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大学生满意度与创业认知
2019-01-12张宝生祁晓婷
张宝生,祁晓婷
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基于大学生满意度与创业认知
张宝生,祁晓婷
(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20余年,虽已普及,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不高。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实证调查,得出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认识不到位、师资力量水平有待提高、创业教育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议构建校—政—企三方联动机制,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思路。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大学生满意度;创业认知
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世纪,各国间的竞争焦点聚集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归根到底是人才间的较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一方面,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高校作为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供给源,要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平均每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高达700多万,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就业形势严峻。依据《2016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2016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3.1%,较15年下降3.2%,创业比重小,成功率低。即使在创业环境相对较好的江苏、广东等省份,创业成功率也只有5%。在高等院校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对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创业教育(enterprising education)作为继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护照”,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旨在培养人的创业综合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并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将创业列入未来职业的选择之中[2]。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对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创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创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一些国家已经形成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和创业支持体系。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设创业教育的国家,并于1970年开设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美国的创业课程从小学的商业基础课开始一直到大学系统性的创业课,都注重创业意识的培养。商人Mose在1919年开设“青年商业社”,帮助有创业意向的高中生创办公司,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创业教育的兴起。在1979—1986年的7年时间里,美国的创业教育迅速发展。至今,许多高等院校如百森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都把创业当作一门学科加以研究,设置专门的创业学院并授予创业学位。英美很多高校的创业实践课程丰富有效。如百森商学院在实践课程中,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贷款经营公司并要求定期返还本金和利息,为日后打算创业的学生提供经验。有些院校形成了良好的政校企合作,如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极大提高了创新成果的转化。英美创业教育先行高校已使教师培训体系化。如哈佛商学院与欧洲创业研究基金会合作,为来自25个国家的创业教育培训教师。英国的“国际创业教育学者项目”(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ors Programmer,IEEP)注重研究创业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通过调查研究并归纳出创业教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教师培训提供导向。此外,英国和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低龄化”现象突出,“少年企业家”层出不穷[3]。
瑞典、德国的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体系的全过程。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研究生阶段都会开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在中学启蒙阶段培养创业意识,大学阶段重在激发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所需技能。瑞典的大学除了开设课程外,还会请创业成功人士传授经验并担任创业指导,对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书、创业风险分析等创业实际操作的机会。多数大学还会提供创业孵化器,设立创业教育基金,对优秀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德国各州教育研究所和有关经济机构共同编制中小学创业教育案例教材,使教学方法贴近现实,避免枯燥说教。另外,德国的创业教育更加关注合作精神,试图围绕创业计划建立起各方联系[4]。
韩国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做了诸多努力,其中最值得借鉴的是韩国政府与大学合作,建立“创业支援中心”。韩国政府以大学为平台,定期举行创业计划大赛,由政府和大学组成的创业评估小组对创业计划项目进行筛选,最终评选出最具创业价值和可行性的创业项目并推荐给创业支援中心,中心会提供有关市场分析、法律咨询、财务管理等专业帮助,甚至会帮助学生筹措资金。
我国以1998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起点,正式开启创业教育。教育部于2002年确立了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使得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逐渐普及。时至今日,创业教育已发展了将近20年,并在高校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多数高等院校已经设置了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但从整体看,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既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也缺乏社会支持。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5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数据调查和统计分析
1. 样本特征描述
此次调查主要选取哈尔滨市5所高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实地发放和网络投放的形式共发放350份问卷,实际收回问卷337份,剔除无效问卷15份,其中包括重复问卷6份和遗失问卷9份,最终剩余有效问卷322份,有效回收率为92%。表1为被调查者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从样本基本特征看,女同学占多数,占总样本的61.5%,年龄集中在19−24岁之间,其中19−21岁区间人数最多为132人,占总样本的41%,所在年级集中在大二、大三,所学专业人文类最多,其次是经管类、理工类和艺术类。
2. 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本文选用Cronbach Alpha指标对量表进行信度评价,考察量表的内在信度。一般认为Cronbach α≥0.8时,量表信度很好;0.8>Cronbach α≥0.7时,量表信度可以接受;0.7>Cronbach α≥0.6时,量表可接受但需改进。将调查问卷的数据输入到SPSS17.0,得到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0.8),表明量表内部一致性较高,调查问卷具有可靠性。
(2)效度分析
对问卷效度的检验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通常认为,KMO值在0.8−0.9之间表示很适合;0.7−0.8表示适合;0.6−0.7之间尚可;0.5以下不合适。样本效度检验结果为:KMO值(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为0.773>0.7,Bartlett球度形检验df=231,卡方值774.512在P<0.01水平下显著。
3. 大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分析
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问卷主要从创业教育满意度和创业认知两个维度进行探讨。本次问卷调查的主题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满意度与创业认知的调查研究”,对满意度的研究本文将重点从以下7个问题展开,具体包括:“我的学校设置了有关创业的课程”“您所接受相关的创业教育的课程名称是什么”“在创业教育课程结束后,学校有创业实践活动”“我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师资水平好”“我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对创业帮助很大”“我对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满意”。关于“学校所设置的有关创业教育课程名称是什么”这一问题,备选答案共有“创业教育”“创业实务”“创业基础”“就业指导”“其他”五个选项。在调查中,有24.5%的同学选择创业教育,11.2%的同学选择创业实务,创业基础、就业指导和其他所占比例分别是27.6%、32%和4.7%。其余问题的答案共设置两个选项,“符合”和“不符合”,结果见表2。
表2 创业教育满意度的描述统计
总体来看,大部分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占79.5%,也体现出创业教育的普及性。但是从创业教育的课程名称上看,有关创业实务的课程只有11.2%,绝大多数课程侧重于创业基础知识,其中“就业指导”比例最高。课程结束后,学校缺乏创业实践活动,反映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就业率,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80%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对其满意度只有25.5%。有73%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对实际创业帮助不大,71.1%的同学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师资水平不高。在我国,创业教育教师普遍从事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等行政工作,讲一些创业基础通识,缺乏创业经验,无法满足学生实际的知识需求。
4. 大学生创业认知分析
对于大学生创业认知这一维度,问卷主要设计了“我对创业很感兴趣”“我参加过学校的创业大赛”“现在已有创业的打算或正在创业”“我了解政府出台的相关创业政策”“我知道怎么写创业计划书”“我知道如何进行工商注册”6道题目,备选答案设计“符合”和“不符合”两个选项,结果见表3。
表3 大学生创业认知统计描述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意识较弱,大约只有23%的同学对创业感兴趣,有创业打算或已经创业的仅占19.9%,24.8%的同学参加过学校的创业大赛。现在高等院校基本都会举办各种创业大赛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鼓励大学生投身于创业,但在校学生参加积极性不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相关知识的掌握甚少,80%以上的学生对政府出台的创业政策、创业计划书的书写和工商注册的要求不了解。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创业认知度低,缺乏创业意识的现象。
(二)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得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
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是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学校领导认为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会直接工作,创业的学生毕竟只有少数,所以不太重视创业教育,或者直接将创业教育看成是就业指导的内容之一。由于管理人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偏颇,导致创业教育往往流于形式[5]。对于学生而言,大学生创业意识较弱,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创业教育的发展。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份稳定长久的工作,而选择创业将会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承担未知风险,再加上缺乏资金、经验、人脉等资源,所以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创业。不打算创业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课程与他们关系不大,上课也只是敷衍了事;打算创业的同学想要了解更多切合实际的内容,却由于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形式单一,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会认为课程意义不大。
2.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从数量上看,很多院校的创业教育教师来自就业指导中心,面对庞大的受众群体,教师数量明显匮乏;从质量上看,教师普遍缺乏创业经验。由于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创业学理论培训,再加上教师们缺乏创业实践,只能按照课本举一些创业成功的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6]。在复杂的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只有亲身经历过的创业人士才能给出具体的解答,教师只能泛泛而谈。
3. 创业教育体制不完善
调研中发现,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校政企分开的现象。政府虽大力倡导创业教育,但资助较少,学校也少有企业人士来给学生授课。虽然学校也会举办各种创业大赛,但大多由学校老师担任评委,很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整体上重理论、轻实践,大多数的课程为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而创业实务较少。学校在课程结束后,大多数院校也没有安排相关实践。同时,由于经管类专业与金融、贸易、商业等联系密切,学校更愿意将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此类专业上。
三、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 树立创业教育新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管是学校管理者、创业教育教师还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是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对于学校管理者,要转变对创业的认知,加强对其规律和特征的把握,将培养创业精神和技能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创业教育不仅是创业理论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创业技能的培养,学校应创新教学安排计划,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体系之中。学校可以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客座教师,定期举行创业知识讲座,与学生交流经验。对教师而言,要适应创业教育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打破毕业求稳、一职定终身的陈旧思维。
(二)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大学生接受良好创业教育的基础,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我国的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定位必须符合中国高校的课程要求,需要建立起多元化的教师培训体制。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师资培训多以教育部为主导,带有较强的指令性,许多教师只能被动的参加。所以,对教师的培训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高校自主培训,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方案。其次,充分利用国外优秀资源,多渠道对教师进行培训。国外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已体系化,其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对我国的培训计划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高校可以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国际的创业教师培训,把先进的理念与方法带回国内,为国内创业教育培训提供参考。鼓励教师参加国际性的创业教育研讨会,了解国际创业教育发展动态。最后,促使教师转变授课角色。改变传统的重理论的授课方式,在培训过程中注重体验式、参与式培训方法,在加强结构化知识培训的同时,更加重视创业技能等实践活动能力的提升。
(三) 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
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要肩负起培养创业型人才、提升创业技能的重任。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教育改革的战略性高度,将创业过程中的创业意识、创业核心素养结合到各学科教育,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进取精神、市场分析等能力。在教师配置上,外聘创业投资家、实业家以及企业高管担任学校教师;在课程设置上,为本科生设计系统的创业实践教学课程,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由浅及深,由表及里,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形式上,运用丰富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创业环境为切入点,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入教学活动中,把创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融入现场教学。
(四) 建立校政企三方联动机制
创业教育作为我国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亟须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教育长效运行机制。结合外国的教育体系建设经验和中国人才强国的大背景,针对高校创业教育机制建设,笔者提出以学校为平台,以政府、企业为依托的三方合作机制,见图1。
在图1中,校政企三方互有联系。高校作为传授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主体,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学校争取企业的长期合作,邀请企业方的市场分析师、创业咨询师、财务规划师等高级管理人才开展创业讲座,进行创业培训,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政府可在学校设立“创业支援中心”,为院校提高硬件资源,如资金、技术支持等。学校可针对政府、企业的需求,以此为主题创办创业大赛,由校政企三方共同挑选出优秀、富有创新的作品,为政府企业提供项目参考,再由政府、企业的专业人士进行修改、评估,对于操作性强的项目可进入政府支援中心,提供创业前期资金;由于企业具有专业性强、灵活度大等优势,政府可把项目外包给企业,最终由企业实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政策支持,企业为税收做出贡献,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图1 校政企三方联动机制图
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共同推进。在三方联动机制下,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性更强,在政府企业的支持下努力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活动平台。在课程设置上,创新创业课程不再是一门选修课,而是从大一贯穿到大四的必修课,从创业基础认知到企业融资、创业计划、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再到创业实战演练等实践活动,层层递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为社会输送创新创业人才。此外,国家要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使其成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为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取得社会对此学科的认同感。
四、结论
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发挥以创业带动就业,缓减就业压力的突出作用。然而,与发达国家早已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面临着缺少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机制问题,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制约着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了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认知情况和对学校创业教育满意度的情况。结合问卷和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创业教育师资水平不高,创业教育体制不健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要树立创业教育新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并构想建立校—政—企三方合作共同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机制。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一方面传授学生创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努力为创业实践寻找平台,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三方共同推动,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1] 张姣姣.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困境与应对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16(6):173-174.
[2] 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3] 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1-94.
[4] 吴红枝.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之比较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81-83.
[5] 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106-108.
[6] 朱晓芸,梅伟惠,杨潮.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2(9): 82-85.
[编辑:胡兴华]
2018-01-19;
2018-03-26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备案课题“基于全过程培养理念的高校管理专业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GJD121506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隐性知识流转网的成员合作机制及网络结构优化研究”(16YJC870019);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UNPYSCT-2015060)
张宝生(1982-),男,辽宁昌图人,管理学博士,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创业管理、知识管理,联系邮箱:155173428@163.com;祁晓婷(1993-),女,山西大同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经济管理
G646
A
1674-893X(2018)02−00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