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柴静作品为例浅析女性主义思想在传播中的体现与意义

2018-03-28杨晓宇湖北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柴静抗争女性主义

杨晓宇 湖北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崛起,影响深远而又绝对的男权社会也在冲击下有了裂隙,沉寂多年的女性意识迅速成长,沿着裂隙对社会进行着解构,在这场解构中,被压抑的女性终于不甘示弱,向社会不同领域“入侵”。人们一边敬佩,一边惊讶。实际上,这种反应恰恰是还在遭受侵蚀中的男权社会的影射,男性们在伦理观念的保护之下,站在几乎所有行业的制高点。他们的观念里,女性是柔弱的,娇小的,不堪一击的,这种柔弱和娇小不仅仅体现在外在形象上,还体现在心理上,行为上。然而,并不是一切的女性都愿意生活在这种观念当中,女性主义思想的崛起就是她们无声的抗争。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女性渴望身份认同的平等与公正,坚持女性应该与男性相同的权益和地位;在第二个阶段中,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被女性主义者不断的放大,她们将原先权利的争取转换为价值形态的斗争;在第三个阶段中,女性主义者不再一味追求身份认同,而强调女性主义本身是无法实现的,这是对以男性为发展中心的父权制话语进行的消解和颠覆,是女性本身话语的建立。在第三阶段中,女性的思想转变是巨大的,她们已经将“女性主义”的受益方看成了自己,认识到了思想和精神上的追求才是最根本的改变和进步。

在媒体行业中也不例外,女性主义的抗争极大部分就是体现在话语权的抗争,在媒体行业中,话语权的抗争尤为明显。不论是记者,主持人,还是管理层,男性与女性的分化仍然十分明显,我们能够看到的就是男性记者通常冲锋在最前面,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中,而在新闻类节目中,男性主持人通常代表着严肃,庄重,管理层中更是男性居多。然而,一旦有女性出现的地方,就伴随着其他的作用和标签,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作为采访的记者和播报的主持人。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之下,柴静的所作所为正是女性主义觉醒的一个标识,行业压力来自于各个方面。“主持人形象塑造得到观众认同,即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目标与价值达成一致。”纵观现在的节目主持人形象,特点非常的鲜明,那就是年轻的面庞与精致的妆容,即使是新闻类的节目支持人仍然十分注重主持人的穿着。值得一提的是,主持人在外在形象上对观众的迎合并不是弊端,而是可以带来弊端,就是使观众将目光和注意力放在了别处而不是节目本身。

和这些主持人不同的,柴静的衣着和妆容总是十分淡雅的。这可以看作是思想的外化,自信,独立。刚刚大学毕业的柴静就作为了《东方时空》节目的主持人,随着经验的增多和对社会的思考,《面对面》时的柴静就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气质,沉稳而内敛,一次次大型调查类的节目让她的这种气质与日俱增,无论是面对政府官员还是患抑郁症的孩子,她的优雅与从容总是能为采访任务增添光彩,也发挥了巨大的力量。我们发现,柴静最常使用的语句类型是肯定句和疑问句,相较于刚刚做主持人时使用的反问句,这种微小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时,柴静的态度是没有太大变化的,甚至是语言的音调也没有太大调整,而改变最明显的就是语速和问题的深浅度,这里最能体现柴静身为女性记者的最大特点,就是敏感而尖锐,男性媒体工作者虽然较之于女性工作者外在束缚更少,但是内在束缚却多,问问题往往点到为止,很难深究,另外男性采访者不够敏感,不容易在细小的问题上进行挖掘。

柴静的女性主义思想很大一部分就体现在她的人文关怀之上,对于媒体人尤其是记者来说,虽然打交道最多的是人,然而最难体现的也是“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和“快餐化”新闻的出现,深度这个词已经离新闻越来越远了,同时新闻的客观性也对此设置了相当大的门槛,然而柴静却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无声无息的进行着这一切,这也正是业界对她褒贬不一的根本原因。在采访有抑郁症的孩子的时候,她看到孩子哭泣立即停下采访到房间里安慰孩子,后来柴静提到这一段时说:那是我私人的行为,不需要表演给观众看。在《网瘾之戒》中,在采访一个“盟友”小女孩时,她能迅速觉察到孩子落泪,并询问你为什么哭了,孩子却说我没哭,而柴静则用温柔而理解的肯定句重复“你哭了”,她把“人”放在首位,而不是新闻本身。然而,新闻是什么,是关于人的哲学的文字式的表达,是不断行进的创新的“人”的自传,在这种思想层面上,柴静的采访过程就显得极其富有个性化,柴静也将自己的个性和新闻事实融合在一起。在这之中,细腻的情感是她的武器之一,这种“柔”体现在对采访对象的深度的了解和关注。

温柔中的钢刀是柴静的另一个武器,把握住采访的话语权和深度的剖析是其重要的部分,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真相总是近在咫尺却又难以把握住。而柴静就善于把握细节,步步紧逼,用自己的调查结果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来占领采访过程的主动地位,在《网瘾之戒》中有关于杨永信电击法对青少年大脑伤害的采访,无论杨永信怎样逃避问题,柴静仍然不忘自己采访的目的,就一个问题连续问了六遍,每一次都变换了问法,又步步紧逼,这种来自于一个女性记者的坚韧执着的本性和对事实追求不懈的态度让一个被采访者不经意的就透露了问题的答案,柴静也曾说:调查的魅力就在于穿过表面,拨开迷雾,向事物的本质不停的探索。这种刚柔并济的采访风格实际上就体现了新闻中的第三阶段的女性主义,不抛弃现代女性本来的性质,不随意模仿和追逐男性的能力,而是内化于自己的气质和专业素养,使之在任何一个场合都能游刃有余。

猜你喜欢

柴静抗争女性主义
Enabling the Movement
Enabling the Movement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顺命或抗争,接着《天注定》往下讲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柴静:有一种日子穷开心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满足欲望,自我选择——西方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