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8-03-28刘长森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媒介价值观

刘长森

(三明学院,三明 365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当今时代最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互联网+教育”概念的提出,更是党和国家在互联网新时代下对创新和重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做出的新的重大部署。“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范式,探索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机遇、路径问题,对顺利完成“立德树人”这一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养成面临挑战

“新媒介使我们远离了现实世界……当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电脑技术时,我们将对没有媒介的生活失去感觉,而使媒介的社会空间成为我们了解(或重视)的唯一空间。”[2]这种现象绝不是危言耸听,虚拟化、娱乐化、碎片化的展现方式,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这些传播特点对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等各方面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一)网络社会虚拟化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迷茫和异常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社会”一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网络社会”这一新的社会形式、社会结构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网络社会是一种虚拟的空间存在,它突破了时空限制,具有明显的强开放性和交互性特征,大学生泄愤心理、从众心理、猎奇心理等情感需求更容易从网络世界中获得满足。

“学生以其完整的个体生存于世界之中,然而,他们的世界却明显地分裂为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网络世界”[3]。部分大学生面对网络世界的精彩和诱惑时,由于自身甄别能力、自控能力、调适能力有限,导致了他们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分裂。这种分裂造成了一些网络社会问题,如因热衷上网而荒废了学业,因网络成瘾而迷失自我,因网络行为随意性而导致犯罪等。网络是大学生的“第二所学校”,它在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在网络社会的各种问题,将有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离开虚拟世界进入到现实世界中时迷失方向、丧失自我,产生逃避现实、悲观厌世等思想和行为,导致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网络应用娱乐化影响部分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价值观养成

社会学研究表明,整个生活方式的变革往往是由某一个关键的消费行为的改变所引发的[4],而互联网则是新媒介时代下推动大学生生活方式改变的一个“关键产品”。相关调查表明,休闲娱乐功能是仅次于获取信息之外网民上网的最主要目的。不少大学生每天使用网络应用工具超过3小时,玩转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课余时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人类的注意力是媒体竞争的核心,也是媒体使用的最宝贵的资源——但是,它也是最稀缺、最容易消耗的资源”[5]。因此,各类媒体为了生存和竞争、迎合市场需要,吸引眼球和博取关注,纷纷开启娱乐化发展模式。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社交等是大学生比较活跃的领域,部分大学生判断能力、自控能力较差,这些网络应用存在过度娱乐化的倾向。这对他们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有可能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也揭示了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三)网络信息碎片化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网络信息碎片化,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主体、时空和内容的碎片化。信息传播主体碎片化,即这是一种“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信息发布者门槛大大降低,人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者;信息传播时空碎片化,即这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传播,信息发布者随时随地都可以传播信息,传播时空被撕成碎片;信息传播内容碎片化,即网络信息传播往往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深刻性、条理性,信息零散、肤浅。

“搜索引擎经常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文本的只言片语上,这些内容通常只是跟我们所要搜索的内容密切相关的几句话或几个词,这些只言片语不会激发我们产生从整体上深入了解整篇文档的动机”[6]。这是网络信息碎片化带来的问题,会对大学生价值标准的选择增加困惑和难度,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起到一定的消解作用。

二、“互联网+教育”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立新形态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任务,“互联网+教育”则为这项工作的开展确立新的形态。虽然网络社会虚拟化、网络应用娱乐化、网络信息碎片化等问题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些挑战,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人类技术进步不可逆转的趋势,它的出现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是一种机遇。

“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互联网时代下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式,这种教育范式有三重基本涵义:其一,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确立教育新形态;其二,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工具和手段,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教育管理现代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其三,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之一,它在很多领域已经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存在,“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互联网发展,“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一)“互联网+教育”:从辅助工具到相互融合的“常态化”教育新形态

以往人们讨论互联网与教育的时候,往往是把互联网当作是教育的一种辅助工具,是一种“教育+互联网”的教育范式。传统的教育范式,主要是利用和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方面的作用,改进传统课堂教学,互联网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的辅助工具作用。这种教育范式存在一个问题,即教师、学生与计算机交互明显,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则相对弱化了。

“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教育”并不是二者简单的相加,而是强调树立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促进各行业的发展。“互联网+教育”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方面的促进作用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互联网不再只是辅助工具,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常态化已经渐露端倪。它不只是一种“在线教育”,而是基于互联网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使教育与互联网高度融合而形成的全新教育范式。在这种教育新形态下,传统课堂单向度“言传”或“电灌”将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元互动转变,实现互联网时代下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二)“互联网+教育”:从学校教育“时空限制”到终身教育“全程全员”教育新形态

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避免教育目标短期化行为,而是应追求教育成果长期化目标。以互联网技术支撑构建起来的网络社区犹如一所“学校”,它承载着更广泛的教育内容,能够真正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不同需求。它打破了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传统课堂,真正实现教与学零距离,打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不下课的学习教育课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教育范式能够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高度融合,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程化”、“全员化”教育局面。“互联网+教育”这种“全程”、“全员”式新形态,可以更好地将学校的正规教育和学校之外的一些非正规教育结合起来,打破原来学校教育框架的束缚,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大学生一生中连续的学习过程,实现教育成果的长期化。

三、“互联网+教育”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互联网+教育”范式下与传统范式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学模式、内容、秩序、知识获取途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为适应“互联网+教育”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形态的需要,高校应强化互联网思维,“要努力把‘互联网+’融入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时代”[7]。

(一)加强大学生媒介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网络新媒体的重要影响,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服务。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是一个强有力的影响社会化的因素”[2]17。高校应将大学生媒介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加强大学生媒介教育。应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除了媒介知识传播外,重点提高大学生实际的媒介能力,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创造平台和机会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媒介信息,不断增强他们的媒介体验,培养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态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8]。

(二)整合新旧媒体资源,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刻融合”[9]。这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新时期加强思想舆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新旧媒体各有优势。网络新媒体是人类交互方式的重大变革,它形式新颖,集文字、图片、音频等于一身;互动性强,参与面广、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而传统媒体则因为专业优势和长期积淀形成的巨大公信力,他们在深度报道、详情解析等方面,更能够获得公众更多的认可,权威性更强。传统媒体应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拓展生存空间和改进传播方式,网络新媒体也应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强大的内容来促进自身媒体内容建设。新旧媒体融合,不是媒体之间简单的组合,而是对媒体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促进媒体之间互动、实现双赢,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

(三)搭建互联网教育平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宽教育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0]。融入生活,就要搭建更多的互联网教育平台,拓宽教育载体。

教育载体要求既承载和传递教育信息,又能够连接教育主体和客体。高校应创新思维,强化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社交载体中,打造升级版教育载体。不断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积极利用QQ和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公众号、校园网、网络社区论坛、微博等网络应用平台,联结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延伸至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立体式整合和利用各类渠道,拓宽教育载体。

(四)构建互联网良好生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清朗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9]互联网时代,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净化网络空间,构建互联网良好生态。

构建互联网良好生态,营造清朗空间,应处理好虚拟与现实、自由与管控、多元与一元的关系。首先,虚拟与现实。网络空间虽然具有明显的虚拟性特征,但它也是现实空间在网络的延伸,由此带来的影响也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11],确保网络空间天朗气清。其次,自由与管控。网络空间是一个摆脱时空限制、表达自由的世界,但绝不是不受道德和法律约束的地方。应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方面的培养,建章立制加强网络管理和控制,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再次,多元与一元。我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时期,价值多元化是一个不争的现实,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但同时又对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高校应正确看待价值取向多元化问题,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同时,坚持价值导向一元化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地位。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媒介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