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发展的新趋势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故宫纪录片受众

王 赓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一、引言

2012年,被业界与学界称为“纪录片品牌元年”,至此,中国纪录片跃上新起点。纪录片自诞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精英拍给精英看”的一门纪实电影艺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介技术的革新以及媒体融合进程的加速与推进,我国的纪录片产业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纪录片也呈现出了多种形态,播出平台也在逐渐变化,不再局限于电视和电影媒介,很多新媒体或自媒体平台成为了纪录片的重要播放媒介。纪录片就是通过拍摄现实生活中的影像并经过人为加工,将真实的人物、空间、事件等事实信息呈现在观众面前,将他们带进新的世界之中,让他们获得全新的体验。2012年至今,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不仅以数量取胜,在质量、平台、题材和观念等方面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各级电视台都在积极搭建播出平台,拓展播出渠道,相继推出了《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优秀且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可以说,我国纪录片呈井喷式创新与发展,其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政府的导向,还有频道和资金的支持,同时更要归功于纪录片创作人的共同努力。

二、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如果国宝会说话》看国产纪录片的发展

我国纪录片一直以来是电影市场上的冷门艺术形式,很多国产纪录片都难以摆脱乏人问津的悲惨命运。自2012年被学界称为中国纪录片元年开始,我国纪录片开始作为守望者逐渐复苏并在电影市场上崭露头角,开始逐渐展示其社会价值。近几年,我国纪录片市场惨淡,但《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现却成了叫好又叫座的纪录片典范。紧接着,2016年,又一部力作横空出世——《我在故宫修文物》,不仅获得了全民关注,还成了新闻传播学界研究的热点。这些经典作品犹如时代的抛物线,能够折射出不同地域的社会背景以及时代的变迁。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以修复古老文物为主题而创作的献礼纪录片。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部系统拍摄故宫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其内容主要通过介绍各类的故宫修复专家,来展现中华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还有师徒相传承的“工匠精神”。《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的意外走红成了很多学者和专家争相研究的热点,整部纪录片共三集,却耗时4个多月完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其实,以故宫为题材的纪录片有很多,如《故宫》《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故宫100》等,这些作品在制作团队、后期特效以及文本、构图、解说词等各个方面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制作成本上也要远远高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但其在话题热度和影响力上都远不及后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播放平台和传播渠道的不同,导致了传播力度和用户讨论度上的差异。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一部百集纪录片,从第一季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之后便获得了很好的受众反馈,因而有望成为继《我在故宫修文物》和《国家宝藏》之后的又一个“纪录片IP”。在新媒体时代,媒体内容的传播呈现多元化、碎片化发展趋势,《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为了更好地适应了媒体融合以及传播的表达和受众的审美需求,因而采用了迥异于传统纪录片的方式,在时长设计、内容表现、手法解读、影像构成等方面都做了很大调整和改变。节目中不再采用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方式,更没有高冷的学术叙事,整体语言通俗易懂,贴近观众,从而给广大观众带来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三、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呈现的新特征

1.受众群体不断扩大

根据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互联网普及率为54.3%,并且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

作为一种独特的电影艺术形式,纪录片的发展要通过其传播效果和受众反馈来实现。而受众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大也在客观上催促着纪录片形式与创作上的革新,因而就需要根据受众的需求适时对纪录片的创作方法等进行改进和创新。

2.创作队伍不断扩大

当前,纪录片的创作主要是由电视台、国家机构、民营公司制作和视频网站自制,还有一小部分是由一些独立的纪录片制作人制作,此外还有一些网络UGC作品。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平台的大量涌现,让建构参与式文化成为可能。新媒体以及自媒体平台的崛起打破了信息传、受双方的界限,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也成为信息内容的生产者。这种参与主要为:第一,受众成为创作纪录片的主体,使得纪录片由官方记录转变为全民记录;第二,出现了纪录片众筹,即观众可以身体力行投入到纪录片的拍摄中。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全民参与式创作,从长远来看,这种创作方式无疑更有利于纪录片的长久发展,且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体的形式决定着媒体的内容”。在当下的媒介融合时代,媒介传播过程和传播形式也必然发生变革,因而纪录片的传播形式也在逐渐多样化。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时代,纪录片主要依托院线或电视媒体进行传播,且囿于这种形式。但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呈现出了更加多元化的传播形式,新媒体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其中“微纪录片”的出现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因其更加符合受众对于碎片化信息的接受需求。此外,一些诸如爱奇艺、搜狐、优酷、哔哩哔哩、中国纪录片网等视频独播网站也为纪录片的发展设置了专门板块,因而迅速扩大了受众群体。随着传播方式的多元化,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符合网络传播特性,题材也更加广泛且切合实际。

四、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发展新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体融合的推进,我国纪录片产业在经历了惨淡经营之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纪录片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多改变,如内容上更注重以人为本,打造全新的IP纪录片,技术上更加注重合作互通,加强互联网平台的构建,在营销上也一改传统模式,形成产业链思维。融媒体时代下的中国纪录片正在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1.“沙漏”模式的构建

尽管当前纪录片的发展处于上行发展阶段,近几年也有很多口碑、收视很高且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出现,但在影视产业内部,纪录片依然是种受众面狭窄的艺术形式,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一直未能引起大众长久的重视,且激发起兴趣,究其原因:一是纪录片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如一些历史类栏目以数量取胜,却忽视了质量,在内容、视角等方面几乎大同小异,长此以往影响着纪录片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互联网具有海量传播的特性,这一特性导致不同网站之间纪录片内容的相似性极高,缺乏精品,无法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纪录片资源的重复化现象极大地削弱了其他类型纪录片的发展空间,严重阻碍了传播渠道,即便一些高成本、大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因主题和内容专业性过强也未能在影视市场立足,而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局面。

这种形势急需一种关于纪录片未来发展理念的新模式的构建,于是,一些业内专家开始积极倡导并将“沙漏”模式转型的理念提上了议程。何谓“沙漏”模式?即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模式要像“沙漏”一样呈现出“大小两端”的发展形态。“大”主要指的是大投入、大传播、大体量,《河西走廊》就是典型的大式品牌传播,引进了国内外的顶级制作团队,以展现中国历史、地理以及人文艺术的宏伟广阔,展现山河秀丽,还有中华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为主旨,传播效果极佳,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赞誉。这种“高端”纪录片的共同特点就是以“中国梦”作为社会背景和创作主题,紧跟时代步伐,紧扣社会主旋律,更重要的是它将平民百姓的个体梦想与宏大的中国梦融合起来,向社会传递出了逐梦的正能量从而激发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加之国家广电总局政策的支持和导向,诞生了诸如《追梦中国人》《百年潮中国》等一系列主旋律题材的优质纪录片,且反响良好。

和“高端”纪录片的高投入、大体量相比,“小”则更倾向于低投入、低成本、接地气儿的微纪录片。尤其在当下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凭借其传播迅速、性价比高、制作相对简单且投入低等优势已经逐渐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和受众的审美选择。我国第一部微纪录片是以诗歌为题材的《我的诗篇》,因其具备微时长、微周期、微投资等特征,实现了全民参与和全网制、播,更是有效降低了成本。同时,这部微纪录片凭借其内容简洁却内涵深刻而获得了多项纪录片大奖。因此,“高端”与“低端”纪录片呈互补共生的发展态势,相得益彰,这种“沙漏”模式才是未来我国纪录片需要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

此外,IP纪录片的打造也是我国未来纪录片行业的发展方向。IP一词运用到影视行业领域主要指由明星参演且具有很高收视率和点击率,同时保证流量的影视剧,但在纪录片领域,IP则主要是指一些制作精良、发行收入可观且极具典范性和代表性的优质纪录片。最典型的就是在江苏卫视首播即获高收视率的《本草中国》,紧接着又出现了收视和口碑极佳的商业化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及文化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这类纪录片均可称为“IP纪录片”的典范之作。在“互联网+”时代,结合大数据资源,并以“沙漏”模式和原创内容为支点和特色,同时与中国本土文化内涵相融合,创作出故事性强、彰显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系列纪录片,从而不断打造纪录片IP这一品牌,也是未来我国纪录片在内容创新上的突破。

2.建设互联网平台实现融合传播发展战略

“融合传播”是指原本不同形态的媒介传播通道的融合与互通。传媒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在当前形势下,解决纪录片发行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争夺更优质的传播渠道,通过“融合传播”能够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互利双赢。

我国纪录片市场正在积极实施渠道融合的重要举措,主要表现在:一是电视平台上的融合互通。自2014年广电总局实施的电视上星综合频道的调整政策以来,所有上星综合频道媒体都要求播出时长为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这就大大增加了国产纪录片的播放量,从而进一步拉动国产纪录片的产量,同时也提高了价格,获得了更好的效益。二是电视端与视频网站的融合互通。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电影和电视纪录片对视频网站的输出,这是传统电视台纪录片和中、小成本纪录片生存下去的重要方式,如2016年在央视首播的文化类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起初通过传统媒体的播出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度,但随后通过社交视频网站等新媒体形式播出后大受网友欢迎和热捧。如今,从电影或电视大屏转向手机小屏的趋势催促着纪录片行业要更加注意到媒介融合趋势的到来,尽快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及旗舰频道和地方电视台的互动融合。

五、结论

媒介技术的革新与应用深刻影响并改变着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国产纪录片历经时代变迁如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虽有很多不足,但整体来看,无论在政策、平台和作品上,还是在创作理念的更新、产业化的加强等方面,我国纪录片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纪录片作为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影视艺术形式,在对国家形象和中国文化的内、外宣传方面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它是一个国家形象和文化底蕴的重要传播渠道,这就要求纪录片制作人要用世界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将国产纪录片发扬光大,走出国门。同时,对我国纪录片作品还要继续严格把关,不仅要做精做细,更要积极拓展纪录片发展市场,把握新媒体时代下纪录片的传播特性和变革,找准发展需求点,力争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故宫纪录片受众
雪中故宫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故宫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