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共建研究

2018-03-28陈丽平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区域性区域专业

陈丽平

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共建研究

陈丽平

(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1320)

我国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实效性弱,师资匮乏等问题。高校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以高校为主导搭建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将各方资源进行整合,不仅可以实现多赢的局面,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路径。

创新创业;区域性;教育平台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与实践脱节;二是教师能力欠缺,实效性不强;三是实践平台短缺,帮扶不到位。要解决以上问题,依靠高校自身努力,事倍功半。高校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也需要地方加以扶持,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很难在高校体制内自动生成和提升,搭建实践平台更需要来自高校外部的支援。笔者认为将高校所在区域内各方资源进行整合,搭建以高校为主体的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比较可行的途径。

一、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功能

(一) 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不仅是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提高办学水平、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建设科技强国,都需要深化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高素质劳动力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高校任重道远,单靠自身资源,很难实现培养目标。而共建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现了区域资源共享,弥补了高校自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能有效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 促使高校快速融入地方经济

考察高校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程度及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好方式就是考察当地各类经济组织对于人才的使用情况(是否使用,使用多少,使用满意度等)。区域内各类经济组织不仅是区域教育资源的重要提供者,也是最终受益者。一方面作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这些经济组织为高校人才培养贡献了力量,另一方面也极有可能是人才的接收者。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我校地处杭州市临安区,临安区正积极融入城西科创大走廊和特色小镇建设中。在经济新常态下,无论是融入城西科创大走廊还是建设浙江特色小镇,都有利于破解区域经济结构转化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我校所处的区域位置,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重大社会经济战略所形成的资源均可为我校众多专业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所用,同时我校也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在实践中,我校众多专业与周边的企业合作,企业为专业提供实习实践基地,院系邀请企业人士进课堂,企业丰富了专业的教育资源,同时专业也培养了企业乐于接收的高层次人才,一举两得。

二、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共建主体

(一) 高校

以高校为主体的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共建的目的很明确,一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有效推动高校融入区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各类经济组织输送高层次人才。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共建一方面延续了高校过去一直倡导的“产学研一体化”思路,同时强调在产业、教学和科研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形成长效机制,带动区域内经济组织和行政机构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利用各类资源,实现多赢局面。在长效机制的形成过程中,高校是当仁不让的主体,从受惠层面来说,高校是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主要受益者。高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通过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质量决定了高校的地位和发展空间;从运作层面来看,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如何运作、教育资源如何定性、如何开发利用,主要还是依靠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来决定;从职责来看,高校更加任重道远,从国外的经验审视,专门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愈来愈成为大势所趋[1],而专职的创新创业团队仍是以高校教育为基地。

(二) 区域内的各类经济组织

区域内的各类经济组织是重要的建设者。首先,区域内高校人才培养应协同地区经济发展,区域内的经济形态、经济结构是高校拟定培养目标、修正培养方案的重要参考。另外,区域内各类经济组织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输送对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人格,进而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2]。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能不能用,好不好用,潜力如何,都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空间。所以作为人才的消化体,区域内各类经济组织是区域性教育平台的重要建设者,而且《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的我国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三方面问题,若要得到有效改善,都需要得到区域内各类经济组织的帮助。其参与教育平台建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帮扶高校搭建实践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长效的师资培训,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等。

(三) 政府机构

除了高校和区域内经济组织,政府机构也应在区域教育平台共建中承担相应职责。首先,区域内的相关行政机构要做好沟通工作,搭建联系高校和企业的桥梁。高校的专业设置数量多、差异大,有的专业建设年限长,基础厚,有一定的社会声誉,这类专业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强;也有些专业设置不久,基础薄弱,社会知名度有限,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弱。笔者所在的高校是农林院校,农林相关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校友遍及全省乃至全国,在省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比较高;也有很多新办专业,成立不久,缺乏吸引校外资源的能力,如果没有政府的引荐,区域内的经济体很少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其次,平衡资源的配置。区域内高校的数量较多,而良好的企业资源有限,加之竞争是经济社会的常态,高校和高校之间存在竞争,企业和企业之间存在竞争,人才与人才之间还是存在竞争,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摆脱恶性竞争,是政府部门要思考的课题。

三、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共建内容

(一) 师资共建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我国很多高校面临师资力量薄弱、老师缺乏创业经历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学模式僵化。国外一些成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都花了大力气在师资建设上。例如斯坦福大学面向全球聘任创业成功人士,百森商学院拥有一支由企业高管组成的教师队伍[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师资管理和建设也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高校鼓励教师办企业开公司,但数量和比例并不高。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共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师资建设。前文已经指出区域内各类经济组织(企业、公司)是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重要建设者,可以为高校提供师资培训(高校教师进企业),也可以让企业的管理层带着项目进校园。笔者所在的院校,就有不少专业以这种方式来提升教师水平。既然是共建平台,效用也应该是以多赢局面为目标,不仅高校可以通过平台共建达到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提升,区域内的各类经济组织也应在共建过程中获益,高校可以为区域内的经济组织提供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二) 教学方案共建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十分明确,一方面缺乏完善的教育理论框架和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创业实践环节严重不足,实践活动与市场运营结合的环节匮乏。创业实践环节是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如何设置体现了教育理论框架的战略前瞻性。高校关起门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无法设计出具有战略高度的教育框架,也达不到预期目的,更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共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包含了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育理论框架的教学方案。三方共建可以考虑形成一个集高校教师、行业人士、政府机构人员和学生代表在内的委员会,设计和评估创新创业教学方案,并将草案公之于众,进行意见征集,最后形成定稿。

四、区域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共建模式

高校主导、政府牵线、区域内经济组织协同是高校区域教育平台共建的基本思路,具体模式可以多样化。

(一) “双创”课程模式

设置“双创”课程是目前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模式,从教育平台共建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种高效的资源配置模式。课程设置在高校中,但师资的配备、课程及教学方案的设计并不完全由高校来决定。首先,师资来源需要突破既有的高校人事管理思路,区域内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公司、企业一线的管理者和执行者都是重要的师资来源,根据专业特点将相关师资进行登记,可以通过轮换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灵活机动的方式来授课。其次,课程及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由三方的代表讨论决定,国内很多高校都会以国外著名高校的课程体系作为参考,但事实上国外成功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多是在商学院进行,例如斯坦福商学院、百森商学院、哈佛商学院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和商学院本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是同步的。而国内很多高校,尤其是专业性院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完全照搬国外一些著名商学院的课程体系来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并不合适。因此,结合自身的学科和专业优势来设置课程体系,是我国众多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课程大体应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创业技能课程,类似国外一些商学院开设的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公司的架构、运作流程、管理制度等[4];二是专业领域的创业课程,将创业技能课程中所学的技能运用到专业领域的创业过程中,这一类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在专业平台上开展创业教育,目的就是结合不同高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

(二) 创业项目导入模式

创业项目导入模式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区域教育平台共建模式。“双创”课程覆盖面广,是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加强,而创业项目导入模式以遴选的方式选择授课对象,主要是作为一种创业强化课程,面对的是初步具备创业能力和技能的学生,同时配备相应的启动资金(模拟贷款的方式),以商业项目作为课程的主线,将“双创”课程中的创业技能课程和专业领域的创业课程的知识整合进商业项目。目前国内有些高校也提出了类似的一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但主要还是以专业实践和学科竞赛为切入点[5]。这里所说的创业项目导入,并不是将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导入课程中,而是将商业项目设置为一门完整的课程,所以对于商业项目的选择要由高校教师和区域内相关企业的负责人组成的论证小组进行论证。创业项目的设计要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具有可持续性,另外也要考虑学时安排的合理性,一般以不超过一学年为佳,但前提是独立,不能作为专业教育模块中的实训内容。授课的方式可以机动灵活,主要以“问题式”教学为主,即针对学生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由教师进行分析讲解。

(三) 入职培训模式

入职培训模式是指学生离开校园进入区域内的企业和公司,以轮转的方式进入各个部门,了解每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学习日常管理,参与具体事务的运作。和以往的实习不一样,以往的实习注重学生在某个专业领域内的工作表现,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创新创业导向下的入职培训模式,是培养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公司后对整个公司运作流程的了解,目的是掌握专业领域公司整体的运作和管理;以往的实习,实习部门的前辈是指导老师,整个实习过程的表现由部门指导老师评定,而入职培训过程中,公司所有部门的负责人都是指导老师,最终培训结果由所有部门负责人综合评定;培训模式也不一样,以往的实习是实习老师安排任务,完成任务都在一个部门进行,而入职培训是轮换部门,参与部门大小事务的运作和管理,在适应期过后还要协同部门负责人制定工作计划,并参与执行。入职培训模式和创业项目导入模式一样都是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今后创业做准备。

全民创业既不可取也不现实,作为育人机构,高校不能急功近利追赶热点而忽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结构转型期,就业市场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高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创新创业教育,顺应了时代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而调动高校所在的地方资源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则是高校在新时期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尝试。

[1] 包水梅,杨冬.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016(11):62-70.

[2] 艾华,周彦吉,赵建磊,等.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研究[J].高教发展研究,2016(3):27.

[3] 卢丽华.美国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5):59.

[4] 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 2013(2):91.

[5] 丁艳峰,徐幼文,郭志平.项目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6):30-32.

[编辑:胡兴华]

2018-01-29;

2018-03-26

2017浙江农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基金项目“‘创新创业’导向下高校区域性教育资源共建模式的研究”(GJYB2017028)

陈丽平(1977—),女,浙江宁海人,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教育,联系邮箱:56529265@qq.com

G645

A

1674-893X(2018)02−0073−03

猜你喜欢

区域性区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分割区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引发四川盆地区域性暴雨的高原MCS 特征分析
正确认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透析新闻采访的独特视角与写作中的区域性特点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性综合管理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