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以山西省高校新区为例

2018-03-28常英华

滁州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被试大学生教育

常英华

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快,特别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大学的校门从封闭走向开放,大学生们也正从校园走向社会,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给大学和大学生们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隐患。校园案件、在校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增多,校园安全屡发状况。其中,北大女留学生在美遇害事件更令人深省,高智商的中国留学生竟让心理阴暗的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可见中国女大学生安全意识严重缺失,也由此看到了中国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缺位。本文旨在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切实把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一、概念界定

综合查阅的相关资料,一般认为,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对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安全问题的总的认知和评价。它既包括人的心理因素,也包括人的行为习惯。

本研究中,女大学生安全意识主要是指女大学生对一系列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安全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1]

二、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山西省高校新区三所高校的在校女大学生,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进行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传统安全和网络安全两大方面。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在晋中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三所高校的在校女大学生中共发放问卷250份,分别为晋中学院100份,太原理工75份,山西医科大学75份。问卷发放照顾到年级、专业的差异,回收有效问卷24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8%。

(一)传统安全意识的调查分析

一是人身安全意识。“人身安全”在本研究中主要指人的身体本身的安全。对于大学生而言,活动区域主要在学校的教室、宿舍等校园内的场所,而大学校园安全管理也多数是局限于外单位车辆不得进入,对于外单位人员进入基本没有严格的审查和限制,这便给校园安全埋下隐患。从调查中发现只有56.4%的被试认为“晚回寝室有危险”,只有48.4%的被试认为“一个人在寝室有人敲门时应先问清楚再去开门”,“校内遇到重大灾害时首先跟随大部分人逃跑”的被试占到38.2%,“受到不法侵害或发生安全事故时会报警”的被试只有25.5%,“单独外出时会告知家人或朋友自己行踪”的被试只占41.5%。这些数据表明多数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意识淡薄,对一些潜在的危险缺乏警惕性。

二是消防安全意识。多数女大学生消防安全理念薄弱,虽然大家都明白火灾的危险性,知道火一旦失去控制将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但依然有一些同学会图一时方便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而不计后果,而且调查也发现很多女大学生不注意火灾的预防,也不懂得扑救初期火灾的方法。调查被试数据显示,“知道所在公寓楼及教学楼的安全通道”的只有58.3%,“公共场所会留意‘安全出口’标志”的占57.5%,“会正确使用消防栓或灭火器”的只有44.7%。这意味着万一遇到消防事故时女大学生必然惊慌失措,会存在生命危险。

三是财产安全意识。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日益增长,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也呈上升趋势,生活基金、智能手机、各种银行卡几乎人人都不缺,而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财产安全的风险感知与应对能力却不容乐观。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被试曾经丢失过手机,50.2%的被试“离开宿舍时不会确认宿舍门有无锁好”,不注意现金安全存放的被试占51.6%。虽然社会总体治安形势良好,但学校也不是世外桃源,大学生的疏忽无疑会使一些不法分子有可趁之机,给自己造成财物损失。

四是卫生安全意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普遍提升。调查中,就餐时主要考虑卫生安全的被试占34.9%,66.2%的被试购买食品时都会注意食品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志, 69.5% 的被试在突发卫生安全事件时会遵守学校安排,66.9%的被试了解食物中毒急救措施。

五是交通安全意识。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是指大学生在校园内和校园外的道路行走、乘坐交通工具时的安全意识。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校园内人流量、车流量增多,大学生们骑自行车、电动车、开车上学的已不鲜见,而且女大学生乘车外出购物、旅游的人数和频率也日益增多,乐享单车、滴滴快车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女大学生们带来了安全隐患。调查中,70.5%的被试能够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过马路,15.5%的被试会在情急之下选择搭乘摩托车或“黑”出租等无照驾驶车辆,这对于女大学生来讲无疑是在拿自己的安全开玩笑。交通安全要靠女大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个人安全出行意识的提升,时刻保持警惕,以免造成严重后果而断送自己的美好前程和生命。

(二)网络安全意识的调查分析

一是网络信息安全。本研究中主要是指个人网上基本信息的安全。目前,大学生网民已不计其数,人人都有QQ号、微信号、网上银行账号,而这些账号的网上申请都需要填写个人的基本信息,如果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那将带来无法估计的后果。调查数据显示,62.5%的被试都会使用生日、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等容易记忆的数字作为微信、网银密码,这说明大部分被试对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二是网络消费安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无处不在,网络消费已成为社会主流。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目的呈现多样化趋势,其中包括学习、购物、工作、娱乐等等。调查发现经常使用网上银行的被试占43.6%,女大学生是网络消费的主体也是弱势群体,由于女大学生网络消费风险防范意识较差,往往在网上支付时不懂得核实收款方,经常造成自己的财产损失。

三是网络交际安全。网络社交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实践,网络交际在给大学生提供社会交流和信息传播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比如信息被盗、网络诈骗等等。而且调查中发现,有40.4%的被试会和不熟悉的异性网友单独见面,这无疑是网络交际安全意识缺乏的表现。

通过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调查与分析,总体认为,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传统安全意识比较强,网络安全意识比较差;对陌生人的风险感知能力比较强,对熟悉人的风险感知能力比较弱。

三、大学生安全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复杂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是高校周边人群密集,虽然社会环境总体良好,但难免有形形色色的社会人进入大学校园;二是大学生由于实践需要也需要走上社会参加体验,积累社会经验;三是网络虚拟社会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深藏安全隐患。由于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分数,而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认知能力的教育提升,使得女大学生虽已成年但依然缺乏认知和辨别能力,难免受到不法分子和不良信息的侵害。[2]

(二)学校安全教育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安全教育全部属于短期教育,主要集中在新生入学教育或学期中的某一时间,安全教育并没有常态化,而且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消防安全、治安安全、心理安全三个方面,网络安全知识等涉及不多。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也主要是讲座、观摩等班团活动,实地演练少,更没有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

(三)家庭安全教育不重视

大学生安全意识缺乏跟家庭教育不无关系。当前,多数家长只是一味关注子女的成绩,特别是当子女考入大学后,多数家长选择放手,对在外学习的子女只关注吃穿等生活问题,而对子女的安全教育问题多数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在生活中也没有给予任何提点。曾经发生的大学生电信诈骗致死事件和家长平时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疏于引导有关。家长不重视子女的风险防范能力和认知辨别能力,便使得许多缺乏社会经验的女大学生在遇到安全威胁时毫无防备,束手无策。

(四)学生自身缺乏安全意识

女大学生体能相对处于弱势,加之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往往在遇到安全威胁时,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而使自己受到伤害。[3]

四、提高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对策

(一)高校安全教育常态化和体制化

安全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保障,因此完善高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当前多数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短期化、临时化,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设置安全教育课程为必修课,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常态化和体制化。高校应多渠道多形式提升女大学生在复杂社会环境和虚拟网络环境中的是非辨别能力,让大学生能够对周围的不安全因素时刻保持警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4]而且,高校应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实际情况开设女子防身术、女子跆拳道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选修课,提升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变弱势为强势,不给犯罪分子以可趁之机。

(二)家庭应重视安全教育

家长永远是子女的人生导师,对于子女的安全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安全教育功能的发挥对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安全事故及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积极的影响。多数女大学生平时在家里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缺乏对复杂社会环境的认识,对外界社会的不和谐因子缺少警惕性,再加上女大学生本身体能的弱势,特别容易让不法分子抓住弱点而侵害其安全。所以,家长应特别注重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心理引导,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帮助她们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并传授子女合理的安全防范技能,以免子女在遭遇安全威胁时方寸大乱。[5]

(三)女大学生提升自我安全素养

近年来,女大学生受害案件频频发生,独自外出的、搭错车的、被网络、手机虚假信息蒙骗的、跟熟悉人外出失联的、与陌生人搭茬以及与陌生网友见面失踪的等等,这些案件一桩桩触目惊心,应受到女大学生的用心关注。女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要全面认识社会,在认识到社会环境总体上是阳光、正能量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有一些不和谐分子的存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应用的方方面面、周围熟悉的人、陌生的人等等可能都潜藏有不安全因素,女大学生应自觉提高自己的风险辨别能力和防范能力,时时处处提高警惕性,防止在认识上产生错位。平时,女大学生也尽可能地多学习一些安全法律知识、安全防范技能,学会如何运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技能来进行自救和他救,提高自己应对安全隐患和安全事件的能力。[6]

猜你喜欢

被试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多级计分测验中基于残差统计量的被试拟合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Positive Solu tions of Non linear Ellip tic Prob lem in a Non-Sm ooth Planar Dom ain
民族杂居区大专生学习社会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