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主播娱乐化的反思与应对
2018-03-28梁照斌娄底市广播电视台
梁照斌 娄底市广播电视台
从国际新闻发展趋向来看,“娱乐化”模糊了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虽然对“娱乐化”趋向众说纷纭,但作为新闻,更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传达新闻的价值。电视新闻主播之所以走向“娱乐化”,与新闻媒介、社会背景、技术支持、舆论需求等都存在一定联系。为此,反思电视新闻主播“娱乐化”倾向,重塑电视新闻的职责与价值。
一、当前电视新闻主播“娱乐化”发展现状
电视技术的发展,电视新闻业在继承广播、报纸的新闻传播使命之后成为新闻界的主导媒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受国际新闻“娱乐化”的影响,国内电视新闻主播“娱乐化”倾向更趋突出,模糊了新闻与娱乐的界限。从最早“东方时空”电视新闻主播从“严肃”走向平民百姓,对地方电视台也带来的深刻影响,纷纷从受众日常生活中选取新闻素材,在新闻情节叙述上讲究跌宕起伏,在主持人语言点评上更加出彩,节目主持风格也走向轻松。但作为电视新闻主播“娱乐化”的主体,却是因娱乐新闻的加入,让新闻的“娱乐化”功能得到了极致发挥。如一些明星的隐私、绯闻,娱乐记者奔走中获得的充满期待的爆料等等,都成为新闻主播“娱乐化”的焦点。
二、反思电视新闻主播“娱乐化”的成因
电视新闻“娱乐化”趋向的形成,并非偶然,与媒介市场的竞争,以及受众需求的转向有直接关系。一方面,随着新闻媒体市场化格局的不断完善,电视新闻媒体不再接受国家补贴,走向独立的经济实体。“盈利”成为电视媒体竞争生存的必然选择,而减少开支,增加收入无疑是最有效的生存之道。以“新闻联播”央视的新闻节目为例,作为政坛舆论的风向标,自开播以来,一直是我国最严肃的新闻节目。但除了播报政坛事件,也融入了百姓生活中的综合新闻,走出了“高大上”,更贴近民生实际。另一方面,从受众对大众化新闻的需求来看,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大,对刻板的、生硬的新闻,受众不再欢迎,而是对贴近现实生活、放松身心的趣味轶事则更加热衷。新鲜事、世界各地的现象都可以是新闻素材,本身就具有满足受众猎奇、娱乐的新闻诉求。所以,电视新闻媒体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也逐渐走向更为轻松的“娱乐化”手段,来顺应电视受众需求。
三、对电视新闻主播“娱乐化”的反思与应对建议
(一)电视新闻主播“娱乐化”的积极方面
事实上,从新闻播报方式来看,传统的严肃朗诵方式,似乎更贴近新闻的严谨与客观性,但对于新闻播报,教化般的模式反而给受众带来了抵触。“娱乐化”新闻播报方式,以“说”代“报”的转变,更能彰显新闻的亲和性,特别是主持人在播报新闻过程中,以轻松、幽默,甚至融入自我的肢体语言,来传达新闻观点,来博取受众认同。这种走下“高高在上”的亲民姿态,以一种与受众平等聊天的方式,更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关注新闻的本质,让我们重新来审视新闻。对于正统新闻,如新闻联播,其重点在于宣传党的思想,在新闻播报方式上仅限于单向传播。但对于新闻主播“娱乐化”增加,与受众对新闻的获取途径有较大关系,特别是网络媒介平台的发展,新闻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对受众而言,其选择新闻的自主权更多。新闻的传统“单向”传播,必然不能满足受众对新闻的多元化需求,才使得新闻播报走向“娱乐化”。另外,对新闻主播“娱乐化”传播,从新闻内容上走向“软性”新闻,这种“软性”新闻易获得受众的认同,提高了电视新闻收视率。
(二)电视新闻主播“娱乐化”的消极方面
从“娱乐化”趋向来分析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走向了迎合受众需求之路,但这种迎合势必将违背电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特别是一些电视新闻过度“娱乐化”,有失新闻自身的客观、严谨。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两面性的,电视媒体在新闻播报“娱乐化”趋向中,倾向于“功利性”,而追求“娱乐效应”,反而让新闻本身失去了应有本质要素。同时,电视新闻主播“娱乐化”如果把握不当,会加剧新闻传播业的混乱,模糊新闻与娱乐的本身界限,更是违背了新闻自身属性。再者,新闻媒体从新闻传播领域,应该肩负并坚定其社会职责,不能刻意迎合受众需求,这种以提高新闻收视率为代价的、淡化新闻严谨性职责的行为,反而有违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更难以发挥媒介的社会督促作用。
(三)对电视新闻主播“娱乐化”的应对建议
面对电视新闻主播“娱乐化”倾向,对于电视媒介而言,更应该重新审视自身职责和定位,立足行为行业发展实际,以规范和制度来避免电视新闻异化趋向。一方面,政府要从政策导向上,对电视新闻机构进行规范,明确职责与社会责任,促进电视新闻秩序的回归。另一方面,电视新闻媒介自身要积极反思,认清形势,把控好新闻传播关,担负起对社会、对受众的新闻职责,提高电视新闻的播报质量。另外,对于广大受众,要从宣传、教育上,提高新闻素养,杜绝低俗新闻、“娱乐化”新闻,促进电视新闻媒体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