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
2018-03-27专栏主持人梁育民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
专栏主持人:梁育民,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
从占地面积和总人口来看,粤港澳已是全球最大的大湾区,大大超过发达国家的三大世界级湾区。但中央政府把它列入国家层面发展战略,绝非满足于此,而是期望粤港澳能建设成为我国最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湾区,建设成为现代化、高品质的世界级大湾区,要在人均水平上也能赶超发达国家。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多贡献的新时代。为达到新时代的新目标,粤港澳大湾区有义务仍像过去40年改革开放历程那样,继续发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试验区和先锋示范作用。
因此,我们的大湾区有必要虚心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尤其要学习举世公认的三大世界级湾区的成功发展经验,比如纽约湾区在发展规划方面效力深远的城市战略体系、旧金山湾区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卓越的对外吸引与辐射力,以及东京湾区在发展空间上成功突破资源贫瘠、土地狭小等掣肘的产业错位布局能力等,均可为我们的大湾区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内部建设来说,对外应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与国际市场动态,适时采取必需的、合宜的应对措施;对内应做好整个大湾区的发展战略,以及“9+2”个城市的发展战略,努力提升与完善大湾区的营商环境,并凸显香港、深圳与广州的核心作用,甚至应致力将港深莞穗佛打造成大湾区的核心增长轴,让这个增长轴发挥杠杆作用,撬动且实现整个大湾区的现代化建设与高品质发展。本期栏目刊发的几篇论文,正是从这些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国家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规划,很快就要出台了。大珠三角“9+2”个城市(深圳、惠州、东莞、广州、佛山、肇庆、江门、中山、珠海加上香港、澳门),连带广东北部、东西两翼各地级市,都有必要在此规划的指导下,制订符合自己地方特色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的内容,至少要包括各市在大湾区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较好地发挥作用,除了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还要考虑文化、社会与民生各方面的发展。总之要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制定发展战略的目标,不仅要让我们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都赶超发达国家的大湾区,而且要让我们的世界级大学、跨国公司总部也都赶超发达国家水平,还要让我们的第三产业得到大发展。另外,虽然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场、港口吞吐量已大大超过其他三大湾区,但如果除以总面积和总人口,实际上也并没有太大的领先优势。
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大载体,城市群更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引擎与当代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粤港澳要建设成为现代化大湾区,每个城市尤其大珠三角这“9+2”个城市,都必须打造成文明程度极高、文化品质极好的现代化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