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影评新形态

2018-03-27奚鹏博

文教资料 2018年34期
关键词:类型特征

奚鹏博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的各种网络影评陆续诞生,网络广播影评,正是这样一种新型的网络影评形式,相比已趋成熟的网络文字影评,它具有许多自身独特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网络广播影评的发展与现状入手,分析其功能特征与当下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一定的展望。

关键词: 网络影评    网络广播    类型    特征

新世纪之后,中国的影视产业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影视文化与大众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数字媒介的迅速崛起,让观众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收信息,“越来越倾向于主动地对社会、经济、政治、影视艺术等做出各种不同层面的讨论,发出自己的声音”[1]。影视评论不再是少数精英知识分子的特权,通过网络平台,上到研究学者、迷影达人,下到毫无影视基础的普通观众,都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某部影片的褒贬评议,“人人都是影评人”[2]的新时代由此到来。

在web2.0时代,网络上主要的影评形式是依附于各大传播平台、社交网站例如博客、微博、微信、豆瓣网、时光网发布的文字影评。但与此同时,在微博与微信这类“传统”自媒体平台之外,有一新的电影批评类型正在悄然诞生——网络广播影评。

一、网络广播影评发展概述

(一)网络广播影评的定义

广播的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传统广播是指依附于广播电台,“通过无线电波或者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3],听众通过收音机这种唯一接受途径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广播则是指借助于互联网,覆盖个人接受终端的新型音频传输方式,其中包括以网络广播电台为载体传输的广播内容。

上海交大的李建强教授对网络影评的定义为:“从广义上讲,网络影评指的是所有经电子化处理后,在网络上发布的电影评论,其中包括已经在报纸、期刊上发表,再转载到网上的影评作品。从狭义的角度看,网络影评主要指那些在网络上原创的电影评论,即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首发的影评。”[4]

参考李建强教授的方法,笔者也对网络广播影评的概念做了一个界定:广义的网络广播影评指的是所有通过网络媒介发布的广播形式的影视评论,其中既包括已经以视频和文字形式发布于其他传播渠道的影评内容的口语化转述,也包括创作者在特定平台上以口述形式原创的影视评论;既包括对尚未上映的院线新片进行的推介、也包括对已上映影片进行的赏析;既包括制作简易、寥寥数语的短评,也包括创作者以较为专业化的广播制作流程编排的长评。狭义的网络广播影评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观影经验积累、影视鉴赏水平和美学感知能力且具有较为出色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观影者发布在网络电台APP上的广播影视评论,是对已经上映过的影片进行的富有独到见解的口语化表述。本文主要关注的是后者,即狭义的网络广播影评。

(二)发展及现状概述

在国外,不少影评人、电影从业人员和影迷都会使用podcast发表广播影评,优秀的电影评论节目会被公共电台购买版权进行播放,如芝加哥公共电台的Filmspotting。国外的电影类podcast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评论(review)型和主题(topic)型。前者主要点评院线上映的新片,如Film Junk Podcast、The Filmcast等;后者主要设置一个电影主题进行发散讨论,如Hollywood Saloon、Battleship Pretension等。

2012年8月,由知名影评人“卫西谛”“大旗虎皮”“云中”等人创办的Wavelength(《波长》)节目算是国内广播影评的鼻祖,由于当时网络电台APP还未兴起,这档节目只是通过YY语音简易录制,配乐和剪辑都略显粗糙,可供听众接收的途径也只有土豆网和新浪微盘。虽然Wavelength的节目质量并不出色,但其中所包含的一些基本元素已經可以算作之后网络广播影评节目的雏形。

近年来,随着个人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各类网络电台类APP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这些APP在产品定位上略有不同,但在操作模式上具有众多重合之处,不仅有专业生产内容广播(PGC),也设立了用户生产内容(UGC+PGC)模式,以喜马拉雅FM为例,他们一方面通过版权购买的方式,将各种内容生产者的热门电视和自媒体节目移至自己的平台进行播放,以保证平台的专业性和品质;另一方面通过给予用户自制广播节目的机会,提高用户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这种UGC+PGC的模式促使了众多优秀自媒体广播的诞生。

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2018中国移动音频市场年度综合报告》显示,整个网络电台行业的多层次格局已经形成,喜马拉雅FM、蜻蜓FM、懒人听书、荔枝FM、属于该行业中的第一梯队,其中喜马拉雅FM又以5921万的用户规模雄踞榜首。因此下文将主要就喜马拉雅FM上的影评节目进行探究与分析。

据笔者统计,截止2018年11月1日,在喜马拉雅的“电影”分类下的“影评地带”条目中,共有广播节目498个,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1.影片阐释类

影片阐释类的代表性节目以《观影风向标》《反派影评》为代表。以《观影风向标》为例,三名主播分工明确、定位清晰,控场主持诗扬为职业音乐人,擅长音频制作,负责节目的控场和包装工作、波米为前电影网站记者,具有极强的洞察力和逻辑表述能力,负责影片的技术性分析与政治性读解、嘉宾旋木是行业从业者,她的点评偏于感性,更契合普通大众的观赏心理。每期节目的流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影片的相关信息,包括导演、演员、制片方、获奖信息、票房情况等等;第二部分每位嘉宾对影片打出一个总体分数和简要的理由,并推荐适合观看的人群和理由,此部分不涉及剧透;第三部分别就影片的“剧情”“表演(或人设)”“娱乐性”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这种类型的节目往往制作精良、观点独特,颇受对电影深度解析感兴趣的听众青睐。

2.主题延展类

主题延展类的影评节目以《黑水公园》、《电影不无聊》为代表。以《电影不无聊》为例,节目中的几位主播均是之前电影学院的同学或电影网站的同事,彼此之间非常熟络。他们每期设立一个电影主题,不仅对一部影片进行文本层面上的分析,还会涉及一些与电影相关的私人情感的表露,如对于自己儿时香港电影的记忆等等。这些外延元素的加入不仅没有破坏影评的完整性,有时还因其贴近生活化的表述,显得节目更富有亲和力,也更能引起听众的共鸣。但这类节目缺点往往是内容丰富有余而深度不足,更适合对电影文本分析要求不高的听众收听。

3.个人脱口秀类

个人脱口秀类影评节目的主播既有纯粹的电影爱好者,如《电影砸谈》的主播张法中是一位画家,他每期对一部影片从艺术美学的角度进行评析,语言风格较为感性;也有专业的电影研究者,如《奇爱葛格侃电影》的主播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策展人奇爱博士,他的评论带有明显的学院派气息,在极快的语速中传递出大量的信息,节目制作简易但干货十足,属于不重外在重内在的典型;还有一些自媒体影评人,如《独立鱼电影》的主播鱼叔为电影网站“独立鱼电影”的创办者,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具有一定数量的粉丝作为听众基础,每期节目就一个电影话题进行相对浅显的点评,更适合入门级影迷的收听。

二、网络广播影评的特征分析

(一)伴随性

传统的影评大多是以文字作为载体,传播者通过或深奥或浅显的文字作为自己表情达意的工具。与之相对的,接受者在阅读影评时不仅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还要具有相对集中的注意力。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花费足够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变得越来越“奢侈”,“碎片信息”、“视觉文化”的大行其道契合的正是观众追求信息最大化、理解最简化的结果。

而当影评通过广播的形式口述播出时,文字符号转变成了声音符号,极大地缩减了听众“能指”到“所指”的思维过程。只要主播的口语表述能力出色,即使是抽象深奥的电影理论,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诉娓娓道来。

与此同时,移动终端将网络广播影评的伴随性发挥到了极致,听众可以在走路、开车、健身、进餐甚至浏览新闻、网上聊天的同时收听广播。“在当大多数的工作都不用耳朵的情况下,耳朵就要被利用起来了,就是听点东西。但是又不是音乐,而是有实质上内容的东西”[5],网络广播影评满足了那些渴望在“碎片时间”接收“碎片信息”的受众的需求。

(二)留存性

传统的广播节目无法克服线性传播、稍纵即逝的缺点,传统的纸媒影评也容易受到传播媒介容量小、易损坏的客观限制,受众所获得的信息是短暂且不可储存的,而网络凭借着其出色的信息存储和信息再循环能力,极大地改善了影评的留存性问题。

例如喜马拉雅上的节目一经发布,只要上传者不主动删除内容,听众就可以通过检索功能找到之前的节目。特别是如今“网络云”的发展,意味着未来的网络将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的“云”,只要有一个听众将影评节目下载到了自己的终端,然后通过网络上传到云端,就可以无限次地分享给其他接受者,这也就意味着该节目可以被无数的潜在用户发现与接收,真正做到信息的“万古长青”“永垂不朽”。

同时,听众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可以任意拖动时间轴,选择在任意节点收听。这就可以保证听众即使没听清楚,也可以倒回去反复收听,不会出现因传统广播的不可逆性而遗漏信息的情况。

(三)互动性

传统广播节目的主持人是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职业操作技能的专业主持人,广播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除了节目制作的需要,他们很少与观众进行直接的沟通。传统的影评人也是如此,他们自身学术地位知识体系与读者有很大差异,很难也没有意识主动地与读者进行观点的转换与交流,这经常会造成作者不了解读者的关注点,写的文章与受众的欣赏口味脱节的情况。

到了网络时代,網络的开放性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提供了沟通的桥梁。再加上网络广播影评的创作者往往是一群具有创新意识的独立个体,他们凭借着对电影的热爱创办电台,创作初衷只是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发声的需要,没有太多功利主义的色彩,所以主播们更具有与听众沟通的欲望。

例如喜马拉雅FM在收听页面下设有“打赏”“喜欢”“评论”等板块,听众可以在留言栏中发表自己对节目的意见和看法,主播也可以随时与观众就节目的内容进行讨论,这样的沟通方式拉近了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传授双方的互动性。

三、网络广播影评的功能作用

(一)引导观众观影

今日网络上的影评,数量虽然蔚为大观,质量却参差不齐。一方面,评论门槛的降低让网上充斥着许多无营养、无深度、无意义的“三无”影评;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产业,影评作为电影的衍生物不免会受到商业资本的控制”[6],大量的“红包影评”“网络水军”让观众在繁杂的信息海洋中筛选、辨别有用信息变得十分困难。

这时寻找到一个具有高度认同感的影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广播类影评节目的主持人大多是资深的影迷或影视从业者,他们拥有着一定的阅片量和电影理论作为基础,能够使用深入浅出的话语来陈诉自己的观点,在无形之中就过滤掉了很多滥竽充数的影评人。如果观众对主播的观影品位和评价体系表示认同,很容易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他们的影响,形成对一部影片的最终印象。

(二)提高观众鉴赏水平

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电影文化学者贝拉·巴拉兹就曾呼吁“提高群众对于电影的鉴赏能力,实质上意味着提高世界各民族的智力。”[7]虽然网络广播影评受制于口语化的表述形式,无法像专业的电影论文那样深入地探究蕴含在电影中的各种艺术及社会价值。但从受众角度来说,他们正是因为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深入阅读,才更需要选择伴随式的广播来提高自己的知识维度和鉴赏水平。

例如《观影风向标》和《反派影评》可以算作国内对影片文本分析最为深入的两档广播类影评节目,他们并不仅仅对电影的浅层信息进行粗略点评,而是会对电影的文本结构、视听语言、演员表演各方面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主播的解读并不仅限于电影本体,而是会基于自身的身份特性,表达对于影片的一些延展性思考。如主持人波米擅长从政治性读解的角度去分析影片的一些现实性指涉、嘉宾杨超会从从业者和创作者的角度对中美的电影工业体系进行对比等等。

(三)为电影创作把关

八十多年前,夏衍认为,“影评人应该做注释家、解剖者、警告者和启蒙者,去塑造观众,还要用专业知识和进步的世界观成为导演的诤友和向导”[8]。一部影片的真正价值只有在观众的审美再创造中才能得以实现,网络的开放性让观众有了自由表达情感的机会,同时也让创作者能更好地根据观众的意见反馈做出调整。

正如《反派影评》的slogan“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所代表的,节目的宗旨是对影片进行“批评”,这种对电影抽丝剥茧般的批评,其实质是对电影创作的把关。例如波米对《一念无明》的剧本进行肯定的同时,也会指出本片在悲剧性上“毁灭的”还不够彻底,“假设影片结尾是父亲说服了邻居之后再发生天台那场戏,失望-希望-再失望的结构会给观众造成更大的情感冲击”[9]。这样的评论不仅有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而且有助于创作者审视自身的作品,为下次的创作汲取更多经验。

四、网络广播影评所面临的问题

(一)质量良莠不齐

以喜马拉雅FM为例,虽然影评节目的总量不小。但其中真正算得上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节目屈指可数,大多数的节目仅仅是影迷的“自说自话”,究其原因通常分为以下两种。

其一是主播的自身专业素质不够。网络带来的低门槛使得“人人都是主播”的理念成为了现实,但是大多数的主播仅仅是凭着对电影的兴趣和热情开办的节目,本身并没有具备基本的播音主持能力,也没有掌握规范的节目制作方法。节目内容往往乏善可陈,只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缺乏对电影的深度表达。

其二是专业素质很高,但表达能力欠佳。中国优秀的影评人很多,但作为一名网络广播影评节目的主持人,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将这些理论和想法具象化、言语化的能力,也就是“能说”且“会说”。而实际情况是许多影评人即使满腹经纶,却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造成节目的收听率不高、反馈不佳,进而消减了对节目制作的热情,早早离开了平台。

(二)缺乏有效监管

网络广播影评的优势之一便是,相比书面化、晦涩难懂的文字影评,其口语化的表述更加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更富有亲和力且更利于受众理解。但由于目前的网络广播节目缺乏有效的审查与监管,有时会出现言语过于随意甚至偏激的情况,这种私人化甚至粗俗化的情绪表达不仅会影响听众对节目的印象,甚至会对未成年听众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当节目中的主播因主观原因表现出情绪化的表述时,一小部分制作较规范的节目如《反派影评》,会在开始部分做出提醒“本期节目含有大量粗口及措辞激烈用语,请谨慎收听”[10]或用消声处理,但其他一些节目如《鬼马电影》的制作者并没有具备相关意识,大量粗鄙低俗的网络用语造成的是听众对节目的反感,评论区中也充斥着听众对节目的一些负面反馈,这对于网络广播影评生态环境的长远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盈利模式有待开掘

虽然目前许多广播影评节目的创作者不以商业营利为直接目的,但考虑到影评节目市场的长远发展,适当的物质回报会更好地激發影评人的创作欲望和提高节目的整体质量。

许多电台APP在节目的下方都设有“打赏”功能,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表达听众对节目的喜爱,但主动打赏的人数寥寥无几,打赏总量对于创作者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要想让网络影评节目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数量,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市场乃至产业,创作者必须寻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例如,优秀的影评节目可以借鉴分答、知乎live等知识付费平台的成功案例,采用付费会员订阅、有偿问答、衍生品销售等模式,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当然盈利的前提是保持节目言论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资本过多的介入而导致的影评人话语权的被扭曲与被剥夺。

五、结语

关于网络广播影评的未来发展状况,我们可以从受众和市场两个角度来进行考量。

从受众层面来看,“人在阅读方面的注意力是有生理极限的,超过这个极限,带给人的体验就从积极变成了消极。在过去的时代中,没有一个时代能让大部分人触碰到这个生理极限。但目前移动终端的发展,使我们轻易的触碰到这个阅读的生理极限。因此,再去增加阅读网络文字和图片信息,可能就会导致读者的疲劳甚至崩溃了”[11]网络广播影评这种新生的影评类型,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甚至转移这种生理极限,成为未来阅读的一种重要替代方式,这也是笔者看好未来网络广播影评的重要原因。

从市场层面来看,根据易观智库的报告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四家网络电台APP喜马拉雅、蜻蜓、懒人听书和荔枝FM的累积活跃人数已经突破了1亿人次,日活超过5000万条,日益增多的网络广播听众,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声音信息的作用,再加上中国庞大的观影基数和日益繁荣的电影市场,同时参考国外广播影评节目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中国的网络广播影评还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函待挖掘并对其未来发展保持乐观态度。

参考文献:

[1]金丹元,田承龙.对近年来网络影评发展新态势的再思考[J].电影新作,2015(01):17-21.

[2]杨芹.中国影评人:请为国产电影把好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7-1(7).

[3]百度百科.网络广播[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IVGc8O62FJp6qv4tmH86DQ7——9jYXs5rNhHZiO

4yeVqHg6xEw14X4lzJyBYfUw3ZTgT_sIJ53EovMyAHDdYj-G

MgrTWz-c7xSBLz-ysJHi#13.

[4]李建强.网络影评的兴起与发展——一个值得关注和期待的电影批评现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5][11]王心喻.为什么美国(类似于国内的喜马拉雅FM和蜻蜓)的网络音频节目那么火爆?[EB/OL].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417353.2015-03-31.

[6]于鉴轩.电影产业化时代的网络影评探究[J].视听,2016(09):23-25.

[7]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8]李洋.影评人的时代使命[J].电影艺术,2014(01):46-49.

[9][10]波米.反派影评[EB/OL].http://mp.weixin.qq.com/s/ymqKdALQSQzIC11fGTF1mA.2017-04-07.

猜你喜欢

类型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