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频时代新视野:对党媒时政报道的传播策略分析

2018-03-28袁映雪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时政受众内容

袁映雪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碎片化以及海量化,微视频传播速度快、传播渗透范围广、受众参与互动性高等,在新媒体矩阵中处于重要位置。在重大政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微视频能够以直观简洁的内容形式,迅速传递和解读政治策略,并且用户也可以直接参与微视频的制作,进行自我诉求的表达和沟通,扩宽了政治表达渠道,增进了政治进程的民主性和互动性。在时政报道中,中国主流媒体通过微视频在塑造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好的传播效果。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社等为例,在政治传播中,中国主流媒体的一系列微视频专题报道和系列栏目,不仅话语表达内容更加亲民,而且叙事形式和结构更加精简,大大提升了传播时效性和内容的普适性。

一、传播符号多样化,提升内容的精简度和普适性

视频将个人的听觉、触觉、视觉进行了再统合,而在传统新闻报道中电视新闻剪辑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视频较为冗长,无法满足受众的视听要求。随着媒体融合的渗透,音乐、广播、动画等信息符号被广泛运用于微视频,使得内容更加简洁精炼,为重大政治报道,提升了可读性和趣味性,为受众增添更加立体丰富的感官体验,更易在广大受众中得到广泛传播。

人民网在十九大报道中的互动策划专题下,在人民网微视频客户端推出了《我的这五年幸福在这里》系列微视频,通过简短的几分钟,让受众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发展的这五年对人民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并且在十九大代表风采特别报道下,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推出“我是共产党员”栏目,用简短的两三分钟记录了十九大代表中基层先进模范党员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故事。这种将宏达的时政报道投射在个体叙事上,深度挖掘人物故事,让每集微视频都能够从细切入,以小见大地,展现出国家这五年的显著发展。以丰富多样的信息符号讲新闻故事,改变了传统视频新闻冗长播报的传统叙事方式,帮助受众深入理解宏观新闻事件与微观个体的联系,给予受众以轻量化的阅读体验和资讯可视化的快感。在2017年9月至10月,人民网派出采访团队,在全国采访拍摄了56位各民族代表。通过讲述他们的个人故事,表达全国各民族儿女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展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感人局面。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民委、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网出品的这一大型系列微视频“56个民族儿女寄语十九大”,一经发布在网民中广泛传播,大量转发和阅读。

从十九大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国事访问活动、到乌镇互联网大会中的短短一分钟的水墨动画宣传片再到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原创微视频《习近平寄语冰雪运动》,中国主流媒体通过微视频的形式,运用丰富多彩的传播符号,对时政要点和热点进行概括性的报道,以新颖的表达形式和精彩创意的简洁内容,制作精良和构思的巧妙,以简洁生动的符号汇聚成故事化的表达。

短视频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其内容的短小精炼著称,将时政主体浓缩在几分钟内,使得观众能够分秒读懂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时政新闻报道对文件性的政策、涉及面错综复杂的民生议题的长视频的传统报道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如何深化受众的感官体验,引发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再思考,从而在新闻内容的视听觉呈现方式上,更加直观简洁的表述,使得观众能够迅速得知重点,将时政新闻内容精细化,拆解成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提升内容的适用性是今后仍需深化的特色。

二、多平台分发,注重交互性,提升用户黏度

充满创意的表现手法和精简的视觉呈现方式使得时事政治实现了内容上的转变,而内容分发上,我国主流媒体打造和利用多种信息平台,采用多渠道内容分发的形式,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以及微视频,抢占传播先机,在提升了传播时效的同时,也注重与用户的交互,更提升了用户的黏度。

2013年复兴路上工作室《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时政微视频引发广泛关注,此后央视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推出紧跟时政活动实效性的“V观”系列,以这种微视频对时政进行追踪式报道。此后,在近两年的两会报道中,央视时政微视频的使用数量以几何式增长。目前“V观”成为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的独家微视频固定栏目,也通过CCTV节目官网进行传播,以独家的时政画面、重要议程现场、领导人活动全程等有故事、有细节的短视频报道,首次让网友零距离观察重大时政新闻现场,独家揭秘性强,传播时效性强,使手机上的时政视频新闻更生动形象、更易于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下,移动网络设备越加普及化,首先社交媒体传播方式快捷多样,集视、图、文于一体,给受众以丰富而强烈的感官效果,人们能够参与到新闻信息的收集、制作、加工和发布的各方各面。在传播社交化的趋势下,不仅仅指专业化的新闻媒介将信息种类细分,使得内容更加契合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关注力。更重要的是,媒体要让新闻动态化,打造新型的社交场,要将新闻生产的视野和领域扩展到信息的共享和分享,让媒介回归社交属性,使传播效果更加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以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为代表的央媒,积极寻找对外传播的最佳渠道及有效方式,入驻Facebook、Twitter等国外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借船出海”,是非常有效和便捷的对外传播渠道。在2017年11月8日至10日期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在特朗普访华前夕,新华网在脸书上推出了一个北京街头采访的短视频,问题是“如何看待特朗普与特朗普第一次正式访华,以及想对他说的话”。此视频一出,截止到11月4日已被浏览10万次以上。此视频形式上使用了“黑人问号脸”、表情包等元素。内容则尖锐、直率,但又真实、有趣、活泼,展现了中国人自信、理性,而又幽默风趣的风采。为改变这文化误解的现状,我国媒体大胆变革,积极尝试,通过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受众,在表述习惯和接受心理上寻找交集,尽量用海外民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报道新闻、组织话语。这种创新的街头采访形式,有效拉近了民众间的心理距离。如今,中国主流媒体使用微视频在国内、国外的多个社交平台分发,扩大了对内、对外传播的传播力度,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彰显中国的良好形象,提升政治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微视频在时政报道中的创新路径探究

我们处于媒体融合的时代,是信息海量和碎片化、受众分化的时代。中国主流媒体应该利用不断优化整合资源,打造共享传播平台,创新新闻报道形态,完善用户体验至上的服务观念,不断深化用户的感官体验,极大地丰富了社交表达的话语权。如今,中国主流媒体越来越重视微视频的应用,其数量在呈几何式快速发展。而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娱乐爆炸、信息海量的时代,微视频作为政治传播的有效手段,在进行内容生产、加工、分发等环节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首先,在时政报道中要注重微视频的叙事角度和节奏,以更加轻快、亲切的方式来进行政治发声,这样更能够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避免受顽固刻板印象和偏见的影响。由于一些地域问题,造成传播隔阂,因此,转换思路,让有权威的他国人士来做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塑造中国形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CCTV在11月8日特朗普访华期间,推送了美国国家安全助理麦克马斯特关于特朗普中国之行的采访微视频,麦克马斯特表达了对中美关系的祝愿和认可,并期望中美之间在未来能有更多的合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2]。微视频在制作分发过程中更要把握受众视角,考虑受众的情绪感染和感官体验,而不是一味地宣传,更要以事实说服人,以情感渲染,提升产品的正能量价值,而不是强意志的催眠和快餐式的“浅阅读”。

其次,要把握好政治思维,挖掘中国元素,创造文化精品。媒体作为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进行政策宣传的同时,也在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中国党媒作为为党和人民发声的重要窗口,要深入党的血肉和灵魂,不仅要成为政治发声的渠道,也要成为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引领的方向标。要把握好中国的意识形态特色,同时在全球化潮流中,要拒绝低俗文化和娱乐化的错误思潮,打破快餐式的“浅阅读”,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就是要注重打造中国元素的品牌产品,运用创新性思维,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入“深阅读”层面,打造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生态环境下,时政新闻的内容只有不断变革才能适应信息报道终端的更新。要坚持从人民出发,在深入地理解媒介的延伸的基础上,积极面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数字化和移动互联网化,以及人工智能化的冲击和挑战,积极开展媒体内容、平台、资源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出品的水墨动画一分钟的宣传片《相聚乌镇》,运用中国水墨画,尽显中国韵味,登录美国CNN黄金时段,在全球播出,获得了大量转发量和阅读数。通过短短60秒的微视频,将浓郁的乌镇特色文化,在水墨画卷中徐徐展现。将千年水乡的古典文化与现代互联网气息融合共生,塑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形象,是微视频成功运用中国元素,缔造微视频文化作品的重要代表,既具有高雅的趣味性,又传承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表达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期望。表现出政治宣传的思辨性和文化的厚重性,因而今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考虑创意思维和呈现方式。

在全媒体时代,微视频传播已经成为政治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为中国的政治形象塑造和政策传递、民意表达的新的传播形态。通过微视频的传播,中国的主流媒体进行时政报道时创新传播内容,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增强与用户的交互性,合理地运用多种方式和渠道进行信息导流,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时效,受到广大网友的支持与喜爱。

猜你喜欢

时政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主要内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