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传媒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2018-03-28寇蓉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科学编辑部
寇蓉 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科学》编辑部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出版和编辑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职业能力及新媒介素养,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充分发挥能动性,掌控舆论主动权和话语制高点。我们要做好群众的代言人,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依法对媒体舆论进行积极引导,加大对社会生活的有效作用力度,致力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要洞悉新时期传媒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突显新闻作品及报道的人文关怀,努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新时期传媒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文关怀任重道远
在追求人文关怀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一些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信息闭锁、漠视生命、甚至“泛如乐化”倾向等与人文关怀背道而驰的问题。而新闻报道内容上的“人文性”与精神层面回归“受众本位”的人文关怀实际上是相通的。我国内地媒体当年关于SARS初期的报道,在“人文关怀”方面就显得有些差强人意。当非典袭击我国广州并开始悄悄蔓延的时候,我国新闻媒体为了国家的利益,将这一灾难性的疾病悄悄压制下去,没有引起公众的警惕和自我防范,以至最后蔓延到首都北京,并开始袭击全国各个地区,才将其大白于天下,实际上使国家利益遭受了更大的损害。孰不知,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对于这场事关生命的斗争,新闻报道也必须坚定这样的意识,打破信息的闭锁和垄断,坚守人文立场,崇尚人文关怀。
(二)假新闻层出不穷
传媒工作者的天职就是给予受众真实的现场和客观的事实,真实性乃是新闻的生命线,但为什么近年来虚假照片难以杜绝?主要原因是:为了作品及报道的冲击力和信息量,有些编辑和记者将照片进行拼合或替换,达到希望的效果,此举无疑违背职业道德;现代媒体的竞争愈发激烈,往往为了新闻的竞争和受众的竞争而寻求轰动性新闻,除了在文字上作假以外,还对新闻照片进行造假,而且影像技术的发展也为造假提供了便利条件。数码相机的普及和各种作品及报道编辑软件的发展为照片造假提供了“温床”,在胶片相机时代,拍下的照片就直接进行冲洗,想要进行修改是很困难的,而对于数码照片,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运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在电脑上进行修改和合成。综上所述,假新闻层出不穷的原因无非如此:新闻人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媒体利益的驱动;无线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为造假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了维护新闻作品及报道的真实性,新闻工作者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新闻人的自律能力,提高对作品及报道真实性的判断能力;遵守报社的相关工作制度等。
二、新闻作品及报道要凸显人文关怀
所谓新闻作品及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即指传媒工作者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贴人。离开了人文关怀,新闻作品便是一张干巴巴的毫无感情的“消息纸”。
(一)从何体现人文关怀
1.新闻内容本身的“人文性”
新闻内容的“人文性”,即要更加注重从人性、人文的角度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内心情感和人性真诚,多关注弱势群体。新闻报道要关注民生,为人民群众说话,关注老百姓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多将镜头对准平民百姓,多报道广大百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困惑和问题。如1994年一段时间,北京菜价上涨,有些菜比肉还贵,这是与北京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为此新华社记者对菜价上涨的原因进行了全过程追踪报道,写成《菜价追踪》,从产地的肥料、农药、水电价格的上涨、长途运输到京城数道蔬菜贩环节以及郊区菜农进城卖菜的手续繁杂和集贸市场菜霸横行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对菜价上涨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和分析,并且从政府、工商、物价、公安等部门了解到解决方案——建立一套完善的价格调控机制。该报道从百姓视角切入,引发政策讨论,给了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市民的知情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和尊重。
2.从受众出发并以受众为主体
新闻作品及报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而我国新时期的传媒工作者乃至整个行业,都要关注老百姓所欲知、应知而未知的热点问题,而新闻作品及报道尤应关注底层民众的命运和价值,关注弱势群体关心的各种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如中央电视台大型新闻杂志型节目《东方时空》中的“生活空间”栏目,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节目,但它能唤起观众心底最朴素、美好的情感。
网络舆论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影响网络媒体的公平性和透明性,这必然影响错误的判断的产生,进而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情绪化的利益表达方式,容易引起非理智行为,从而对合理决策的出台产生阻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偏激的思想,而网民能得到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传媒工作者应当努力提升新媒介素养,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参政素养,倡导理性舆论;积极利用媒体,加强理性监督。积极利用好媒体这一广阔的平台发展好网络舆论这一渠道,使媒体舆论成为民主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政府科学性和合理性制定公共政策,从而共同推进中国的民主建设。深度的政民关系表现在政府和民众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识逐步加深,共同为了促进社会上的公平而努力,让每一位合法公民都享有决策主体的地位和权益,这样的人才是国家的真正的主人。
(二)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1.以人为本,多一点真诚的交流
媒体舆论是表达民意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现在的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讨论公共事务,发表看法,进行舆论监督。媒体有权利有责任为大众提供一个诉求的平台,并成为一种最适用的民意表达方式。人们特别是网民把个人意愿和想法通过网络传达,这种方法比民意测验更为方便可信。然而网络民意有其自身的存在的问题:其一,网络民意是否具有主流性。其二,网络民意是否是理性的表达。几年前的《凤凰午间特快》在报道了先天失聪的英国女婴的故事之后,用简单的手语为屏幕前所有的失聪残障者送上的鼓励、祝福和关爱,“此处无声胜有声”,我们有理由想念,主持人的这个举动深深感染了电视机前看到这条新闻的每一个人,这个手语传达出一份媒体所给予残障者的温情。
2.市场经济环境下尤应体现人性光辉
大众传媒的传播深深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活跃在人民大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将人们的生活添加了多样的色彩,丰富着生活经验,是一种体验全新生活的新的趋势,例如:腾讯推出的移动QQ,电信推出的微信,以及学术中的BBS,媒体这个载体将我们的生活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阻隔,引领全新的信息方式。但是,网络具有匿名性,这一特性很可能被人利用,甚至暗箱操作,使得网络舆论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能够体现浓厚的人文气息的新闻作品和新闻报道,才能够赢得受众的尊重。这是因为:新闻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的关注,新闻作品及报道与人文关怀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要坚持“受众本位”,体现人性光辉。尤其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情感、人的精神和人的思想,是最值得关注的“人性”的光彩。
3.体察民意,新闻语言回归受众
新闻报道的“人文性”还在于新闻语言应尽可能与受众的生活语言贴近,可以使用方言、俗语等老百姓自己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新闻报道的语言应当是朴素、实在、通俗、干净,没有脂粉气的写实语言。”如新华社呼和浩特记者刘云山写的《夜宿车马店》,描写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获得大丰收的喜悦,“那些年住店的,多数人拿的红黄面窝头,舀两碗开水就着吃”……这此报道都因生动朴实的语言而精彩,因为这些语言都是群众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话,在形有声有色有味,是真正属于老百姓的新闻报道。
三、努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出版和编辑工作者要营造良好的媒体舆论环境
传统媒体主要有第一、二、三媒体三种,分别对应报纸刊物,广播和电视。其中印刷类和非印刷的光电类等被称为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广播(字幕、标版、影视)等形式的媒体则被称为电波媒体。有学者认为,应该按其属性将媒体分为国有媒体和民营媒体。新兴的互联网媒体和电视媒体在国家宣传系统中的地位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位卑言轻,后者举足轻重。有鉴于此,传媒工作者一定要有识伪辨假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发现假新闻照片的特征来防止假照片的出现:有合成的痕迹;不合常理;煽情过分。有些技巧的运用是非常必要且对拍摄照片有指导意义的,但绝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通过造假让照片过分煽情。笔者建议尽快推行网络实名制,以利于甄别舆论信息的准确度、可信度,及时梳理情绪化表达的碎片化信息,净化新兴媒体舆论环境,从而营造良好的媒体舆论环境。要使得舆论监督在行业内进行高质量的监督,还必须将各个新闻媒体之间协同在一起,加强新闻媒体与职能监督部门的联系合作。
(二)要有能力判断的新闻真实性,同时依法执行签约制度
出版和编辑工作者理应提高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能力,在当今读图时代、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要重点防范假照片在媒体上出现。照片造假不但违反了新闻的职业道德,也侵害了受众的知情权,还会损害媒体在受众中的声誉。与出版和编辑工作紧密相关的制度,个人认为主要是签约制度。作者违约后,依据协议规定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在了解民意前提下贯彻为人民服务方针,我们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好群众的代言人。当前,网络舆情正日益迅猛发展并开始对社会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监控不力的话可能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交互式鼓励公共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为了保证大众传媒对社会问题做出准确的反映,对政府政策行为做出真实的报道,必须加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传媒机构必须公正守法,严以律己,服务社会,努力掌握话语权和主导权,对于不良网络舆论要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以达到澄清事实消灭谣言的目的,形成社会大范围内的强有力的舆论舵手,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