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传媒类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2018-03-28黄力力常文硕包学敏黑河学院
黄力力 常文硕 包学敏 黑河学院
高校“传媒专业”是随着大众传媒发展衍生出的传媒人才培养方式,目前主要的就业方向为:社会各类传媒公司、独立工作室的策划、采集、制作、媒体运营工作;各电台、电视台的采、编、播、报工作;事业单位相关的宣传工作;远程教育产品制作公司及相关培训学校专业教师工作等。这些工作都更多的依赖传媒产业的发展变化,而随着科学技术几何数级的变化发展,未来的传媒产业发展形势也必将瞬息万变。要求在最基础的培养领域加强人才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要求我们探索有前瞻性、发展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传媒专业人才需求
本校自2008年起开设传媒相关专业,根据用人单位、毕业生和在校生的调研结果分析,当前传媒专业人才需求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个人素养
(1)社会适应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适应能力就是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是反馈一个人能否融入社会并被社会接纳的直接标准。从学校到社会是一个跨度很大的过程,“社会适应能力”是毕业生在这个过程中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对传媒专业人才来说,社会各类的宣传、策划活动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它是专业人才培养首要考虑的问题。
(2)沟通能力。社会生活离不开人际间的有效沟通,恰如其分的进行沟通是人们判断沟通能力的基本尺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将人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有效而充分的发挥。对传媒专业人才来说,一个成功的作品的信息采集过程,需要负责人员与沟通对象提前做好相关工作的布置,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在新闻采访、专题制作等过程中的必备素质。
(二)扎实的基础知识
传媒专业就业职位离不开广播电视新闻的策划、编写和影视作品创作的过程,新闻写作能力和影视相关基础知识都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素质。
(1)新闻写作基础。在各级各类电视传播机构中,新闻写作是从业人员最基础的专业能力,能快速、清晰的抓住新闻要点,编辑写作及时有效的新闻稿件,是新闻播报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新闻机构安身立命之源。
(2)影视基础理论。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大众化的进程,各类传媒机构和自媒体平台推出大量的碎片化视频以娱乐大众,此类视频以画面和声音的美感和刺激性在市场化竞争中取胜,专业人员需要掌握影视相关的理论常识。
(三)综合的实践能力
近年,传媒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更多的倾向于社会各类私有的传媒企业及机构,这些就业的岗位大多需要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如媒体运营部门,产品的宣传策划、信息采集、媒体发布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思路完整统一,这样能够缩短作品完成时间并节省人才资源,对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是强大的考验。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传媒大众化方式的快速演化,传媒专业人才素质需求将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时刻关注最前沿的信息,动态调整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
二、本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社会调研结果分析,本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问题如下:
(一)课外实践效果不强
本校传媒专业学生基数大,因学校的地域性特征,适合学生开展实践的时空对专业的实践过程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除了课内实践和部分校内外的定向实践外,没有大范围的足够学生应用的实习实践基地,假期开展的社会实践过程又有及时反馈的难度,所以开展有效的课外实践是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课内实践学时过多
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中,实践课程学时等同学分只是理论学分的一半,需要加大实践学时数量来充抵足够的学分,而传媒专业的特点则需要设置足够的实践时间,这样便使学生大量的时间用于各种不同的实践课程/课时的学习,更增加了教师对实践效果的价值判定难度,实践课程的系统化也有待加强。
(三)社会融合不好
本校传媒专业属于比较新兴的应用型专业,社会传媒相关机构相对零散,不能像传统专业那样形成一套完整的实习就业渠道链,如订单式培养方式;没有与本地区的相关公司单位形成良好的资源共享,地域性资源的缺乏使学生第二课堂的展开难度大,除了通过网络参加社会各类比赛外,很难将课程内容延伸到社会实践中,不能大面积的实时的通过社会实践检验课程学习的效果。
以上种种,说明我们在专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外延中不断的加深研究与实践。
三、应用型本科传媒类人才培养策略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实践技能培养是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需依靠课程学习和课外训练共同完成,构建适合本校传媒专业课内外综合实践技能培养模式,是培养适合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传媒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校传媒专业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增加专业导论课程
专业意识是对传媒专业的知识内涵、社会责任和价值有比较系统的把握,是深入学习一个专业所有知识技能的前提。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深入研究“国标”内容,如对编导专业增加了《广播电视导论》,《传媒专业导论》课程,大力增加对学生的专业意识的培养。并且,在“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部分,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意识的重要性,并鼓励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大纲制订中突出专业意识的培养项目和内容。这样,能够循序渐进的让学生认识到传媒专业所对应的社会职业“是什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意识基础。
(二)明确学生素质建设
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中,明确指出当代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需要加强素质建设,形成在国家大政方针指引下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本次方案修订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传媒专业学生在“热爱祖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要“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时代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相关方面的基本素质,并在“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支撑关系矩阵”中将各个具体课程严格的划分了相关素质需求及程度。同时,增加了“新媒体”相关的课程,为输出适应媒体发展的专业人才提供相应的培养平台。
(三)增强课程系统性
根据本校和传媒专业学生特点,应社会和地域发展需求,相关专业形成了“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主持”两个专业发展方向,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基本的人才培养框架体系。为适应国家创新创业人才的大环境和用人单位对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对具体的课程进行了再一次系统化的梳理,按学期对同类能力实行渐近式培养,如“广播电视导论——广播电视编导概论——广播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电视节目策划”系列,“摄影——图像处理——画面造型——商业摄影”系列等,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能力到专项培养,都一整套的具体课程及培养计划。
高校传媒专业是随着传媒产业发展而产生的高校传媒人才专业培养方式,能够快速而系统地为社会输送适应性人才。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传媒专业人是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为社会输出更适合的专门人才,也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相关人才培养策略的探析,能够成为地域性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