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赢机制”的多元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8-03-28窦立军
窦立军
(长春工程学院,长春 130012)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的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实践能力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国家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产教融合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必然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是一头热,学校的积极性高,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些探索。
一、问题分析
产教融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已经取得共识,学校也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产教融合,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没有找到共同的兴奋点,学校片面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企业没有获得合适的利益,只是被动付出,因此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就不高,就一定会出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一头热,产教融合不深入,校企合作不持久等问题,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基于这点考虑,产教融合只有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赢,才能深入和持久发展。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利益相关者为:企业、高校、政府和学生。
(一)企业的利益分析
企业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实施主体,企业的“参与热情”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温度”。只有使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获得预期的利益,方能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提高企业的热情。企业通过产教融合可以获得三方面的利益:经济的收益、获得人才及技术市场上匮乏的资源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在产教合作的过程中,带着企业的文化培养在校生,获得预期的技术员工,降低企业培训员工的时间,做到“离校即来、来之即用”,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这是收益大于成本的投资,因此企业获得了经济收益;企业与高校是异质性资源的拥有者,前者需求人才和技术资源,后者培养人才和技术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了资源的对接,尤其是优质资源对于企业来说是“近水楼台”,企业可获得学校的高能力知识分子和专家、技术服务和员工的培训;从企业的长远来看,经过长期的阶梯式的人才和技术储备,使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企业文化得以提升,创新能力得以增强,技术更新周期得以降低,企业抵挡风险能力得以增强,从而企业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二)学校的利益分析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按照企业需求的标准培养人才。高校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企业设备的支持和资金的援助,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提前接触将来面对的职业,为学生就业找到明确的方向;同时也需要为教师寻求实验设备和经费,让教师了解技术的前沿,获得有用的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政府的利益分析
政府通过产教融合,可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可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舆论引导、立法干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统筹规划、宏观管理、综合协调、信息服务、监督评估等方面发挥作用。政府可以统筹资源,打破行业界限,构建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对接平台,建立政府主导、教育部门牵头、行业企业及社会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教产对话协作机制、校企合作平台和科技创新平台,引导高校在服务地方新兴战略性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各显神通,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学生的利益分析
学生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同时学生还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检验,这样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
二、产教融合要实现的目标
1.促进专业与产业链紧密对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学校在办学进程中,深化产教融合,促使学校的专业与企业紧密连接,能够让学校以及专业负责人深入地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职业素养、专业结构的需求,熟悉企业的前沿技术及新设备,掌握行业新规范及新动态,这将促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产出为导向”有目标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产业链升级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2.促进校内与企业实习基地的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以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协同育人创新基地组成的工程实践教育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条件保障。
3.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深化产教融合,教师可以通过实践锻炼方式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学习,或者与企业人员一同做企业项目,能够使教师获得行业或者企业新科技、新技术、新理论,熟悉企业的经营模式、运作方式、生产流程,了解当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将所学的知识体系运用到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出一批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骨干教师,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而培养出更加适应企业的应用型人才。
三、典型做法
学校通过“共赢机制”的“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构建了多样化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五个融合”,即政府与学校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教室与实际工程融合、教师与师傅融合、教学与生产融合。
(一)中地共建式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需要为行业输送安全人才,吉林省人民政府需要为地方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长春工程学院是立足于行业背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高校,在三者共赢的前提下,长春工程学院成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实现政校企深度融合。政府搭台,校企唱戏,加强了政府、行业、企业、高校之间沟通交流和相互配合,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手段,促进了产业升级、企业产品更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省部签署共建长春工程学院协议,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科研平台、人才队伍、特色专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目前学校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遴选为省级一级学科,开设了安全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成立区域水资源科学与水工程安全国际合作基地、吉林省油页岩钻探与环境保护工程实验室、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防灾减灾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吉林省政府先后投资235万为我校建设了工程教育BIM技术虚拟仿真建造实验室,使学校成为行业的人才培养基地、继续教育基地、工程研发基地。
(二)引企入校式
商科或设计类专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主动寻求变化,开展与企业的深入融合。将知名企业引入学校,学校出场地及生源,企业出技术及师资,实现校企联合办学,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共同培养学生的方式。我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与东方汇金期货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开创了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培养模式。这种创新模式有效实现了“三双”教育模式改革目标,即:传统课堂与期货行业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双课堂”;课程教学与期货业真实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双教学”;学院派师资与期货行业一线从业者——实践派师资相结合形成的“双师资”。这种人才培养实现了校企双方紧密结合,是期货行业“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有效举措。建筑学专业将设计院引入学校,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同步,学习与思考并行,创新与成长共进。
(三)订单培养式
以“产出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按照OBE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大纲等理念并将其融入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升就业率。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与中交二航局深度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企业从相关专业大三学生中选拔所需人才,并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2012—2017年,共为中交二航局输送毕业生308人。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与深圳爱迪尔珠宝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实习实训主要在爱迪尔公司深圳总部及各分公司完成,每年接收不低于20%的毕业生就业。学生就业3年后年薪普遍不低于10万元。
(四)“3+1+n”培养式
工科专业构建了体现校企合作育人的“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是指学生在校进行3年系统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与能力训练;“1”是指学生在企业学习和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1年,完成有关专业知识学习、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等综合训练;“n”是“扶上马送一程”,学生毕业离校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工作需求,学校提供延续性教育,进行技术援助与支持。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大力推进“卓越计划”的实施,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与中建一局、中建八局等合作创建了“中建卓越班”,学生毕业前一年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进入企业实习,2012—2017年,有635名毕业生到中建一局和中建八局就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中电投通化热电有限公司、国电双辽发电厂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学生在第七学期通过2周的“电力系统仿真实习”后,进入企业进行为期15周的“顶岗实习”。
(五)校企联合培养式
企业与学校联合招生,学费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企业提供部分师资和实训场所,学校提供理论学习场地和学校管理。目前我校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型转型专业群与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择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作为合作专业,针对合作的专业明确技术方向,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改,改版为校企共建专业的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模式采用“3+1”或“2.5+1.5”模式。
(六)高架桥培养式
所谓高架桥培养方式即为“3+4”中职与本科高校上下贯通分段培养,“3+2”高职与本科衔接贯通培养。学生在中职或高职院校就读4年或3年后考核合格,进入对口衔接本科院校就读4年或2年。本科毕业后所招收的学生进入对口的企事业单位。长春工程学院目前与辽源职业技术学校、长春水利水电学校、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进行高架桥式培养。
(七)产学研结合式
学校通过开发具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将生产、教学与研究开发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为学校创造效益,同时为教师提供科学研究的平台,也为学生实习提供良好的场所。我校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协同创新、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强协同创新,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全面提升我校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使我校在汽车零部件制造、城市污水处理、建筑节能和防灾与减灾工程等流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步入省属高校前列。目前,学校建有吉林省土木工程抗震减灾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城市污水处理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技平台20个;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26个;建有1个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
四、结论
通过“政校企”产教深度融合,构建了多样化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五个融合”,即政府与学校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教室与实际工程融合、教师与师傅融合、教学与生产融合;构建“133”实践教学体系与技能能力培养框架,即: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1条主线,搭建“课程实验教学、集中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3个平台,实施“基本技能能力、专业技能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3个层次技能能力培养训练,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能力、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多阶段培养的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五个结合”课程体系,即:应用型教育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专业技术教育与工程素质教育结合、夯实知识基础与突出实践能力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结合、学校教育与专业认证结合、教学与科研和生产结合,使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教学培养模式的教育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