过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立项建设,最终完成教材的正式出版。规划期间,力争主编一本教材在全国同类高校本学科中得到认可。

2.教学资源建设

积极收集、汇总专业教学文件、实习实训资料(基地视频介绍、运行管理文件、学生实训档案)、专业课程教学资料(案例库、课件库、试题库、教学视频材料),完善兼职教师档案资料,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图书资料,搭建网络平台,实现优秀资源网上共享。

(七)加强科研促进教学

依托学科在废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领域的优势,利用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省级科研平台,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并及时将相关科研成果引入教材或课堂,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划期内,专业教师力争立项或结题验收省厅级科研项目2项以上,校级教科研项目3项以上,在国内正式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篇以上,及时将项目科研成果带入本科课堂教学,同时依托教师科研项目衍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项。

(八)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通过专业建设,加大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和联系。利用学科和专业优势,加大对外服务,深入环境污染治理企业,为其提供技术咨询或员工培训服务,扩大专业的社会影响力。积极参加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专业建设会议,通过教指委会议媒介,建立与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联系,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策略,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韩严和,陈家庆.工程教育认证下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9):48-50.

[3]毛艳丽,鲁志鹏,张劲松.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探索[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0,19(3):31-33.

[4]张学洪,张军,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6):37-39.

[5]蒋山泉,孙向卫,凌立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职业资格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教育改革[J].广东化工,2017,44(3):184-185.

[6]王宏志,王珺楠,张丽娟,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9-121.

[7]魏明宝,马闯,张宏忠.基于工程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与产学研基地建设探讨[J].广东化工,2017,44(10):254-255.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实训专业
装备环境工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