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素质拓展理念的大学生体育课兴趣培养策略

2018-10-2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素质心理体育

赵 晶

(太原学院,山西太原 030032)

体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相应体育课程时,在每一学期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可选择性较高的拓展性内容,如瑜伽、跆拳道、普拉提、健美操、太极拳等,并在近些年的发展中逐步完善。如果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无法获得基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倾向,其后续体育活动的习惯性与规划性也会相对薄弱。因此,进一步研究体育课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方法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

素质拓展理念是对拓展训练或外展训练的理论定义,其英文表述为Outward bound,原意指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向未知旅程前进并挑战、克服困难的航行。东北大学杜成林等对素质拓展理念的定义为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的更新路径,同时也对其基于现实维度人才需求的意志力作出了精准评价。集美大学彭海滨与张丽玉教授对素质拓展理念的教育维度进行了定义,再一次证明了素质拓展的方向与心理成长存在较高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选择素质拓展训练方法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关注身心成长,同时借助拓展训练内容激发体育课程的兴趣活力,以便为大学生创造更为优越的体育运动课堂环境,培养其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1 研究方法

分别对太原学院2015级和2016级学生的户外拓展训练及课内拓展训练内容进行问卷调查。2015级学生62例,其中男生32例,女生30例,平均(21.5±1.6)岁。采取户外拓展训练内容主要包括雷区取水、无敌风火轮、背摔、断桥、孤岛求生、时速极限等游戏活动,这些游戏活动皆为支持团队合作以及意志力考验的训练项目。2016级同期考察的学生为62例,其中男生31例,女生31例,平均(22.5±0.6)岁。

采取室内素质拓展项目,其主要的活动范围为课堂。在教学活动中以课堂内的有限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体育活动,包括有缘相识、寻人行动、个性名片、松鼠搬家、多元排队、放松游戏、蜈蚣翻身、寻找归属等游戏环节。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契合理论教学的实践效果,支持学生在理论教学中完善集体归属感。在素质训练内容中明确体育活动的团队意识,并通过后期操场活动逐步加强兴趣培养的延伸方向。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运动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本研究设定了两项评价指标,分别为课程参与度和心理评分。为了规避主观评价的误区,心理教师5名和体育教师5名分配分值分别为10分,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之后取其平均值。对比学生在相应体育活动中是否获得了较高的心理支持,并将其心理支持融入特定的体育活动兴趣中。此时的评价单元包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咨询教师或自行查找体育问题的积极性。将以上两项评估指标的记录分值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整理。另外选取由2015级和2016级学生共同组成的混合体育班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素质拓展训练,仅采取常规体育教学方法,进而对比素质拓展训练在兴趣爱好激发效果方面的作用。

2 研究结果

2.1 三组学生课程参与度对比结果

课程参与程度是反映学生对体育活动是否存在兴趣的重要方式。调研结果表明,2015级学生与2016级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基本相似,分别为88.17%和88.71%,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学生并未开展任何素质拓展训练内容,课程参与度相对较弱,为67.74%,其组间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三组学生课程参与度的覆盖率比较结果

2.2 三组学生心理评分对比结果

学生心理情绪决定其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程度。通过回答问题和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能够明确学生是否真实喜欢当前的体育课程设置。此次调研分数的评价结果显示,2015级与2016级学生分别采取了课堂与户外两项素质拓展训练内容之后,并未产生较大的总得分差异,其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对照组学生总评分比较,差异较为明显,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三组学生以百分制为基础的心理评分比较结果

3 基于素质拓展理念的大学生体育课兴趣培养策略

3.1 激发体育兴趣的素质拓展价值取向

三组学生课程参与度对比结果显示,学生在接受课内素质拓展训练之后,并未产生与户外拓展训练的本质性差别,表明素质拓展训练在理论课程和户外活动中的教学价值相等,学生在课堂所获得的素质训练效果有助于提升课程喜好程度。这样的兴趣点虽然并未注入过多的体育训练内容,但也产生了基于心理情绪的最终结果。因此,将素质拓展理念融入大学生体育课堂,并不需要拘泥于理论教学和户外活动的选择性上,而应更加倾向于全面发展的课程设计维度,进而通过课堂内理论教学与课堂外活动教学共同提高素质拓展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适应度。一旦课堂或课外活动无法定期开展,也可以进行一定的教学补充,进而提升体育课程在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上的合理性。

3.2 在心理层面提升对体育活动的认可度

对照组学生在并未接受素质拓展训练的情况下,其教师主观评分相对较低。发生类似其情况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约束性存在一定联系。目前多数高校并未要求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保持与文化课程的同等考核分数。当学生认定体育课程为选修课时,其心理归属感也会相对薄弱,并未针对体育运动产生更为客观的主体认知,从而形成了体育课程可有可无的思想误区。相比之下,2015级和2016级学生在开展相应的素质拓展训练内容之后,能够以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主人翁意识为兴趣激发点,促使自身对体育活动认知的心理构建。学生不仅在运动过程中产生了团队之间的依赖性,同时能够从体育活动中发掘剔除娱乐性定义的兴趣价值。这种基于集体观念的心理兴趣架构,远远高于体育活动本身的娱乐性。基于以上心理因素的分析可见,并非体育活动在开展期间存在娱乐性差异,而是素质拓展训练形成更高的集体意识,因此学生才能够寻找到体育课程的第二兴趣点。

4 结语

以往高校体育课程在设置过程中过于契合娱乐性,导致教学指标和效率的弱化。本研究发现,学生能够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发现体育课程的第二兴趣点,即自身运动能力和体育意志的升华,以及在集体活动中的自身价值。此时学生能够获得更为真实的兴趣培养效果,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主观认知。因此,可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融入拓展训练理念,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课兴趣,真正形成终身体育训练的个人习惯与爱好。

猜你喜欢

素质心理体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心理感受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