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考试评价体系初探
2018-03-28邵琴
邵 琴
(重庆科技学院 法政与经贸学院,重庆 401331)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具有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密、工程实践能力较强、更能服务于生产一线的特征[1]。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质量观为先导,面向市场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办学,紧紧围绕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这条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2],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应用型本科生学习与发展的考试评价体系,包括从建立考试评价理念到考试评价的方案、从考试评价的各项指标及权重到具体操作流程、从考试评价的考察方法的选择到评价样本、数据的采集等等,这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考试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探索如何通过办学实践,形成一套自己的考试评价体系,对于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意义重大,也会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作出积极的贡献。
1.1 有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当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选用极其看重综合素质[3]。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专业素养上,包括思维、表达、学习、创新和适应能力。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学生将能够客观分析自我,不断修正学习生涯规划,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校方将能够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目标与现实的差距,针对性地采取修正措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构建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考试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
1.2 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和落实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多元化、富有个性化发展的。除了坚持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结合,还需在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在创造性方面提出要求。为此,必须打破传统,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科学定制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融合起来,构建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生态体系。
1.3 有利于化解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需求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因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在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与行业、产业、企业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严重脱节,导致用人单位得不到想要的大学生。为此,必须推进高校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构建应用型本科学生考试评价体系,应着重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应用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成为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1.4 有利于培养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应高度重视质量评价计划和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的主要指标和内容,体现在面向经济社会、面向生产一线的工程实践,以促进学生全面、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导向,注重提升思想道德修养、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身体素质等方面。通过评价导向,务必使学校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上,体现出规格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应建立一个综合性、立体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还应重视诊断方法的选择与不断改进。评价人采用广泛、深度的访谈或汇谈的方式,通过与大量调查对象的交流,归纳其认识、体会、经验、创新等的显性化、共同化、组合化,体现代表性、特殊性、完整性;对基本数据的采集,应强调其真实性、过程性、发展性、实时性、动态性、代表性,并且尽量从源头而非管理部门采集;还应强调数据的采集、分析、展现。为了体现客观公正,应采取“两条腿走路”,即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是对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的全面评价。主要关注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和效果是否形成了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思维方法、终身学习的能力、健全的人格以及和谐的个性等;社会评价观测点主要集中在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较高的专业结合度以及就业后有较好的发展后劲等方面。因此,开展质量评价有利于培养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2 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考试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试教育之所以长期以来不能得到扭转就是因为现在人们评价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往往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为标准。致使现有学生考试评价方法总是跳不出应试教育的圈子,仍然在应试教育的边缘转悠,使学生考试评价方法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质量观、质量标准陈旧;考核方式方法,多年一贯制,不能准确评价学习质量从而实现考试和教学目标;考试动机功利化,考而优则仕,以考试分数高低作为人才培养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不看重学生对学习全过程参与的态度和效果的整体评价;评价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反馈,既不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育教学,也不利于对学生的牵引和鞭策,还不利于学校对实施情况的有效监控实现以评促管。
3 完善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学生考试评价体系的对策
3.1 考核体系突出质量导向,更新办学思想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质量观
应用型本科考试评价体系的建立,应遵循面向市场的原则,使学校、师生、家长、用人单位各方面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形成共识,都能认识到应该针对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具有地方经济和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统一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和质量观。
3.2 考核体系突出问题导向,改革理论教学模式,突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
理论课教学,应遵循理论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的原则。理论的科学性体现在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上,其价值性即是理论的有效性和实践性[4]。体现为教师在充分阐述理论课程的科学性的同时,也充分体现科学理论的价值性。为此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如目前已广泛开展的“项目制教学”“MOOC”(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改革考试方式单一、考试内容片面、重书本轻实践、考试评价分数化等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采用全方位、全过程、多方式的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突出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动力。
1.3 考核体系突出实践导向,优化实践教学平台,注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更加重视实践教学[5]。通过加大校内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逐步建立以提高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广泛和深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构建能完全支撑和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成长需要的教学平台。构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考试评价体系,面向市场,注重学生工程实践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正朝着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目标奋进,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
(1)搭建了具有真实工程环境、具有石油化工特色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学校投入2 000余万,建设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石油化工过程及装备生产线)。具有再现工厂情景化、操作实际化、故障模拟真实化和控制网络化四位一体的特点,学生借助化工单元操作和在大型实物仿真化工过程及装备平台上进行操作和演练,能有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依托石油化工行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校内外相结合的多功能、多元化、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和成绩考核体系,促进了具有石油化工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从而,有力促进了人才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2)形成了以化工设计为主线的工程能力培养体系。以参加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为平台,以促进化工人才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构建和优化了以化工设计为主线的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借助学校校内新建的“精细化工生产线”实训基地,实现了训练和考试评价规范化、系统化,使工程能力训练教学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4 构建常态化的考试评价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
开展考试评价工作是为了促进院校按照既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意识,正确把握学校办学方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内涵建设,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打造人才培养特色,从而建立起拥有周期性、连续性的以校、院、系层级式管理为基本架构的,从评价理念到评价方案,从指标体系到操作流程,从考察方式、方法到评价基本数据及样品采集等等要素的完整的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障及评价系统。以利于加强对教学质量的事中事后监管,真正把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规范、更加精细、更加到位,在实现考试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同时,提高评价结论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现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发展正体现从“新”到“常”的嬗变。应用型大学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新规律对人才的新需求,认真探索考试评价工作的内涵,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办学理念、定位、功能、目标出发,聚焦学科专业建设、教师团队建设、实验平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理论(实践)教学与改革、学校管理与制度建设、产学研用与创新创业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探索并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系统。注重体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特点的现代质量文化建设,重参与、重过程、重微观,践行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育人的现代质量文化理念。借助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源动力,激活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
内部需求,形成相互激励、相互牵制的潜在机制。落实校内外每位参与者的责任,搭建多元主体,组织多层面、多维度、全员参与、全程贯穿、网络衔接、立体互动的常态化教学质量评价与改进格局,形成富有创造激情和创新活力的良性共赢的人才培养质量共同评价机制,从而构建常态化的考试评价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