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国际化进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8-03-28宿晓萍JUNChen陈智勇王晓鹏
宿晓萍,JUN Chen,陈智勇,王晓鹏
(1.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2.西苏格兰大学,英国)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高等教育迈进了国际化时代。中国教育市场的逐渐开放,为中国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及成功的办学经验创造了条件,打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大门。这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对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要求高等院校应按照国际标准培养专业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与国外高校开展广泛的、多元的国际合作办学,在国内高校营建一个国际化环境,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接受“国际化”教育已成为趋势。至2016年底,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达2 400多个,规模比2010年翻了一番;其中本科及以上的机构(项目)有1 200多个,涵盖了除青海、宁夏和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区市。我国高校开展了多种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如国内外本科连读、本硕连读、专本硕连读等),改变了中国高校办学形式单一的局面,拓宽了人才培养的途径,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满足了社会大众追求更好的教育条件或希望到国外求学的需求。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交流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1-3]。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工科类在校学生人数已达700万人,但工程人才质量在国际排名中却处于落后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工程领域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以及大量已建工程逐渐步入维修期,危旧建(构)筑物的日渐增多的现状都需要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随着我国咨询、设计、管理、施工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国际合作工程项目日益增多,急需大批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教育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人才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服务[4]。
在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对承担培养人才任务的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合作办学不仅要解决好合作双方在政策法规、办学模式、教学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还应做好教学发展方向、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等合作办学的顶层设计。由于合作双方在教育观念、文化背景、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在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经常会出现的如教学理念的冲突、国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引进、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文教学内容的对接等问题[5-6]。
二、以“立足区域、融合国际”为原则,合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土木工程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亟待土木工程专业的科技创新与高层次、高水平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由于土木工程在设计规范、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与施工技术等方面受到国家、民族、文化及地域的影响;加之我国土木工程项目在审批、设计、施工与检测等还没有完全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这给引进国外教学资源、教学实施带来很大困难。为了使不能出国学习深造的学生在国内就能接受到国外的优质教育,节省高额的留学费用,直接引进国外的教学模式、课程模块与教学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选择留在国内就业,如果完全按照国外工程标准学习专业课,势必造成培养的人才“水土不服”,难以适应国内工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内市场开放的大趋势下,国外建筑企业参与国内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国内工程技术人员因劳动力资源与成本上的优势也逐渐参与到国外工程项目的勘查、设计与施工[7]。这也要求我们应该按照国际工程标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在国际工程市场上才能具有竞争优势。可见,工程教育的国际合作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应综合考虑中国工程市场的发展要求与学生的就业趋势,合理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以“立足区域、融合国际”为原则,将引进外方资源与本土教学很好地兼收并蓄。另外,也可以依据学生的毕业去向有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如制定国内就业版与出国进修版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使培养方案更符合社会、学生与家长期望,培养目标定位准确,构建的教学体系才更合理。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中外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衔接
由于中外高校在教育理念、文化背景、管理体系等方面的不同,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合作双方积极协调,否则将严重影响国际合作办学的成效。
我国高等工程院校一般按课程构建课程结构体系,分为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而国外工程类院校一般实行模块化教学,将内容相近、接续性强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综合模块,国外教学方案中的一个模块可相当于我国1门课或多门课组合而成;每学期通常开设3—4个教学模块。教学模块分为必选和选修模块,选修模块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或学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领域或岗位选择合适的模块学习,因此灵活性更大。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压缩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课程的学时,人文社科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与素质通选类的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左右,而这些课程大部分开设在第一、二学年,专业类课程多开设在第三、四学年,普遍滞后于国外课程进度设置。如果学生计划在第三、四学年出国学习,出现专业知识的学习无法与国外教学内容衔接,严重影响出国留学生的学习,这一问题比较严重。可见,在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同时,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适当调整教学进程,整合与优化相关课程内容,做到国内外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无缝”衔接[7];而且专业内容中应加强对国际工程相关法律与标准的灌输,培养学生的国际工程意识,为提高学生参与国际工程的竞争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可见,认真研究中外双方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外延与内涵,处理好引进课程与本土课程的内容衔接,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与合作项目的正常运行。
四、借鉴国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课后辅导答疑,提高教学质量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我国高校教师已习惯于“一份PPT”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学生获取知识只是单向被动接受教师的传授,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管我们一直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研讨式”、“启发式”、“问答式”等教学法,但实际应用中坚持得不够。我们工科尤其是基础课的课时一般比较紧张,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讲授知识,只有“满堂灌”才能完成指定的教学内容,而课后辅导答疑的时间不足。相比之下,国外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更灵活多样,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引导者、考官的角色,更注重课外的辅导答疑与考核,如学生可预约辅导答疑、问题咨询、学生当面呈交报告、设计成果等,教师当面批改作业、点评问题、实习答辩,学生向全班进行学习汇报、成果展示或工作进展说明等,这些多样的学习与考核方式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钻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自行查阅文献、沟通与协作、分析与应变等方面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潜力,这些长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五、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因此,各工程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建设。
土木工程专业理论内容繁杂,仅靠教师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不经过实践训练与现场操作难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更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设计、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比较完整系统,但各环节往往依附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之后进行,受课程影响较大,各自为政,使学生难以理解实践环节的目的、意义及其之间应有的联系。另一方面,校内的实践训练条件无法与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相比,学生无法得到真正的工程技能训练,各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接纳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但在企业实习,常受到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要求、实习组织与管理及实习经费的限制,要完全实现学生现场学习、训练难度很大。国外工程院校在这些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与学习借鉴。以英国西苏格兰大学为例,该校土木工程与计算机学院设置的基础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试验)在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场地进行,工程技能训练课(如混凝土浇筑、钢架架设)在社会开办的技能培训学校或教育机构进行,这类教育机构可同时为多种专业(电气、道路、机械、建筑工程)提供相关实践训练,由具有施工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师担任教师,这种做法不仅为学校自建实训基地或实验室节省了大量资金,提供的工程环境、良好条件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程施工环境与场景,对学生提高工程意识与工程“实战”能力,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以及对未来就业岗位角色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基于“现场工程师”培养理念,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中,引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打破实践教学环节间的壁垒,与企业合作开发“综合集成化项目”,凝聚社会力量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
六、结语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国际合作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对我国土木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国际合作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一支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必将成为全球工程建设与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1]查建中.论工程教育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8-14.
[2]Ruth Heuer,Peter Einaudi,Kelly H.Kang.Foreign Graduate Enrollment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ntinues to Rise While Overall Graduate Enrollment Remains Flat[OL].[2017-05-13].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tistics.NSF 14-313.http://www.nsf.gov/.
[3]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1-28.
[4]宿晓萍,陈智勇.关于深化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合作办学的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6-109.
[5]陈昌贵,王璐.走进国际化:大学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国际学术动态,2010(3):33-36.
[6]金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1 979个[N].经济日报,2013-09-06(7).
[7]宿晓萍,隋艳娥,陈智勇.工程教育国际化形势下国际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