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问题研究

2018-03-28朱荣华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开发性校企院校

朱荣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职教所,天津 300350)

1 高职院校科研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具有跨界的属性,决定了其需借助行业企业的力量,双方开展合作,才能实现这种“跨界性”的要求。因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作为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而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21世纪初,我国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就面临着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籍此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等问题。当今时代,我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各产业升级、人才质量层次需求上升等情况。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从教育发展战略层面对职业教育提出了现代体系建设的构想,强调职业教育发展要适应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这更加凸显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是开展校企合作的主战场,因而作为高职教育办学机构的高职院校兼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其中,科学研究虽然未直接培养人才而不属于学校的核心任务,但对学校师资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是学校彰显其办学实力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科研也带有“跨界性”属性。既涉及对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教学方法等的认识探索,也涉及为解决行业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工艺流程改造、技术攻关等问题而开展的创新研究。其中创新研究便是高职院校为发挥社会服务功能而开展的与产业行业对接的应用开发性研究,这一类研究是校企合作中除教学课程外的另一种合作方式,也是高职院校主动深入生产一线、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媒介和桥梁。因此,科研对校企合作有重要意义,关乎其成败。

1.1 是校企合作的粘合剂

对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人们讨论最多的是有关人才培养问题,包括专业、教学、课程设置、评价等,似乎这就是校企合作的全部,而对科研在校企合作中重要的粘合作用却论及很少。之所以说科研是校企合作的粘合剂,是因为它满足了企业发展的本质需求。虽然企业发展主要依靠人才,但人才能否发挥作用、作用的大小,需依个体的领悟和创新能力而定。企业重视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重,“人才培养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因此不少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并不愿意将人才培养纳入产业价值链”[1],而技术的研究投入却能直接见到成效。对于以追求效益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来说,技术的推动和改进是最为急需的,也是确定性较高的因素。就高职院校自身拥有的资源来说,毋庸置疑,教学是学校的主要资源,包括师资力量、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都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除此之外,科研也是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首先,高职院校的师资大多为“双师型”,即都是高等院校中经过专业学习训练有素并获得本科、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才。他们既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践教学方法,对行业企业的情况也熟悉和了解,具备开展应用开发性科研的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虽以教学为主,但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科学研究也是学校教学的基础,对其有考核、有目标。而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工程实用类为主,科研的侧重点自然也是专业的应用性。这两方面的资源优势,使科研成为校企合作的粘合剂,不但能够保证高职院校完成高水平的教学任务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能推动和满足企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本质需求。

1.2 是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

所谓“合作”是合作者基于共同目标而开展的联合行动或方式。一般来看,校企两方进行合作是出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但站在校企双方各自的立场看,在这一共同目标下,学校由于是公益性的教育机构,因此实现这一目标有充足的动力。但企业是盈利性组织,其对人才的培养仅仅出于岗位需求,“在当前‘买方市场’的环境下,企业在用人方面可挑选的余地较大,用人成本较低,一般的企业领导人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为培养大学生而增加企业成本”[2]。也即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主要以经济利益所得来考量,只为自身需求而合作培养适格的人才;而学校是为追求社会效益,为全社会培养人才。这两种动因的不同,造成校企双方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合作过程中出现了错位:即学校热而企业冷,大多数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因此,校企合作不应以学校为本位单向停留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而应换位站在企业立场上思考,充分考虑其追逐商业利益的诉求,以使企业从合作中获得可见的利益为目标。这个目标,从合作的角度看,应是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应用开发性研究,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包括新产品研发、工艺流程改造、新技术运用等,以求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特别是资金不足、人才匮乏,无条件进行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更需要借助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提高其创新竞争力。这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动力来源,否则,将难以激发企业参与的意愿,校企合作便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

1.3 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过程实质上是利益主体寻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看,所谓深化即是在利益所得方面使双方不断增大满意度的过程。科研在校企合作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对学校来说,科研不是他的主要工作,但是它对其他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科研是教师从教学事务中抽身,进入专业学科领域对新知识、新问题进行思考、探索的活动。应用开发性研究又促使教师深入到行业企业中,对现实的技术性难题给予深度关注,并产生实质性的成果。这个过程表面上与教学活动无关,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即教师从科研活动中掌握了市场需求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并会把这些带进课堂,促使他们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尤其是使实践课程的内容方式更符合岗位的要求,人才培养的路径更加适宜于职业教育标准的要求。对企业来说,高职院校的科研为地方企业、生产一线服务,扎根于市场,能够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工艺改造、新产品研发、新科技成果转化等实际问题,提升他们赖以生存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益,这是所有参与合作的企业欢迎和期盼的。因而,科研的深入,使校企双方在各自所追求的利益方面满意度增加,从合作中获得双赢效果,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这也正是校企合作双方都乐见的结果。

2 科研在校企合作中被忽略的现状

虽然职教界对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早已达成共识,各种校企合作模式也在各高职院校推行了多年,但是一直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多数“校企之间在少数领域有一些合作,但这种合作表现为随意性、表层性的特征,不一定取得实质性成果,合作缺乏长期性、稳定性,合作关系处于较浅层次”[2]。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研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关键因素。首先,高职院校科研没有突出应用开发性特色。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对科研工作很重视,但由于办学历史短,科研管理者对职教领域科研的定位、功能缺乏认识,其科研评价标准、体系等仍参照普通高校的定位,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创新的研究,而忽视实践性的应用开发研究,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也侧重于纵向课题成果、科研论文发表量,而忽视横向课题的研发成果,这对科研人员形成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科研导向。其次,高职院校科研未能走向生产一线,停留于封闭式搞科研状态。应用开发性科研的特点是实践型研究,要与行业企业的技术需求紧密结合,对生产、工艺中产生的技术障碍或瓶颈通过研发找到解决方案,产生实际效益,这是一线企业亟需的。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科研由于没有明确的特色定位,并不倡导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企业开展横向研发合作,而是自我封闭搞理论性科研,科研成果不切实际,缺少转化推广的价值。这种不接地气、不对接行业企业需求的科研自然无法引发企业合作的欲望。再次,未能整合科研力量、以项目带动科研、使科研有序化开展。应用开发性科研常常需要多人形成团队的力量,集体攻关才能达成。然而,高职院校科研往往是单打独斗,为科研而科研,或者突击式搞科研,零星散乱,形不成科学有序、方向明晰、具有可持续性的科研团队。加上科研管理者不注重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主动下一线找项目、谈合作,为科研走近企业搭桥铺路,致使科研缺乏确定的项目,无法围绕具体的攻关项目整合研发团队、培养科研人才。

3 如何让科研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作用

3.1 建立以应用开发性科研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高校科研评价标准体系对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具有导向作用,决定了科研的内容和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一套有利于校企共赢、利益共享的科研评价标准体系,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其具体的建设原则为:一是变侧重对高级别重大纵向课题的申报研究为侧重对行业企业实际问题开展的横向课题开发;二是科研成果评价变侧重于理论研究成果(研究论文)为侧重专利、发明项目,并增加其转化推广效益的权重;三是对重大的科技攻关项目,例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成果,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四是对教师科研绩效变侧重于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为侧重于应用开发性研究成果,增加后者的权重。总之,科研评价标准体系要突出应用开发性研究,对科研人员形成激励导向,鼓励他们主动转向企业、走进企业,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开发性研究为自身科研的价值所在,真正发挥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

3.2 创造校企科研人员自由流动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释放科研活力,需要创新科研人员人事管理机制。高职院校以教学为主,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较重,用于科研的时间较少。加上对教师下基层企业调研、合作开发项目并没有鼓励、优惠政策,因而教师的主动性不高。高职院校人事管理部门应制定有利于人员流动的政策,例如:“推动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的相互流动,形成一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双重角色顺畅转变的‘旋转门’机制”[3],允许个人自愿选择;从薪酬上向与企业合作的科研人员倾斜,提高其补助待遇;在职称评审、评先晋级等方面,优先向应用开发性研究成果多、贡献突出的人员倾斜,将“高职院校教师参与新产品研发和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4]等等。这种管理机制的创新,为科研人员顺利产出成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3 以学科专业为类别、以技术攻关项目为依托打造科研团队

应用开发性科研是实践性的,在研究过程中每一步都需要到实践中去验证、落实,由多人配合协作才能完成。同时,应用性的产品、技术研发具有上下、前后承接的延续性,因此,稳固的科研队伍以及合理的人才梯队储备是保证科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为此,高职院校应以学科为单位,以承接的项目为抓手,由有经验的学科带头人组建各类科研团队,吸纳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形成团队搞科研、集体攻关项目的模式,使科研活动建立在合理规划、有序推进、团队协作的基础上进行,从而彻底打破以往分散、孤立、无序、突击式的科研方式。与此同时,规范管理科研活动,在项目沟通、合作、协议签订、后续成果转化、推广、利益分配等方面建章立制,与企业共同遵守,为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3.4 创建校企合作的科研创新平台

随着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趋势明显,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科研活动更加需要了解信息、掌握科技发展动态。高职院校是为地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机构,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创办科技信息交流平台是实践自身服务功能的重要内容。这种信息平台主要面向各学科专业的研究人员和行业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学校的专业教师借助这个平台可以了解各学科技术发展前沿动态、各类科技项目需求、推广信息、研究人员个人专长信息、各个企业的信息等,便于他们实时跟踪科技发展前沿,寻找合作项目、伙伴,并就相关问题进行线上线下互动,为科研活动创造条件。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获得高职院校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信息,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自身在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运用方面的突破和创新。

猜你喜欢

开发性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发性金融融资战略的相关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开发性核电厂厂址保护工作探索与初步实践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开发性金融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