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广森《诗 经》学蠡测

2018-03-27董政

文教资料 2018年34期
关键词:诗经

董政

摘    要: 清代学者孔广森所撰的《经学卮言》一书,涉及对《周易》《尚书》《诗经》《尔雅》《论语》《孟子》《春秋左氏传》七部经书文本的训诂、校勘以及史实考订。本文主要考察了此书《诗经》部分的内容、体例,并对其在辨正音训、发覆旧解、发凡起例、考订史实、阐明古礼五个方面的考证特点进行了总结与探讨,藉此可以窥见孔氏在《诗经》学方面的成就。

关键词: 孔广森    《经学卮言》    《诗经》

孔广森(1752-1787),字众仲,一字撝约,号顨轩,山东曲阜人。清代著名学者,孔子第六十九世孙。其父孔继汾,官至户部主事,称闻于当时。其兄孔广林,精研三礼,著有《周礼臆测》《仪礼臆测》等书。广森天资聪颖,十七岁乡试中举,十九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年二十余便入官,时人都争相与之交结。但广森生性恬淡,无意于仕进,后因祖母与父亲相继离世,他也悲伤过度而卒,卒年三十五岁。

广森治学谨严,于经史、小学靡不深研,少时师从戴震,为学深受其影响,考证与义理兼擅。江藩《汉学师承记》称其“深于戴氏之学,故能义探其原,言则于古也。”①所著《诗声类》十三卷,推偏旁以谐众声,分古音为阳声九部、阴声九部,与戴、段分部皆有不同。《礼学卮言》六卷,考订三礼中训诂与名物典制,亦多有卓见。后拜常州学派庄存与为师,研习《公羊》学,著成《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凡诸经籍义有可通于公羊者,多著录之。”②此外,他还师从桐城派姚鼐学习骈文,于骈俪文造诣颇深,“江都汪中读之叹为绝手”③,有《仪郑堂骈俪文》行世。

孔氏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汇为《顨轩孔氏所著书》七种六十卷,包括《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十二卷、《大戴礼记补注》十四卷、《诗声类》十三卷、《经学卮言》六卷、《礼学卮言》六卷、《少广正负术内篇》三卷《外篇》三卷、《骈俪文》三卷。又有《仪郑堂文集》二卷、《仪郑堂遗稿》一卷、《勾股难题》一卷、补注北周卢辩注《曾子十二篇读本》一卷。其生平见《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传》。

一、《经学卮言》的内容及体例

清代是经学的鼎盛时期,皮锡瑞认为“经学自两汉后,越千馀年,至国朝而复盛。两汉经学所以盛者,由其上能尊崇经学、稽古右文故也。国朝稽古右文,超轶前代。”④围绕经学的相关论著在有清一代可谓层出不穷、俯拾即是,《诗经》作为十三经之一,历来便受到士人学子的格外青睐,自然也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洪湛侯先生曾把清代《诗经》研究的发展历程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前期指清初至乾隆编纂《四库全书》之前百余年间;中期指乾嘉时代;后期指道光、咸丰至清末数十年间。与之相对应,又将清代的《诗经》研究分为“《诗经》宋学”“《诗经》清学”和“《诗经》今文学”三个派别,其中“清学”是指以乾嘉学者为主体,以考据、训诂为特色的古文经学派。“清学”治学遵从古文经说,注重文字、音韵、训诂以及名物制度的考证,同时也重视辨伪与辑佚,成绩颇为突出。⑤

由于经学在中国古代有着“经秉圣裁,垂型万世”的重要地位,所以历代学者对于经书的笺释、考证蔚为大观,其特点体现于著作上,又可以分为专题论著与读书札记两种类型。《诗经》方面,有清一代具有重要影响的专题著作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胡承珙《毛诗后笺》等。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考证类札记散见于学者的相关文集、笔记中。乾嘉学者向来有撰述札记的传统,这也是清儒治学的一大特色。美国学者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曾指出,“‘札记册子与资料收集密不可分的关系,鲜明地体现出清代学术截然不同于宋明理学风行的‘语录体著述体裁的学术特色。”⑥诚然,札记类著述与清代考据学的开山祖师顾炎武有着极大的关系,顾氏撰《日知录》一书,其内容包罗万端,经史子集靡不毕载,可视为清学札记类著作的嚆矢。其后诸如皖派段玉裁《经韵楼集》、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吴派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鸣盛《蛾术编》等著作无不受其沾溉,孔氏《经学卮言》即属此类。

《经学卮言》全书共六卷,为孔氏校释群经的札记,内容依次为:卷一《周易》、卷二《尚书》、卷三《毛诗》《尔雅》、卷四《论语》、卷五《孟子》、卷六《春秋左氏传》。每卷中收录札记若干条,少则仅数十字,多则达上千字,内容涉及对经典的训诂、校勘以及史实考订等多个方面。由于孔氏重视汉魏古注,考辨多从语言文字入手,因而所言所论皆能切中肯綮。此外,他对《三礼》与《春秋》学颇为精通,因此考证名物典制、史实沿革多能相互推阐,多所发明。

孔氏著述体例通常每条先标举相关文句,然后引述《传》《笺》《注》《疏》《释文》或相关学者的意见,最后再下自己的按语。如卷三《毛诗》“越以鬷迈”条:

《传》:‘鬷,数。《正义》曰:‘谓麻缕每数一升而用绳纪之,故鬷为数。

按:此则承上章‘绩麻而言。盖‘鬷与‘繌同,《西京杂记》曰:‘五丝为镊,倍镊为升,倍升为緎,倍緎为纪,倍纪为繌。……《召南》‘素丝五总,传亦云‘总,数也,疑‘总又‘繌字之转。⑦

也有总结经文条例,直言之而不加按语的情况,如“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条:

未嫁称“女”,未娶称“士”,故士与女皆为对文:《郑风》曰‘维士与女,《夏小正》曰‘绥多女、士,《易》曰‘老夫得其女,妻、‘老妇得其士,夫,《国语》曰‘罢士无伍,罢女无家,《列子》曰‘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荀子》曰‘婦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⑧

书中札记大致遵循这两类体例,但是具体内容侧重又多有不同,有的是从训诂、音韵的角度考察古书撰述体例,勘正前人之说;有的是会通群经,揭橥其中用词的文例;也有的是从典籍行文中发掘内证,对史实进行考订。另外,由于孔氏对《三礼》的精熟,所以对于涉及相关礼制的文句多能援引他书,相互印证。

二、《经学卮言·诗经》的考证特点

《经学卮言》中《诗经》《尔雅》合为一卷,《诗经》部分共收录札记四十四条,每条内容长短不拘,如“壹醉日富”条不足二十字,而“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条则达千字以上。下文就《诗经》部分的内容与考证特点分类加以讨论。

(一)辨正音训

孔氏曾师从戴震,于音韵学造诣颇深,著有《诗声类》十三卷,分古韵为十八部。皮锡瑞评价清代音韵学称“江、戴、段、孔,益加阐明。”⑨梁启超也指出“乾嘉以后言古韵者虽多,而江、戴门下薪火相传,实为其中坚。”⑩如“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条,此句出自《召南·羔羊》,《释文》沈重读作“委委蛇蛇”,孔广森指出古书中涉及到重读的,往往在每字下加重文符号“=”,此处应读为“委蛇委蛇”而非“委委蛇蛇”,并引石鼓文“君子员猎,员猎员斿”即写作“君子员=猎=员斿”证之。其实此类重文符号在先秦时期的出土材料中习见,如《史墙盘》中有“武王既钱殷,徽史剌(烈)祖迺来见武=王=(武王,武王)则令周公舍(捨)宇于周,卑(俾)处”{11},《● 簋》有“易(锡)佩,乍(作)且(祖)考簋,其敦祀大神,大神妥(绥)多福,● 万年宝。”{12}重文符号虽写在该字的下方或右下角,但是释读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为AABB,青铜器铭文中习见的“子子孙孙”即属此类;一种是是ABAB,即上文所引与《召南·羔羊》此句。孔氏当时未能见到青铜器铭文等相关材料,而是依据典籍中相关文例推求得出,如《楚辞·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13}《庄子·应帝王》:“吾与之虚而委蛇。”{14}可知“委蛇”亦作“逶迤”,为上古之连绵词,因此沈重作“委委蛇蛇”未审文义,显然不当。

又如“旅力方刚”条,毛《传》云:“旅,众也。”孔氏认为此处毛训可商,班固《典引》有“勤恁旅力,以充厥道”,李贤注云:“旅,陈也。”较毛义为长。并指出“旅力”犹《论语》所言“陈力”,《大雅·桑柔》中“靡有旅力”,亦作“陈力”解。又“胪”有陈义,《尔雅》:“胪,叙也。”“古字‘旅、‘胪音、训并同,故《周官》‘旅摈,先郑读为‘旅于泰山之‘旅,后郑读为‘鸿胪之‘胪。”{15}“旅”与“胪”是同源字的关系,孔氏小注所引“《仪礼注》曰:‘古文旅作胪”亦可作为佐证。

(二)发覆旧解

《诗经》的郑《笺》和孔《疏》虽能谨守疏不破注的原则,但亦有另立新义而曲解之处。对于此类情形,孔氏不仅不盲从,还能直指其误。如“角枕粲兮,锦衾烂兮”条,此句出自《唐风·葛生》,毛《传》曰:“斋则角枕、锦衾。礼,夫不在,敛枕箧衾席,韣而藏之。”{16}郑《笺》云:“夫虽不在,不失其祭也。摄主,主妇犹自斋而行事。”{17}《正义》曰:“妇人夫既不在,独斋而行祭。当斋之时,出夫之衾枕,睹物思夫,言此角枕粲然而鲜明兮,锦衾烂然而色美兮,虽有枕衾,无人服用,故怨言我所美之人,身无于此,当于谁斋乎?独自取洁明耳。”{18}孔氏认为,毛《传》言角枕与锦衾本为斋戒时所用,妇人因丈夫不在,把平时所用的衾、枕收起来,改用角枕、锦衾,所谓“以礼自防”,与斋戒时相同。毛《传》之解释甚当,并未违背诗旨,而郑《笺》、孔《疏》则以为此篇诗旨意在代替丈夫举行斋祭,不免求之过深。

又如“卜筮偕止,会言近止”条,出自《小雅·杕杜》,毛《传》曰:“卜之筮之,会人占之。”此类文句,如果不明文字学而不予深究,似乎并无深意。但是孔氏却能从字源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他认为“‘会、‘合之字皆从‘亼,《说文解字》曰:‘亼,三合也。《礼》旅占必三人,‘会有‘三义,故云‘会人占之。若但以为筮与卜会,于文似便,于训未精。”{19}“会”字从“亼”,“亼”义为“三合”,因此“会”字亦包含有“三”义。孔氏如此解释,读者对于礼书中所言“旅占三人”的涵义就得到了字源学上的解释,同时还揭示了会字包含“三”这一古义。

(三)发凡起例

经书多有例可循,经有经例,注有注例,疏有疏例。晋杜预撰有《春秋释例》十五卷,认为“经之条贯必出于传,传之义例归总于凡”,因此“别集诸例,及地名、谱第、历数相与为部,先列经传数条,以包通其余,而传所述之凡系焉,更以己意申之。”清凌廷堪撰有《礼经释例》十三卷,勾稽排比《仪礼》中各项礼例,分为《通例》《饮食之例》《宾客之例》《射例》《变例》《祭例》《器服之例》八类,于理解经典颇有裨益。前代学者对于典籍中行文、注释的体例,做过一系列勾稽抉发的工作,因为不明其例,则会扞格难通;而若能明其体例,自然可以触类旁通、所到冰释。典籍中的“例”通常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经文或正文中的习语,即王国维先生所言的“成语”{20},语言文字一代有一代之风尚,见诸于文即是所谓的“文例”。另一类是《传》《笺》《注》《疏》中的解说条例,一方面传统训诂学有一套系统的解释用语,另一方面由于古代注家谨守“疏不破注”的原则,所以在对经文进行解说时往往遵从前人之说,守而不失。

孔氏的难能之处在于,他能够在阅读实践中有意识地对典籍里的条例进行总结。如“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条,孔氏指出“未嫁称‘女,未娶称‘士,故士与女皆为对文”,认为在上古语词中,“女”和“士”都是专有名词,而且往往相对而言,“士”和“女”特指未婚男女。并征引《大戴礼记·夏小正》“绥多女、士”,《周易》“老夫得其女,妻”、“老妇得其士,夫”,《国语·齐语》“罢士无伍,罢女无家”《列子·天瑞》“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荀子·非相》“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申其说。这样一来,读者在阅读经典时对其中的情境以及内容的理解就会有所不同。

又如“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条,此六句出自《小雅·出车》,与《召南·草虫》文字基本一致,孔氏认为“六句全袭《召南》,非无意也。本追述文王时事,故其叙室家望遠之情,即述文王时诗以实之。”{21}《召南·草虫》通常认为是文王时的作品,朱熹谓“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22}《小雅·出车》又是追述文王时的史事,《出车》引用《草虫》并非简单的追述,而是在内容与思想上有所关联,寄托了作者的深意。孔氏在研读经典时不局限于篇章,能在相互比勘中发现彼此间的联系,殊为难能。

(四)考订史实

从学术渊源上讲,孔氏受业于戴震,治学长于小学与三礼,当属于皖派。但是在其所撰写的学术札记中,并非只是侧重于训诂与名物典制的考证,而对于史实的考察也格外关注,这一点又与吴派学者较为接近。乾嘉时期,吴派学者在史学方面成绩颇为卓著,如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均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而孔氏值得称道之处便在于他对经书中所涉及的史实提出的意见同样有许多可采之处,如“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条,此句出自《卫风·伯兮》,郑玄认为此诗是记“卫宣公之时,蔡、卫、陈人从王伐郑之事”。根据相关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卫国地望在郑国之东北,陈国、蔡国地望在郑国之东南,因此孔广森认为诗中既言“自伯之东”,那么所赴之地当在卫国之东,如果依据郑玄之说,就与实际的情况不免抵牾。孔氏此条依据史实来辨正郑玄笺《诗》之误,甚为精当。

又如“谓尔迁于王都”条,《诗谱》云:“问曰:‘《小雅》之臣何以独无刺厉王?曰:‘有焉,《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之诗是也。汉兴之初,师移其第耳。”{23}韩、毛、齐三家诗都认为《十月之交》所记为幽王时事,只有《鲁诗》认为是刺厉王。其争论的焦点就在于“艳妻煽方处”,孔氏认为《鲁诗》“艳”作“阎”,《汉书·谷永传》谷永言:“褒姒用国,宗周以丧;阎妻骄煽,日以不臧。”班婕妤赋中有“悲晨妇之作戒,哀褒阎之为邮。”皆以“褒姒”“艳妻”为对文,褒姒为幽王妃,艳妻当为厉王妃,而不是如前人之说以为系褒姒一人。接着,孔氏又引孙毓说“《雨无正》有‘周宗既灭,靡所止戾之言,若是幽王既为犬戎所杀,则无所刺;若王尚存,不得谓之‘既灭。笺谓‘厉王流于彘之后,于义为安。”{24}并进一步申述《雨无正》所言“謂尔迁于王都”亦不可作幽王时解,而当为厉王时。因为“时王流于外,共和居摄,其势将为羿之代夏、新之更刘,故诗人惧之而欲正大夫之从王于彘也。”{25}《大雅·桑柔序》云:“芮伯刺厉王也。”孔氏认为《雨无正》与《桑柔》大旨相近,“周总既灭”犹“灭我立王”,“听言则答,谮言则退”犹“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得罪天子……怨及朋友”犹“进退维谷”,因此,《鲁诗》认为《雨无正》为“刺厉王”之诗可从。

(五)阐明古礼

乾嘉时期皖派学者皆精于礼学,如江永著有《礼书纲目》《周礼疑义举要》《乡党图考》等书,从其受业者戴震有《考工图记》,金榜有《礼笺》,程瑶田有《宗法小记》《仪礼丧服足徴记》等。孔氏与段玉裁、任大椿均为戴震弟子,段氏有《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任氏有《弁服释例》《释缯》,孔氏则著有《大戴礼记补注》及《礼学卮言》。上列诸书,均为乾嘉时期研讨礼学的重要著作,而孔氏之所以在礼学方面取得如此成就,同样与这一学术渊源有重要的关联。

众所周知,十三经中《毛诗》与《三礼》的关系极为密切,《毛诗》雅、颂中诸多篇章均涉及先秦时的许多古礼,可以与之相互发明。基于此,孔氏在训释与考证《毛诗》时就比较重视以礼笺《诗》、《诗》礼互证。如“薪之槱之”条,此句出自《大雅·棫朴》,郑《笺》云:“白樱相朴属而生者,枝条芃芃然,豫斫以为薪,至祭皇天上帝及三辰,则聚积以燎之。”{26}孔《疏》信守郑《笺》,发明无多。但是孔广森却先征引董仲舒《春秋繁露》“‘丰璋峨峨,髦士攸宜,此文王之郊也。……‘周王于迈,六师及之,此文王之伐崇也。上言‘奉璋,下言伐崇,以是见文王之先郊而后伐也。”{27}指出此诗记述的是文王出征前举行郊祭礼之事。郊祭是古代天子举行的祭天礼,包括祭天以及日月、星辰等,《周礼·春官·大宗伯》有“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28},《大雅·棫朴》中之“薪之槱之”即指燔薪以达于上天的“槱燎”之祭。古人“出师必祀”,在军事行动之前往往都会举行“槱燎”之祭,祈求上天对其佑护。孔氏能指出这一点,正是由于他对古礼的谙熟。

三、结论

章太炎先生在《訄书·清儒》一文中说:“凡戴学数家,分析条理,皆●密严瑮,上溯古义,而断以己之律令,与苏州诸学殊矣。”{29}上文笔者对孔氏《经学卮言》一书中《毛诗》部分的考证特点分类进行了讨论,指出其在辨正音训、发覆旧解、发凡起例、考订史实与阐明古礼五个方面的贡献,藉此我们对孔氏《诗经》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孔氏生当乾嘉朴学极盛之时,其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得益于皖派的学术渊源与自身的努力,还在于他能够糅合吴派学者的治学特色,并且不囿于前人之说,独抒己见,对于推动清代《诗经》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注释:

①[清]江藩,撰.钟哲,点校.国朝汉学师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5.

②③赵尔巽,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208,13209.

④⑨[清]皮锡瑞撰.周子同,注释.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214,242.

⑤刘立志.诗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141-142.

⑥[美]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35.

⑦⑧{15}{19}{21}{23}{24}{25}{27}[清]孔广森,撰.张诒三,点校.经学卮言(外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2017:60-61,55,67,61-62,61,66,66,66,71.

⑩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59-260.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G].北京:中华书局,2007:5485.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G].北京:中华书局,2007:2354.

{13}[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点校.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46.

{14}[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311.

{16}{17}{18}{26}[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陆德明,音释.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570,570,570,1433.

{20}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75.

{22}[宋]朱熹撰,赵长征点校.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14.

{28}[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97.

{29}章太炎,著.徐复,注.訄书详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45.

参考文献:

[1][汉]毛亨,传.鄭玄,笺.[唐]孔颖达,疏.陆德明,音释.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宋]朱熹,撰.赵长征,点校.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点校.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清]孔广森,撰.杨新勋,校注.经学卮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清]孔广森,撰.张诒三,点校.经学卮言(外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2017.

[6][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7][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清]江藩,撰.钟哲,整理.国朝汉学师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清]皮锡瑞,撰.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赵尔巽,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章太炎,刘师培.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2]章太炎,撰.徐复,注.訄书详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3]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5]杨向奎.清儒学案新编(第四卷)[M].济南:齐鲁书社,1988.

[16]刘立志.《诗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G].北京:中华书局,2007.

[18]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19][美]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诗经
Black phosphorus junctions and their electrical and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El oficio del lector
《诗经》里提到的食物总是很好吃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诗经说鸟
《花·诗经》:寸心容得许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