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猫与人

2018-03-27刘铭

文教资料 2018年34期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批评主体性

刘铭

摘    要: 发表于1967年的《特别的猫》不同于多丽丝·莱辛一贯的写作主题和写作特点,作者用细腻温馨的笔触描写了与猫咪们相处的生活情景。本文从西方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以《特别的猫》为研究文本,从动物的主体性、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小说中的生态中心主义倾向。作者在这部小说中对人类与动物、人类与自然、人与人应该怎样和谐共处提出了思考,指出了人类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根源所在,体现了莱辛的文学生态视野和生态理想。

关键词: 生态批评    《特别的猫》    人类中心主义    主体性

一、西方生态批评

乔纳森·卡勒在“当今的文学理论”的学术讲座中指出:“在当前的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领域内,又出现了多种理论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包括:叙事学的复兴、德里达研究、人与动物关系研究、生态批评、‘后人类研究以及美学的回归等。”[1]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生态批评在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主义批评后兴起,研究者们要求从生态学角度重新审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道德考察人类与自然的社会现实关系。并且力图用文学艺术的方式使人们认识到在西方乃至全球越演愈烈的現代化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人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大自然,盲目追求社会进步和自我发展,人类的这些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灾难,以期借助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表达重建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愿望。

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多丽丝·莱辛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莱辛是一位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作家,她的众多作品涉及种族歧视问题、两性关系、政治问题、人类生存危机等现实社会前沿问题,取得了极高的文学艺术成就。但发表于1967年的《特别的猫》不同于莱辛一贯的写作主题和写作特点,小说中没有声嘶力竭的呼吁和尖锐的批判,整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真实与温馨,作者对猫咪的描写极其细腻入微。莱辛的这部小说可能并非刻意探讨严峻的自然生态问题,但作者对生命的观照和强烈的文学责任意识使得这部小说透露出强烈的动物主体性和生态意识。运用西方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可以更好地解读多丽丝·莱辛的《特别的猫》,反思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利和弊,从而建构动物的主体性地位,达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二、何为“特别的猫”

《特别的猫》英文名原为“Particularly Cats”,从“particularly”一词的使用不难看出莱辛对世人普遍的、约定俗成的看法的质疑,在“爱猫成痴”的莱辛看来,“猫”和人类一样生而平等,而非仅仅是人类的宠物和伴侣,甚至是不值一提的“东西”。猫咪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如同家人一般的存在。小说通过丰富细致的描摹和生动具体的叙述,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多姿多彩、活灵活现的猫咪世界。莱辛超越了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具有生态价值观和动物主体性的意识,进而从猫咪的世界和人类与猫咪的相处中观照人生和社会、提出问题、反思现实。

(一)动物的主体性

整部小说着重描绘了几只猫在“我”家的生活状态,其中对两只母猫灰咪咪和黑猫、两只公猫流浪猫鲁夫斯和大帅猫巴奇奇的形象刻画尤为细致。“我”作为观察者和叙述者,通过“我”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塑造猫咪们的生命姿态,向读者抛出疑问——猫咪眼中的人类和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呢?猫咪理想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呢?莱辛在非洲成长和生活的经历使得小说开篇对非洲生态环境的描写生动立体,其中写到了“我们只要一发现野猫跑到我们家的山丘栖息,就会毫不犹豫地开枪格杀”。因为在当时没有人能够替猫咪做“去势”手术或者结扎手术,过度繁殖的猫咪和受伤、体弱多病的动物家禽们都会被人类用药物和枪杀的方式残忍地结束生命。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人类社会也要求进一步开发利用大自然,地球上布满了人类,人类的盲目自大和肆意妄为已经并正在遭受着大自然法则的惩罚和警告,动物的过度繁殖等一系列问题一直也正在困扰并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童年几次关于猫咪和其他动物的悲惨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个老是四处流浪、不断搬家的人,并没有资格来饲养猫咪。猫咪不仅需要一个属于他的人,他同时也需要一个自己的地方。因此一直到整整二十五年之后,我的生活才再次具备让猫容身的空间”。每只猫和每个人一样,是独立存在的生命体,有着与生俱来的、被大自然赋予的、和人一样的个性和魅力,莱辛在小说中把每只猫的外貌、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都刻画得惟妙惟肖。猫咪与猫咪的相处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相似而又不同,它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沟通方式,彼此之间用友好、敌对、嫉妒、喜爱等情感纽带连接。不同的是,家猫的生活状态和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类的影响,它们极度缺乏安全感,尤其是曾经有过良好生活环境、被主人宠爱可是后来又被人类遗弃的动物们,它们需要看人类的眼色采取必要的行动。小说中的灰咪咪美丽动人、骄纵任性,精致高雅又完美无瑕,她简直就是一位天生的女王,浑身上下、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着致命的魅力,连主人“我”都无法忽视她那浓烈的神秘气质。

小说中的“我”在观察猫咪的行为举止的时候,一直在思考动物为什么做出这些举动,渴望能够和动物交谈,也想要知道它们在思考什么。“我”在与猫咪们的朝夕相处中观察到猫咪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它们的所见所闻所想和人类认为猫或者其他动物应该怎样怎样并不相同。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和独立的存在体,人类应该尊重猫和其他动物的主体性,给与它们应有的关爱和生存空间。小说还通过家猫与野猫,都市猫与乡村猫的生存状态的对比,突出说明了人类对猫等其他动物的圈养,一方面为它们提供了相对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但在很大程度上也约束和剥夺了动物们的自由和权利,人类在慢慢改变动物们的自然属性、改变自然生态原有的平衡系统,这些都体现出莱辛有意识地由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

(二)自然生态危机

小说中修剪树枝的工人一语道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方式剥夺了百年大树的生存空间,在这位修剪树枝的工匠的眼中,生长了一百多年才长成的如此高大壮观的大树是大自然的馈赠,而人类仅仅为了自己的需求随意砍伐树木,使百年古树轰然倒地,原本和大树共生的鸟儿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窝巢,这些在工匠和“我”看来都是十分可笑的,带有荒谬的悖论色彩。

小说文字写实、笔触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体现了作者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表现出生态中心主义的特征。小说第二章中描写了一场空气污染给人们和猫咪造成的恐慌,“难道我们的时间感消失了吗?原子弹终于在某个地方爆炸,受核污染的云朵覆盖了我们的大地,还是我们这最美丽岛屿上的众多死亡工厂之一,因为不慎而让毒气外泄?换句话说,我们是否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了呢?我们得不到任何讯息,只好站在窗前静静凝望。窗外是一片阴沉、令人窒息,如硫磺一般的天空,那是一种带有暗黄色的漆黑。空气呛得我们喉咙发疼,就好像待在刚用过炸药的矿坑里似的”[2],这一段文字带有强烈的现代社会的特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考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更多地为自己的私利考虑,人类妄图征服自然、统治自然,寻求各种甚至极端的方式利用改造自然。这些做法有的破坏了大自然的法则,并对自然的生態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害。不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地球上存在的各种生命体,更是为了将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其他物种和生命的生存权利,在不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灾害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发展。人类一旦打破了自然的平衡,必将遭到自然严重的惩罚。

(三)精神生态危机

在非洲的时候没有条件给猫做“去势”手术或是结扎手术,“我”去询问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每个礼拜都会有几百只流浪猫被处死,在他们看来,手术是必要的、甚至是最有效的控制流浪猫的手段,在现实境遇和他人的坚决的言辞下,“我”虽然犹豫不定、觉得不忍心,但是还是带着灰咪咪去做了手术。“我”看出手术后的灰咪咪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和打击,她的骄傲和自尊心都受到了伤害,惊恐的黑色眼睛里满是惊恐,在向来骄傲优雅的猫咪看来,她这是受到了人类赤裸裸的背叛和伤害。手术可能给家猫、给它的主人切切实实带来了好处和便利,可能从源头上控制和避免了动物的过度繁殖,但是手术对猫咪造成的伤害无法用之后的关爱和照顾补救。灰咪咪原本是一只充满了魅力、非常骄傲的猫咪,手术后的灰咪咪失去了她原有的大自然所赋予的魅力,变成了一只喜欢盲目讨好人类的“小丑”,但是面对这样的“悲剧”人类可能也别无选择,只能狠心选择让它们变成“不完整的猫”,这种方式总好过用药物或枪杀的方式亲手结束它们的生命,这看似是一种最佳的处理方式。

“生态审美反映了主体内在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审美意识不仅是对生命价值的体验,也不只是对外在自然美的发现,而是生命的共感与欢歌。”[3]与灰咪咪的外貌和性格截然不同,另一只母猫黑猫稳重固执、谦逊朴实,“总是显得沉静而疏离,仿佛已退回内心某个遥远的角落”,灰咪咪和黑猫在家里是敌人也是不可缺少的朋友,她们彼此争宠,有二者都能够接受的平衡法则。在莱辛笔下的猫咪世界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影子。小说在第一章提到“我”童年的经历和记忆,在“我”那年冬天大病一场时几乎没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一只猫咪带给了“我”快乐和温暖,那只猫咪教会“我”很多,给“我”留下了此生不会遗忘的记忆。再如小说中出现不多的对于人类的描写,第六章写了一位巴黎小姐的故事,她“不知为何昏了头”,想要照顾一只鸟。可是当她面对人们的目光和言辞时,还是抛弃了她照顾了一个冬天的鸟儿,由此可见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里,人类对动物的责任感与现代社会世俗化的矛盾存在着强烈的冲突。猫与猫、猫与人、人与人是相互依靠、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人类和其他动物、生物一样,是构成大自然、组成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人类漫无止境的膨胀的物质欲望和现实社会越来越多的虚假诱惑,使得现代人普遍患上了“现代病”,不仅使动物们更使人类自己丧失了纯真的自然家园,人类在肉体和精神上对自然的疏离愈发严重。

三、诗意栖居的可能性

人类的莽撞和任意而为破坏了大自然原有的秩序,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工业文明时代却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的滥砍乱伐、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以及工业生产、频繁战争等人类生产活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自然生态问题,而这些自然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又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威胁,造成了人类精神上的压抑感、恐慌感和空虚感。整部小说中有多处都体现出莱辛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考,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人类为什么而存在,人类又应该怎样生活?充满了巨大变化的二十世纪社会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在带给人们先进生活的同时,人类离大自然越来越远,甚至给原本平衡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也掠夺了人类生活的自由和人类存在的初心,人们患上了孤独、焦虑、自私、疏离的“社会病”。人类面对生活现实时的困惑和抉择也从侧面反映了现代人糟糕而忙碌的生存状态,生活只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而已。

看似充满温馨实则略显荒诞可笑的是,“我”跟街坊邻居们的社交往来,都和猫咪有关,猫咪成了“我”进行人际交往的纽带。再如“我”开车时猫咪强烈的不安与恐惧感和人类的见惯不惊的鲜明对比,人类可以借助一只猫的眼睛和内心,去重新体验现实社会的种种混沌与恐慌。人类在忙碌的现代社会浪潮中习惯了噪音,猫咪的敏感让“我”重新思考现代社会中我们正在遭受到精神生态危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现实的疏离和无奈,人应该怎样存在是一个值得人类永恒思考的哲学命题。小说中还讲述了自命甚高的人类总把昆虫世界中那些喀哒喀哒、唧唧嘎嘎、吱吱喳喳、嗡嗡呜呜的声响,当作是一首大自然所谱出的虫鸣交响曲,可在昆虫看来,人类根本无法明了他们的真正意蕴,就像人类总是认为植物没有意识,且无法思考一样,实际上,动植物对大自然的感知程度要远远超出人类。我们应该聆听自然的声音,让身心真正地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切,作者在小说的最后写道“人和猫虽然属于不同族类,但我们企图跨越那阻隔我们的鸿沟”[4],表达了莱辛对于人类和动物等生物一家亲的美好愿景以及救赎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不懈努力,以求建构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尊重动物等生物的主体性,达到完满美好的生命体验。

莱辛的其他小说等文学作品,如《草原日出》《又来了,爱情》等篇也体现了作者自觉的生态意识取代人类自我意识的文学创作倾向。我们没有办法对莱辛一生的文学创作进行准确的界定,她的不断批判、探索和创新的文学艺术精神体现了她作为一名人文知识分子所尽的职责和思考,她在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中不断跨越边界,开拓了新的领域。“爱猫成痴”的莱辛在自传中写到:“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猫,我是在以后才学会喜欢猫的,把它们当作每个不同的个体,正如人一样”[5],直到后来猫咪完全融入了莱辛的生命,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与猫相知,一辈子跟猫共处的岁月中,最终沉淀在我心中的,却是一种幽幽的哀伤,那跟人类所引起的感伤并不一样:我不仅为猫族无助的处境感到悲痛,同时也对我们人类全体的行为感到内疚不已”[6]。

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7]。《特别的猫》这部小说没有强烈的讽刺和尖锐的批判,而是用轻松愉快、形象生动的文字和描写,从人类的好朋友、好伴侣——猫咪出发,通过对猫咪与猫咪、猫咪与人类、人类与人类的相处提出矛盾冲突和现实问题,启发读者思考,自命为宇宙中心的人类应该怎样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彼此达到生命诗意地栖居?人类与动物都有存在的權利,莱辛在《特别的猫》这部小说中对动物给予了深切的喜爱与同情,寄希望于建构人类与自然、人类与人类、人类与社会的和谐的生态关系,指出了人类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根源所在,体现了莱辛的文学生态视野和生态理想,在西方乃至世界文学以及文化场域的变化和发展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卡勒.当今的文学理论[J].外国文学评论,2012(04):49-62.

[2][4][6][英]多丽丝·莱辛,著.彭倩文,译.特别的猫[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38,278,247.

[3]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2000:9.

[5][英]多丽丝·莱辛,著.朱凤余等,译.影中漫步[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8.

[7]曾繁仁.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5-16.

猜你喜欢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批评主体性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