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学生职业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2018-03-28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意识图书馆素养

陈 哲

(通化师范学院图书馆,吉林通化 134002)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1]。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2]。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3]工匠精神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根本要求,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培养学生的职业信息素养。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应用型本科生职业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文献大多集中于信息素养教育领域或职业素养教育领域。职业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获取信息、分析、评价、处理和利用信息,以培养和提高其职业素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它包括职业信息意识、职业信息知识、职业信息能力和职业信息道德。本文以地方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现阶段地方高校学生职业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地方高校职业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问卷调查以随机发放和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校外调查以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通讯员QQ工作群为平台,向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工程学院、吉林工商学院、白城师范学院、北华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通讯员发送电子邮件和进行QQ访谈。校内以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方式进行,调查对象均为在校大学生,涵盖不同学科和年级,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86份,回收937份,有效回收率为86.3%。调查问卷全部设计为选择题,从职业信息意识、职业信息知识、职业信息能力、职业信息道德方面展开调查,基本能够反映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信息素养状况。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职业信息意识

职业信息意识是指学生对职业信息的捕捉、分析和判断、吸收和利用的敏感程度[4],主要包括职业信息重要性意识、职业信息主动获取意识和职业信息利用意识。它是职业信息素养的前提和基础。调查发现,有25.88%的受访者平时有较强烈的查询专业信息的意识,约有62.94%的学生偶尔有这种意识,约有11.18%的学生完全没有这种意识。在调查平时是否有培养自身职业信息素养的意识时,有23.82%的学生选择“没有,只听专业课老师上课介绍”;有62.35%的同学选择“有,但不知道该如何提高”;有13.83%的同学选择“有,并且为自己制定了长远规划”。在调查平时是否有持续关注自己专业信息或职业信息的习惯时,约有10.29%的同学选择“没有”,有67.65%的同学选择“偶尔留意”,只有22.06%的同学选择“持续关注,并做记录”。总体来说,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职业信息意识不是很强烈,而且约占半数左右的学生偶尔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关注、如何提高。这说明大多数学生的职业信息意识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我们可以通过通识课普及、专业课渗透、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报告等多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早日树立并提高其职业信息意识,助力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的积累。

2.2 职业信息知识

职业信息知识是指学生获取、利用职业信息所使用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方法。它是学生提高职业信息素养的基础和保障。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平时查找专业或职业信息时,约有32.75%的同学会选择在百度上直接搜索,有44.65%的同学会选择使用专业数据库、网站查询,另有22.60%学生要通过老师、同学的指点才能查询到。关于学生平时如何获取或提高职业信息检索方面的知识、技巧,除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检索课外,有8.56%的同学通过专业课老师的课堂介绍获得,约有21.34%的同学通过参加图书馆的相关讲座获得,约有12.24%的同学通过网络自学积累;约有57.86%的同学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调查可知,学生的职业信息知识方面的积累是非常薄弱的。

2.3 职业信息能力

职业信息能力是指学生获取职业信息、吸收和处理职业信息、利用和创新职业信息的能力[5]。它是职业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是衡量学生职业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调查发现,除专业课老师讲解外,大概有57.35%的学生平时获取职业信息主要通过网络搜索,约有9.12%的同学通过电视、报纸等渠道,约有20.58%的同学靠查阅专业书籍,还有12.95%的同学通过学长和从事本专业的前辈介绍。在查询专业信息时,大概有15.88%的同学表示“很顺利”,约有71.18%的同学表示“有时会感觉到茫然,不知如何查找”,12.94%的同学表示“平时很少查,没注意”。在调查对中国知网等图书馆电子资源及专业数据库、搜索引擎的了解和使用程度时,有9.84%的同学选择“非常了解,经常熟练使用”,约有72.38%的同学选择“老师上课讲过,但不太会用”,17.78%的同学选择“没印象,根本没用过”。以上调查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选择通过网络这一渠道更便捷地了解相关职业信息,但在信息处理能力上有近2/3的学生会感觉到有障碍。这说明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十分有限,主要由自身不够重视、实践与练习的机会不多造成的,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积累是很不利的。

2.4 职业信息道德

职业信息道德是指学生在搜集、加工、利用和创新等职业信息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所应自觉遵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用来规范人们的职业信息行为[6]。通过调查发现,只有4.86%的同学对网络信息安全知识非常了解,约有35.17%的同学基本了解,大概有47.88%的同学只了解一点,约有12.09%的同学不了解。而在对网络版权的调查时发现:有3.78%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约有29.57%的同学基本了解,有49.54%的同学表示知道一点,约有17.11%的同学表示不知道。以上调查发现学生对网络安全、版权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了解得不深入、不透彻。应该通过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强化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在进行网络信息行为时能自觉树立起安全意识,做到健康文明利用网络资源。

3 影响现阶段在校大学生职业信息素养水平的综合因素分析

3.1 学生对职业信息素养重要性认知不足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影响在校大学生职业信息素养水平的关键因素在于学生对职业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信息社会,一个人的职业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其社会竞争力。但是,目前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浏览非常普及,但其关注的大多是娱乐信息、网购等内容,只有一少部分关注专业或职业信息,严重影响到其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3.2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宣传

目前,多数地方高校都已进入学校转型发展的深水区,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但是,多数高校对职业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多数学校的职业信息素养教育仅限于图书馆开设的文献检索通识课或相关讲座,且课时普遍有限,阻碍了学生职业信息素养水平的提高。

3.3 教育形式单一,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信息素养水平

在校大学生的职业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渗透到学生本科阶段的各个年级、各个关键环节。目前,多数地方高校的职业信息素养教育仅限于课堂集中讲授和数据库培训讲座,普适性教育较强,但与专业结合的职业信息素养教育环节较弱,且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信息知识和职业信息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4 提升学生职业信息素养的对策和建议

培养和提高在校大学生职业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的高低,是信息社会背景下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必备条件。针对影响现阶段学生职业信息素养的综合因素,现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学校领导层对职业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

职业信息素养教育应引起学校领导层的关注和重视,硬件环境建设和课程设置、考核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专业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探索一套完善的以职业、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培养体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信息素养和职业素养。

4.2 加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宣传和服务

图书馆作为职业信息素养教育的大本营,要积极谋划、转变工作思路。探索与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合作,紧紧围绕学校的教育发展目标和培养规划,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加强学生对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了解,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信息素养水平。

4.3 构建循序渐进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业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职业信息素养教育是项系统工程,学校应结合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培养目标,构建循序渐进的线上现下相结合的职业信息素养培养模式[7]。在大一期间,利用文献检索课教学,开展基础职业信息意识教育,使大一新生能够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图书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在大二阶段,开展职业信息知识教育,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大三、大四阶段,开展信息技能、职业技能提升、创新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撰写、毕业设计环节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此过程中,图书馆要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优势,针对大一到大四不同阶段的专业学习特点,制作、整理相关微课、微视频、开通网上咨询、辅导等服务,帮助和引导学生培养和提升职业信息素养。

猜你喜欢

意识图书馆素养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图书馆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