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

2018-03-27王亚楠

文教资料 2018年34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应用型本科院校互联网+

王亚楠

摘    要: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满足社会对复合化、创新型贸易人才的需求,对以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时效性,对其进行网络课程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书本+黑板”的教学模式的不足,可以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增加优质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有效推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互联网+”    应用型本科院校    国际贸易实务    网络课程建设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国际贸易事务的发展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随着跨境电商的迅速崛起,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方式逐渐步入“互联网+”时代,社会对高层次贸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是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如何抓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发展机遇,推进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化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目标,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升级转型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与保障,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需要探索的重要方向。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相对于国际贸易理论,该门课程更偏重“实务”二字,主要研究的是国际间商品贸易的全部运作过程,包含交易磋商、贸易术语、运输、保险、结算等知识内容。该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走上相关工作岗位时具备较高水平的贸易业务操作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很难及时跟进“互联网+贸易”的快速发展,需要任课教师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不断地将前沿知识内容融进课堂。一本优秀的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再到学生使用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少则一两年,多则数年,这使得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往往都是最基本的而非最前沿的,实际案例可能都是最经典的但并非最新的。仅单纯围绕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授课,则很有可能与“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脱钩,即虽然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但当运用到实际业务中时会发现有些知识已经过时。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深入,网络课程的发展促使教师将更高效的教学方法带进课堂,同时为学生搭建获取更多学习资源的平台。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这样一门实用性和时效性较强的课程,网络课程建设将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当下现实世界中国际贸易是如何运作的。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分析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在了解网络课程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尝试设计“国际贸易实务”网路课程建设路径,以期推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

2.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介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职业专科院校之间具有其独特性。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学者指出面向生产一线的本科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通识研究型人才,又不同于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而是将科学原理和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等实践领域的高层次专业型人才[1]。具体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2.1以“本科教育”为基本标准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根本仍在于本科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历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意味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需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从而为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输送国际贸易方向的科研人才及向社会输送高层次国际贸易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坚实力量。

2.2以“职业能力”为培养导向

不同于高职高专院校对人才“够用”“实用”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应在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最终目标在于向社会输送一批专门从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开发、组织、管理、工程、服务、指导等工作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2]。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满足工作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的同时,还重视对学生听说读写、协调沟通等基础技能及全面发展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3.“互联网+贸易”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随着“互联网+贸易”的蓬勃发展及跨境电商的迅速崛起,国际贸易交易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复合化、创新型贸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应基于以往的贸易理论知识,进一步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新风向。

3.1对网络信息技术的新需求

与传统国际贸易相比,“互联网+贸易”的发展方式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在具备基本的贸易业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能够熟练运用并掌握网络信息技术。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在国际间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平台,无论是进行商务洽谈、展示产品或搜寻产品信息,还是物流配送、货款支付、信用监管等一系列支撑服务都需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操作[3]。一批全面了解与熟悉国际贸易网络操作流程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已然成为“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迫切需要。

3.2对前沿金融知识的新需求

结算业务是国际贸易实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跨境电商模式下的国际贸易最显著的特点是,交易的数量小、频率高。很多传统的国际贸易支付手段,例如信用证、托收等难以适用,一方面是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交易对手可能缺乏相关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4]。金融行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推进而日新月异,网络支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支付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若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结算,尤其是大额交易,则要求贸易业务人员必须明确每一种支付方式可能产生的成本、面临的风险等问题,因而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沿金融知识储备。

3.3对综合素质的新需求

国际贸易从业人员除必须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之外,还需要广泛了解国外文化和法律等相关背景知识。“互联网+贸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在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们交易的可能性,由于国与国之间在文化、法律及制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果在商务洽谈环节仅依靠基本的外语沟通技能而对交易对象所在国家的背景缺乏了解,则极有可能不利于交易的达成。虽然“互联网+贸易”活跃了国际贸易舞台,但同时也加大了交易的风险,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专业的贸易人员需加强自身综合能力。

4.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建设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目标,面对社会对贸易人才的新需求,如何突破国际贸易实务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探索高效可行的课程建设模式,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1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基本模式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离不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应用,其中网络课程建设成为近年来教学研究探讨的热点。从2000年至2017年,官方文件对网络课程的表述依次为“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形态逐渐开放、受众对象愈发广泛、课程内容更加多元化[5]。根据德国远程教育学者托马斯·赫尔斯曼对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分类,网络课程建设的基本模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传播课程内容,通过网页文本、电子书、授课视频、纪录片、微视频等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数字化的教学资源[6],另一方面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师生沟通与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的关系,而是持续地相互地進行教学对话。

4.2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建设路径

4.2.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挖掘

在以教材内容为核心的以往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播载体主要为书本和黑板,较为单调的文字和语言很难生动形象地将国际贸易的实际运作过程展现给学生。譬如,在国际贸易术语章节,2010通则下的贸易术语有11种,仅靠文字记忆区分这11种贸易术语的特征则经常容易混淆,如果借助视频或者动态图片的形式将不同贸易术语下的实际流程呈现出来,则会使学生感同身受,达到加深对该部分知识点理解的效果;在讲到签订贸易合同的章节时,任课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完成一次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的过程,并各自录制视频,课上再由老师就每一组视频进一步讲解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引入案例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最新鲜的案例,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总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主动或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此外,建设网络课程并非意味着完全依靠自身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录制视频创造教学资源,也可以积极通过网络平台挖掘优秀的教学资源,开展教与学的探索。自21世纪初期MIT将大学视频公开课搬到前台以来,网络教育模式主要经历了AOC(传统异步在线课程)、“三分屏”和MOOC课程的发展演变[7]。在当下较为流行的MOOC网络教育模式下,任课教师一方面可以亲自参与到MOOC平台上国际贸易实务精品课程的学习中,并通过“筛选”和“裁剪”将部分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门MOOC课程的学习,并将测验结果作为最终考评的一部分。

4.2.2网络教学交流工具的利用

除挖掘新的教学资源外,网络课程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向为通过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在互联网时代,老师与学生之间已然不能够局限于课堂上面对面的沟通,还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异地同时)、论坛(异地不同时)等多种交流工具进行互动。

毕博系统作为现如今众多高校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之一,其在功能和技术上已经较为完善,但大部分教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明显利用不足,仅停留在留作业、测验及共享课件等一些基础功能上。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的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的毕博网络教学平台,深入探索并使用更多的功能。譬如,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大量的实际案例,对于一些来不及在课堂中讲解的案例,可以通过毕博系统的讨论板块与学生互动,也可以通过分小组模块由每个小组组织进行案例讨论;由于毕博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务系统是相通的,教师可以根据注册用户在某一个时间段的点击率及对不同内容的点击总数等统计信息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参照之一。

5.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贸易方式与教育形式均在发生改变,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途径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新需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本科教育”、“职业能力”为基本宗旨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贸易”的发展使得社会越来越需要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懂得前沿金融知识及具备较高综合能力素质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实践性和时效性较强的一门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以往的“书本+黑板”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社会对复合化、创新型贸易人才的新需求。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先进作用,有效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国际贸易实务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在教学资源及交流工具的建设上,可以借助网络课程平台丰富课堂形式、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进一步推进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冯超,赵志航.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探讨[J].教育探索,2014(3):89-90.

[2]许尔忠,吕朝龑,冯小琴,弥宁.“本科标准+职业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9-33.

[3]庄小兰.跨境电商的人才核心技能需求分析与培养对策[J].管理观察,2015(17):178-180.

[4]陈俊.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3):116-117.

[5]杨晓宏,李运福.我国网络课程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3):3-11.

[6]郭文革.网络课程类别分析——基于互联网教育传播模型的分析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4(5):41-46.

[7]胡坚达.不同类别网络课程在线学习环境比较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8):64-68.

项目来源:常州工学院2018年度校级网络课程建设重点项目(A3-4406-18-017)。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实务应用型本科院校互联网+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