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城市营销策略
——以成都为例
2018-03-28马丹丹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马丹丹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过去十余年的时间,成都一跃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得益于它不少成功的城市宣传营销案例,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一、城市形象定位模糊,未能形成统一认知
城市宣传营销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为城市找独有的DNA特质是首要之事,也是决定营销效果的关键点。梳理城市精神、文化,探究其在受众心中的位置,设置城市定位,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此做法将直接影响后续营销活动的成效。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形象定位方面,大多走入一种“贪婪的四不像”迷局,这点从城市宣传片即可看出。CCTV1套有许多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联播,受众对其评价是“浮光掠影、千城一面”。在片子中,我们看到传播者不切实际地想强调许多优势,却恰恰失去了特色:比如,既想表达古老文明,又想描述现代发达;既要突出自然风景的鬼斧神工,还得不落下人文景观。结果,大多数城市在观众心中贴上的皆是“古老、现代、自然、创新”等表现,陷入严重同质化的窠臼。根据常理,在买方市场中,如果商品和服务严重同质化、缺乏个性,那么只能靠价格战等低效策略生存;以此类推,倘若城市定位失去了独特性和排他性,就很难给人以深刻印象,一切相关宣传和营销效果将大打折扣。
近年来,针对成都的形象定位,媒体曾提出过“中国第四城”、“东方伊甸园”等宣传报道。名字很贴合时代脉搏,也能彰显文化品味,但这两次形象定位模糊,和本土市民文化没有同根性,因此,很难引起社会各界的积极认可和共鸣,短时间便无声无息了。
为成都找“魂”,就是要找到成都具有唯一性、权威性与排他性,在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都“叫得响亮”的DNA资源。不妨回顾下成都以往的城市形象定位历程,从本世纪初期到2013年,十多年时间,五次大的宣传营销战役,中间还不包括诸如“多彩之都”、“美食之都”、“第四城”和“东方伊甸园”这样的定位,包括风景、人文、大熊猫、经济等方面,内容极其丰富,但从普多大众来看,则显得庞杂,调性方面未能保持一致,没有较长的持续性和传承性,这给受众的记忆和认知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城市形象定位要具有长远性和持续性,内容诉求主题一旦确立,最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保持不变,并且不断去重复、演化、强调。如果因为城市管理者、管理体制的变化而中断,朝令夕改的城市形象定位表明营销者还未真正找到城市的核心灵魂,传播的信息稍显紊乱,系统性和整体性都显得不够,除了给受众的认知和记忆带来干扰,毫无裨益。
二、行政指令式强行营销不够专业
在城市的宣传营销中,政府将起到主导性的作用,但如果一味寄希望于行政指令的强行干涉,漠视社会、市场的反馈和受众的内心感受,那宣传效果可能会事倍功半,营销的可持续性也会因缺乏动力之源而中断。譬如“东方伊甸园”的宣传营销。2004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成都以行政的动力推出了旅游的一张新名片——东方伊甸园。传播者的本意是想“西方名字东方叫”,中西合璧的策略在全球化的时代应能省去不少认知、宣传、记忆上的成本,也理应带来机遇。但这一由政府提出的城市形象定位,自推出之日便引来各方质疑、责难。首先,学者对此存疑,认为从历史、文化源流上,此定位都无从考证;其次,民间层面,对这种与城市渊源和民族文化丝毫不相关的舶来化定位,没有报以积极的反应,反而诸多存疑;再次,社会也对此定位提出颇多非议,甚至忧心忡忡长此以往,吾辈将失掉民族文化自信。消极反馈至此,“东方伊甸园”的宣传营销昙花一现,仅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就烟消云散了。此外,2013年的成都举办的全球财富论坛不乏是一个绝佳的展示平台,由政府牵头提出了“财富之城,成功之都”的城市定位,但此政府主导的应景性的宣传营销在持续性方面表现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