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专书词汇研究综述
2018-03-27金永春
金永春
摘 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古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硕果颇丰。对比以往的专书词汇研究,此时期的作品研究内容更加广泛,研究方法更新,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讨论更加频繁,但也依然存在诸如基本概念仍有争议,重复研究时有出现,深度研究较少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后的专书研究中需要注意和规避的问题。
关键词: 专书词汇 研究概况 成就 不足
汉语词汇学分现代汉语词汇学和古代汉语词汇学。它们大概都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并在80年代后取得丰硕的成果。[1]对古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专书研究是断代研究的基础,而断代研究又是整个汉语史研究的基础”。[2]因此,围绕专书进行词汇研究是汉语词汇学领域极其重要的内容。
一、研究概况
198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对古代专书词汇进行全面描写的著作——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自此,专书词汇研究工作得以全面展开。90年代的古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较之以前,体系更加全面,研究视野更加开阔,而进入21世纪以来,围绕某本专著对古代汉语词汇进行研究,利用参照比较法,力图把握清楚专书所处时代的词汇概貌的作品越来越多。专书词汇研究著作如雨后春笋一般,涉及的领域和方向更加多样,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这些作品有其共同的时代特征。
(一)研究对象特点
从研究对象即专书性质上看,首先是涉及到上古、中古、近代各个时期的专著。例如上古时期的专书词汇研究著作有车淑娅《〈韩非子〉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8),钱宗武《今文〈尚书〉词汇研究》(2012),陈长书《〈国语〉词汇研究》(2014),徐正考、王冰、李振东《〈论衡〉词汇研究》(2014),杨运庚《今文〈周书〉词汇研究》(2016)等;中古时期有张能甫《〈旧唐书〉词汇研究》(2002),化振红《〈洛阳伽蓝记〉词汇研究》(2002),宋闻兵《〈宋书〉词语研究》(2009),杨观《〈周密笔记〉词汇研究》(2011),徐时仪《〈朱子语类〉词汇研究》(2013)等;近代则有遇笑容《〈儒林外史〉词汇研究》(2001),谭耀炬《〈三言二拍〉语言研究》(2005),郭作飞《〈张协状元〉词汇研究》(2008),王毅《〈西游记〉词汇研究》(2012),杨继光《〈万历野获编〉词汇研究》(2014)等。这些著作的基本体例都是首先将专书中的词语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然后从构词法、语义场等角度探讨各类词汇的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部分作品还将词汇系统纳入到整个词语演变历史中去考察,对古代汉语词汇学的发展和汉语史的研究都极具价值。比如钱宗武《今文〈尚书〉词汇研究》在进行词义特点、结构分析、音意关系等共时研究的同时,参考西方理论考察了动词、名词词义引申的内动力,形容词的发展演变,同源词、通假词的形成机制和成语的演变规律,对其词汇发展进行了历时梳理。并且首次系统论述了传统的词义研究方法,分述因声求义、据形索义、正形寻义、依文绎义、语法定义的理论根据,将它们运用到《尚书》训诂的实践当中去,这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今后的词汇研究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杨运庚《今文〈周书〉词汇研究》则选取《尚书》中今文资料无伪且撰写时间确切的《周书》进行同义词、反义词、复音词、同源词、颜色词、数量词、代词的考察,并对其中的疑难、有争议的词语进行了考释,横向上与《诗经》、周代金文相比较、纵向上与春秋、战国及其以后的文献詞汇相对比,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上进行了研究。除了上述著作,近年来围绕专书进行词汇研究的论文也不少,其中尤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主。如漆灏《〈大庄严论经〉词汇研究》(2005),余莉《〈新书〉词汇研究》(2008),郭玲玲《〈新语〉词汇研究》(2008),陈玉《〈三国志通俗演义〉词汇研究》(2008),蒋思璐《〈周礼·地官〉词汇研究》(2016),《〈梦溪笔谈〉词汇研究》(2017)等。
其次是专书类型不断扩大。除了史书、笔记、话本小说等以往研究比较重视的语料,农业类、医学类、音乐类、外国人写的汉语文献等典籍也日益成为词汇研究的专书对象。比如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2000)是对唐代日本和尚圆仁的汉文日记体著作进行的研究。书中考察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词汇性质,对其中的新词、口语词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词汇变化发展的原因。汪维辉《〈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2007)、李小平《〈齐民要术〉双音词研究》(2015)则是对农学专著《齐民要术》的词汇研究。郭颖《诸病源候论》(2010)将隋代的医书作为词汇研究语料。此外还有论文刘祖国《〈太平经〉词汇研究》(2009)、丁灵敏《〈登真隐诀〉词汇研究》(2017)是对道教典籍进行的考释,杜梦乡《〈小孙屠〉词汇研究》(2013)是对戏曲材料进行的词汇研究,林晓京《〈日清英露四语合璧〉的汉语语音词汇研究》(2014)是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编写的日本人学习北京官话的教科书作为研究语料。
(二)研究内容特点
内容上看,第一类也是最多一类是选取同、反义词,单、复音词,实、虚词,核心词,方言词等某类特定词进行专书词汇研究的。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2002)第一次从断代视角对当时语言的代表性文献——《史记》做了同义词研究。作品在对同义词的构成和来源进行分类后,创造性地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而不是意义、用法、色彩)来考察《史记》同义词的区别特征,其"同中辨异"的分析方法以及在第四章对古汉语同义词研究存在的诸如同义词标准判定、辨析方法等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做了探讨,为后世同种类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周文德《〈孟子〉同义词研究》(巴蜀书社,2002)归纳了同义词显示的七种格式,较有意义。杜丽荣《〈商君书〉实词研究》(2010)从系统出发,在各条例下罗列了大量的例子。施真珍《〈后汉书〉核心词研究》(2011)根据M.Swadesh的百词表对100个核心类概念下的词做了一定解释,最后总结该语义场的词的特征,但后两本书的缺点都在于理论分析较少。此外还有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2008),吴峥嵘《〈左传〉“索取”“给予”“接受”义类词汇系统研究》(2009),马丽《〈三国志〉称谓词研究》(2010),晁瑞《〈醒世姻缘传〉方言词历史演变研究》(2014),汪梅枝《〈论衡〉反义类聚新论》(2015),曲丽玮《〈元刊杂剧三十种〉复字词汇研究》(2017)等,而关于此类的论文就更是不胜枚举了,这里不再一一罗列。
第二类是词汇比较研究。专著主要有两部。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2002)从单、复音词,新、旧词,同、反义词,结构和搭配五个方面将《论衡》和东汉佛典词汇相比较,并将词语演化的动因和规律归纳为填补空格、类推创新、拉链推链三类,将词义演变的途径归纳为引申、相因生义、格式同化、感染、反流五种,对词义的发展做了理论思考。刘传鸿《两〈唐书〉列传部分词汇比较研究》(2009)选取两部史实大致相同但语言差别较大的书,沿用何乐士将同篇史实相对照的历史比较方法,从古今对译中就单音词、双音词、新词新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并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其他的主要是一些论文如张生汉、刘永华《〈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的方言词语比较研究(上)——以予词前的动词为例》(2004),刘永华《〈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的方言词语比较研究(下)——以"租、赁、雇、觅"为例》(2005),汪维辉《六世纪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齐民要术〉和〈周氏冥通记〉为例》(2007),陈练军《〈刘知远诸宫调〉与明成化本〈白兔记〉词语比较》(2008),李琛《〈妙法莲华经〉与〈正法华经〉词汇比较研究》(2014),博士论文李振东《〈太平经〉与东汉佛典复音词比较研究》(2016),汪维辉《〈百喻经〉与〈世说新语〉词汇比较研究(上下)》(2010,2011)等。有从词汇系统上进行比较的,也有选取某类特定词语进行比较的,有按不同时期进行文本比照的,也有选取不同类别文本进行比较的。另外,博士论文汤勤《〈史记〉与〈战国策〉语言比较研究》(2006),张俊华《〈史记〉〈左传〉若干词汇、语法现象比较研究》(2015)也有涉及到专书词汇的对比,但总体而言,与上一类研究相较,专书词汇比较研究较少。
二、研究的长处及不足
郭作飞曾做过数据统计,2000年以后,仅中古近代专书词汇研究的学位论文就由90年代的几十篇骤增至800余篇,这还是2010年以前的数据。[3]这些专书词汇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弥补了专书词汇研究领域的诸多空白之处。
(一)研究的成就
第一,研究语料的扩大使得词汇种类更加丰富,各种类型词多方面的研究汇集起来勾画出断代词汇发展的新面貌。《中古近代漢语专书词汇研究的总结与思考——百年中古近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述略(下)》在2011年的时候,根据统计罗列了许多前人还没有进行过研究的书目如:《大唐新语》《云麓漫钞》《小孙屠》《三国志平话》等。研究较少的专书如:《春秋繁露》(论1)、《唐摭言》(论1)(表示论文1篇,下同)、《法苑珠林》(论1)、《齐东野语》(论2)等。[4]而现在笔者再对这些书进行检索,发现关于这些书的词汇研究《大唐新语》(硕4、论4)、《云麓漫钞》(硕2、论2)、《小孙屠》(硕1、论1)、《三国志平话》(硕1)、《春秋繁露》(硕5、论2)、《唐摭言》(硕3、论5)、《法苑珠林》(博1、硕1、论1)、《齐东野语》(硕4、论2)。许多前人研究较少的文献都被拿出来比较、分析、研究,可见当前专书词汇研究的领域进一步过大,各种文献研究成果正在逐步累积,对于断代史的研究来说,缺少的碎片正在逐渐补齐。
第二,研究方法更新。网络技术普及,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CCL古代汉语语料库、BBC古汉语语料库、中国基本古籍库、瀚典全文检索系统等各大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为研究者利用计算机进行词汇数据统计提供了便利条件。周文德在进行《孟子》同义词研究时,利用计算机做了《孟子数据库》,其中包括各频率统计表和各种索引。[5]王彤伟在进行《三国志》同义词历史演变研究时给每一个词条都做了电子卡片,然后利用检索软件将卡片汇总、去重、分类标注、归纳。[6]定量分析的干扰因素减少,词汇数据统计的便利性、准确性、科学性提升了一步。前期数据统计的时间减少,研究者就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后期的共时研究和历时考察上。与此同时,利用检索工具考察词语在前后朝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也很方便快捷,所有这些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汉语词汇共时与历时研究的并进。
第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观念使得词汇学和词典学、文献学、训诂学等学科领域的联系性加强。马丽《〈三国志〉称谓词研究》(2010)首章即论述称谓词对辞书编撰、文本注译、古籍整理三方面的价值,讨论了它与三者在各个方面的关系。硕士论文《〈大唐新语〉词语研究与〈汉语大词典〉的修订》(2011)下分二、三、四章用词汇分析来对《汉语大词典》漏收、释义缺少和阙例的词条进行论述。王焕玲《论〈封氏闻见记〉的词典编纂学价值》(2014)则直接举例,分项列出了《封氏闻见记》的词语训诂对词典编纂的作用,由此可见词汇学与词典学的关系非常亲密。除词典学外,文献学、训诂学、文字学等学科与词汇学的关系也甚为紧密。对古代文献进行研究,选对版本是首要任务,而在词汇研究的过程中基本都会涉及到字词考证的问题。词本身就是由文字构成,单音词既是词、也是字。对这些关系的探讨与着墨都成为专书词汇研究内容的组成部分,各领域联系的紧密程度正逐步加强。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基本定义的判别各有分歧,逻辑分类上有重合、混乱的情况。比如关于同义词的“同”到底是指概念相同、对象相同还是义位相同,各家都有不同的观点。张世禄、胡裕树等主张词性不同的词只要意义相同可以构成同义关系,而张永言、刘叔新等人则认为词性相同是同义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7]另外,表示时间方位的词是否应当归为方位词,复音词的切分标准等等,还有诸多概念问题没有解决,导致分类上、词汇统计上有区别。我们在进行专书文献研究时,构拟思维框架的第一步就是对词汇进行分类。如果概念判别不清,基础工作没有做好,就会影响整体实验数据的科学性。此外,词类划分的标准各有不同,有按不同专题划分为同、反义词,单、复音词,新词新义等的研究,也有从词汇系统上按行业词、方位词、方言词、熟语等进行的划分,还有按使用频率划分为常用词、核心词等。有些研究在进行词类划分时没有掌握好内在的逻辑,文章的词汇分类就会比较混乱。
第二,重复研究时有出现,专书研究发力不均。我们在知网上检索“战国策”二字,出现关于副词的研究有9篇,其中直接以《〈战国策〉副词研究》命名的有两篇,且都是硕士论文(赵娟.山东师范大学,2005)(邹璐.湖南师范大学,2006)。其余还有李林浩《〈战国策〉程度副词研究》(2007),续珍《〈战国策〉中程度副词隐含的比较义》(2012);博士论文郭晓红《〈战国策〉形容词研究》(2010),张琼琼《〈战国策〉形容词研究》(2011)。除却《战国策》,其他如《论衡》《史记》《世说新语》《祖堂集》等专书的研究内容也均有重复。虽然各个研究者切入的角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是重复或相似的结论也并不少,无疑浪费了一定的资源。
第三,缺乏理论总结,深度研究较少。当前许多专书词汇研究还停留在表层,在做好词汇分类工作后,就开始堆砌各字书或词典上的义项、例句,然后粗浅地总结一下该书中各类型词的占比情况,或者再对词义变化情况进行一个历时的简单梳理,没有对现状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总结规律,更谈不上提出一套自己的分析理论和方法,深度不够。比如某题名为某某专书研究的作品内容只是对天象、地理等各类的词进行分条解释,做了一定的考据工作,但与其说是研究,不如叫注释或考释更为合宜。当前,专书词汇研究工作想要取得新的进展,就必须深入到语言现象的内部,能够有效指导专书研究的理论措施也亟待建立。
三、结语
程湘清先生曾在《汉语史断代专书研究方法论》中说:“只有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一本书一本书地从多方向描写整个词汇的面貌,才能摸索出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和脉络。”[8]专书词汇研究无疑是推动汉语史研究整体进程的一大动力。但当今的古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现有的语言理论,创新研究方法,进行深度挖掘和剖析,共同推进古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翻开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符准青.汉语词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4-7.
[2]江蓝生.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
[3]郭作飛.中古近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的历史回望——中古近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述略(上)[J].前沿,2011(4):148.
[4]郭作飞.中古近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的总结与思考——百年中古近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述略(下)[J].前沿,2011(6):142.
[5]周文德.《孟子》同义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2:6.
[6]王彤伟.《三国志》同义词及其历史演变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10:55-56.
[7]杨运庚.今文《周书》词汇研究[J].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24.
[8]程湘清.汉语史断代专书研究方法论[J].汉字文化,199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