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异化劳动出发谈“劳动生活观”

2018-03-28花丹丹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异化马克思

花丹丹

(浙江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金华321000)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关怀,主要地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部充满人本思想的著作之中。在其中,我们知道了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论述。在此,本文将从异化劳动出发,谈劳动生活观。

1 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采用实证方法,对异化劳动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阐明了资本主义异化的实质。在“笔记本Ⅰ”中,马克思给予异化劳动内容四重规定。

1.1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首先,劳动产品是人劳动对象化的产物,是人一般劳动的结果。但劳动产品生产出来后却成为“异己”的东西。不仅如此,在现如今普遍知晓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常识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中显得极为突兀,也就是劳动与回报不成正比。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劳动力被资本家购得,人的劳动不是为己,而是被迫为资本家付出劳动,而自己只能获得生产出来的价值的很小一部分。

1.2 劳动者与劳动行为的异化

该规定说明了异化不仅出现在劳动结果上,而且还存在于劳动过程中。存在劳动过程中的异化则主要体现为非自愿的劳动意志,即被迫劳动。这种被迫劳动是因为除了劳动之外没有别的生存手段,只能依附于剥削阶级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对于这样的劳动,人们没办法在其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只有在劳动之外才会感到作为人的存在感,因而,劳动者不再爱劳动,而是像逃避瘟疫一样地逃避劳动。劳动才是人区分于动物的机能,但在运用“真正的人的机能”时,人总觉得自己不像人,觉得像动物一样,觉得受苦受累。

1.3 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的异化

人的类本质即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1]。而劳动的异化则使得人们对于无论是自身生活也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变得不管不顾,只想到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与肉体的享受。人的类本质在自身现实生活中得不到体现,人活得越来越像动物,为了生存,为了肉体的存在和享受,成为了形式上的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人,其实与动物并无差异。

1.4 人与人的异化

异化劳动的前三个规定都属于人的自我异化,而这种异化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因为这个世界是整体相联系的,人同自身的劳动过程、结果异化的关系也必然联系到其他人及其劳动过程和结果。要与劳动产品异化,就表明不参与生产劳动产品的人占有了它;人与劳动活动异化,就表明与已相异的人控制了自己的劳动;人与自己本身异化,就表明人的身心被他人支配了。

2 异化劳动与劳动生活观

2.1 异化劳动的扬弃

在异化劳动当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人们的劳动过程就是动物的生存过程,在这种制度下,无产阶级必须依附于剥削阶级,为创造自己的“口粮”而牺牲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并不怕工人不干活,即使本国的工人罢工不干,资本家也会引进其他国家的工人来为他生产,迫于谋生的压力,只会有更多的工人来为资本家卖命。因而马克思要联合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而不是将单一或几个国家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也在此背景下,第一国际等世界无产阶级联合的组织兴起,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奋斗。因为也只有共产主义运动才能够克服异化劳动如此之多的问题。在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劳动不仅仅是乐生的活动,而且还是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的手段。但现状却是,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人们将劳动完全等同于工作,并且与生活的界限分隔开来,将劳动视为人的负担,而将生活视为享受,甚至带给人一种异化劳动在社会主义残余的错觉,这是不正确的。“劳动即生活”的思想应当在社会主义阶段的教育及工作生活中得到普及,使劳动内化到生活当中去,使劳动成为非异己化的活动,人们在劳动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感,并且可以在劳动中寻找并创造自身的价值。这样的劳动既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创造巨大生产力,又为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劳动生活观做好铺垫。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不可能不让人劳动,也更不可能消灭劳动。劳动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意义重大,整个社会历史不外乎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而人类也正是通过劳动这种有意识的自身生命活动创造了全部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简而言之,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第二,在明确了劳动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确,劳动是有内容和形式之分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以及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劳动都有其共同的内容,它是人们的生命活动存在的证明,也是人们在与自然的互动当中获取财富的方式。虽然内容相同,但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且会随着社会条件、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改变而改变,我们所提到的劳动的异化就是它的众多形式之一。而共产主义所承担的就是要消除劳动的异化形式,它是对异化劳动的辩证的否定,也是对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

2.2 劳动生活观的含义

劳动生活观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所需要实现的劳动的真实面目。

首先,劳动生活观中的劳动者应该是人。人不是作为单纯的“工人”,而是作为真正的“人”来进行生产劳动。人与人共同主导劳动过程,共享劳动产品,不单是为了钱财而劳动,更是为了肯定自己与他人并且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而劳动,这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为了别人乃至为了整个社会的劳动,在其中我们可以寻找到并且创造出属于“人”的价值。

其次,人的劳动将是作为自由的个体生命的活动。人能在自己的生产劳动中不仅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更能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再者,人不是被迫去劳动,而是自觉自愿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积极地去劳动,毕竟有能力、有机会去劳动将是幸福的事情。

最后,我们要尊重劳动价值、提高劳动待遇、改善劳动环境、共同参与管理、张扬人性关怀,为把劳动当成休闲、当成娱乐、当成生命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而奋斗。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的非异化劳动标准就是没有“工作”与“生活”之分,当然,这也是劳动生活观的内核。

3 劳动生活观面临的挑战

3.1 人们自身观念的挑战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几乎都把马克思的概念当成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总认为马克思是批判那个时代的、批判别人的,在这样的观点当中,我们总习惯了过滤掉自己,让马克思与我们生活的时代有了隔阂。这正是近些年来我们党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化,使马克思主义从书斋里、书本上、文件中走出来,真正走近群众化为物质力量[2]的原因。对于普通人而言,“异化劳动”这个概念是非常陌生的。对于为何要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劳动是为了谋生,劳动是辛苦的,没有快乐的。他们并没有感受到“异化”,同时他们忽视了劳动的美好,也不觉得劳动是美好的,因为他们容忍了自己劳动的异化,只觉得撇开劳动之后一切才像是人过的日子。所以他们厌倦甚至讨厌劳动,而这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民共同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前景是相违背的。

3.2 人们主观意志、自身定位及心态的挑战

作为社会的成员,我们也需要自己创造条件,努力从自己的劳动中得到愉悦。经常有人抱怨自己的工作不好,总认为自己应该到更好的岗位上去,应该获得更多的收入,应该有更好的工作环境,这种想法当然是合理的,但不合理的是总感到不满足,总想要得到更多,一得不到满足,就满腹牢骚,消极怠工,把工作当成累赘。如果放任自己的需要,就没有满足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感受劳动的非异化,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乐趣,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与境界。人若是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那么和动物就没什么区别了,也就永远没有满足的那一刻。我们应当在劳动中感受到生存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生命中更多的精彩。

3.3 教育方面的挑战

这里所说到的教育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劳动光荣的观念,其主要核心是要让劳动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人们寻求自身价值的手段,而不是硬生生地将劳动与生活相对立。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更多灌输给孩子劳动赚钱满足物质需求的观念,而在精神追求与价值追求等方面的教育则是缺失的,因而也使得劳动对于人们而言更多地停留在最基础的物质阶段,这种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的劳动观教育显然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除了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劳动观教育之外,还有职业贵贱之分的劳动观教育和产业偏见的劳动观教育。前者则是灌输一种“吃公家饭才是好的劳动,其他的都是不入流的劳动”。后者则是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当中工农的不屑,而要投身于新兴的第三产业。在错误的劳动观教育的背后我们依旧看到了劳动异化的身影,将工作完全等同于劳动,不仅劳动内部矛盾重重,而且与生活也是相互排斥的。

4 形成劳动生活观的对策

面对挑战,我们应该抱有坚定的决心去克服它,我们要形成劳动生活观。

首先,应当使民众真正了解劳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就会感受到这一行中非异化劳动的力量。这也正是现如今我党所宣扬的“工匠精神”的出发点。这也使得人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并且使劳动与生活在快乐这个点上得到高度的统一,也渐渐消除劳动与生活之间的隔阂。

其次,应当教育民众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人生来平等,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在生活中是平等的,在劳动中也是平等的,是劳动与生活在平等这个点上达到高度的统一,不该受到劳动岗位的性质等因素而产生差别对待。

最后,人们应该学会自我调整,在工作中积极树立良好的心态,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个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让别人也享受到利益的过程。同时,整个社会也在积极鼓励人们自主创业,在自己所熟悉和热爱的领域里面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生产力,为推动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劳动与生活之间不再有隔阂,这是共产主义实现的最基本特征。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异化马克思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