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科技创新成就与经验研究

2018-03-27王可达王云峰吴兆春康达华

城市观察 2018年1期
关键词:广州知识产权科技

◎ 王可达 王云峰 吴兆春 康达华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地位日益突显,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当前,广州正围绕国家创新中心城市的目标,通过实施国际人才战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完善优势转化机制、建设知识产权枢纽、完善创新驱动制度,积极探索推动科技创新的具体路径。未来,广州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为广州迈向引领型全球城市提供动力源泉,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大支撑。

一、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科技创新的基本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科技创新已走过40年的历程,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1990年,广州科技创新工作得以全面恢复;第二阶段是1991年到2004年,广州确立了“科技兴市”目标;第三阶段是2005年到2011年,广州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第四阶段是2012年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广州围绕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大幕就此拉开。

(一)科技战线拨乱反正,开启科技工作新局面(1978-1990)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启了科技创新拨乱反正的新局面。广州对科技体制进行了大胆改革和探索,1987年制定了《广州市科技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广州市科学技术拨款管理暂行办法》,1988年形成了《广州市1988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意见》。“星期六工程师”名闻遐迩,建立了技术市场,实施了“火炬”“星火”等科技计划,开启了科技工作新局面。

(二)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确立科技兴市目标(1991-2004)

1991年中共广州市委五届八次会议通过《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正式把“科技兴市”列入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1992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布《广州“科技兴市”规划(1990年—2005年)》,提出要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阶段,在“科技兴市”目标指引下,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市场管理政策为重点,广州科技创新政策建设全面推进,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覆盖广泛的政策体系。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2005-2011)

2005年12月广州市召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不断增添新的动力。自主创新成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核心,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意味着拉开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大幕。广州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加大重点支柱产业和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拖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自2004年起,广州已经迈进了工业产值年增1000亿元,年总量超过5700亿元的工业化新阶段,按照国际经验,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推动阶段进入了创新推动阶段,技术创新也相应地从技术引进、改良创新进入自主创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科技竞争力的核心。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2012-)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在国家、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背景下,广州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加快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建设,嵌入全球创新链条、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在当前阶段,广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经济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和十九大精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城市发展核心战略和总抓手,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为总目标,发挥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龙头作用,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珠三角地区创新发展主引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排头兵、国际创新人才基地、国际创新创业新高地,推动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7年1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推动沿广深轴线形成高度发达的创新经济带,广州将在其中承担“创新大脑”的重要角色,并且发挥“主引擎”的带动引领作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科技创新的基本成就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广州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了从依靠技术引进到坚持自主创新的凤凰涅槃。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广州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创新文化环境不断优化。

(一)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地位凸显

广州市委、市政府长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将创新驱动战略作为核心战略,并提出打造国家国家创新中心城市,这是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坚持市场导向,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下,广州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资源不断集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制度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

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全年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经费达112.87亿元,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的5.81%,提前完成在2013年基础上实现倍增的发展目标,使广州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2016年广州市净增高新技术企2820家,居全国第二,是2015年净增数263家的10倍多,增速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740家。2017年全市预计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000家以上,总数超过8700家,已经连续两年实现高企数量的突破性增长。二是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广州入选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企业数量连续三年居全国各大城市前三(2014年、2015年分别为8家、13家,均居全国第二;2016年9家,居全国第三)。亿航智能、芬尼克兹、巨杉数据等一大批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三是专利申请量质齐升。2016年全市专利受理量达99070件,同比增长56.35%,增速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7669件,同比增长15.8%。PTC国际专利申请量1642件,同比增长163.6%,为2012年的5倍增速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二位。

2.科技创新资源不断集聚。随着枢纽型网络型城市的建设逐步深化,广州的科技创新资源不断集聚。一是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小蛮腰科技大会等大型会议和活动陆续举办,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二是实施羊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目前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77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81人、“万人计划”专家95人。在全国率先实施人才绿卡制度,累计颁发人才绿卡3300张,遴选珠江科技新星904人。三是科技创新走廊和珠江创新带空间集聚效应初显,广州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智慧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国际创新城、民营科技园、南沙明珠科技城和南沙湾科技创新集聚区等创新板块紧密联系。

3.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升。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准建设,标志着广州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升。一是广州拥有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已达44家(截至2016年),占广东省总量的25.9%,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拥有重点实验室357家,国家级19家、省级191家、市级147家。二是科技企业孵化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广州在全国率先制定孵化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优秀数量连续两年居全国前列,2016年新增孵化器73家,累计192家,孵化总面积840万平方米;新增众创空间80家,累计115家。三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组建运作,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不断完善。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发展。

4.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一是构建了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形成了以《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为主体,含金量较高、处于国内前列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1+9”系列政策)。二是科技金融效益逐步显现。2016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0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占比达80%,新增挂牌企业净资产均值在4个一线城市中居首位。截至2017年底,全市各类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私募基金机构达4500多家,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8098家,包括为全国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中国青创板”,实现融资和流转交易额近2000亿元。三是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升。通过开展有效的科普活动,广州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明显提升。按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报告(2015-2016)》显示,广州公民科学素质达标率已达到25.59%,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30.69%)、上海(28.8%)。

(二)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支撑

科技创新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强大支撑作用。科技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引领广州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同时,科技创新在广州的城市建设、改善民生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增长。广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增添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强大支撑。根据2016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664.55亿元,增长7.5%,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广州陆续引入了多个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NEM(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领域的重大工程,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提高到64%,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66%,全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0%。按照《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规模,占GDP 比重超过15%,形成5个超两千亿级产业集群等目标。

2.科技创新服务城市建设。广州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广州将打造三大战略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是其中之一,“创新”将成为广州新的城市名片。2018年1月市委第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完成,都是以创新驱动为基础的。一方面,科学技术被应用于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依靠科技创新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提升城市整体实力。国家外国专家局发布“2016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结果,广州连续五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3.科技创新改善民生福祉。广州的科技创新不仅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领域取得了成绩,而且在民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在一系列民生工程中应用科学技术,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获得感得到提升。例如,通过在环境领域推广新型科学技术,发展环保产业,广州的环境质量得到提升。2017年广州市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广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及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常住人口超千万的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PM2.5达标的城市,全面完成了国家“大气十条”空气质量改善终期考核目标任务。

(三)科技枢纽作用逐步显现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要求广州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走在前列,在服务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中担负更大责任。广州不负嘱托,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成为科技创新区域龙头。广州的科技创新枢纽功能日益增强,带动辐射区域经济发展,并逐渐走向国际。

1.广州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区域龙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规划的“1+1+7”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广州市被赋予“创新发展的龙头”定位。在珠三角甚至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空间布局中,广州与周边城市产业互补性强,能够为周边制造业城市提供科技服务,承担着向创新驱动转型和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重任。素有“千年商都”之称的广州,已然成为全国创新资源最密集、产业发展最先进、创业孵化最活跃的发展高地之一。从载体、平台的建设到产业、项目的加速崛起,广州正在担起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龙头的重任,全速发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

2.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初显成效。国际科技创新枢纽重要的是强化枢纽功能,推动开放式创新,这是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的关键。经过几年的积累,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战略建设已初显成效。广州在美国硅谷、波士顿和以色列特拉维夫办事处均设立办事处,与国际创新平台交流合作深化,创新创业环境与国际接轨。国际创新论坛在广州连续举办,不仅成为科技信息交流的平台,更成为科技要素流动的窗口。此外,随着广州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实力提升,不断集聚着国际科技创新人才资源。

三、改革开放40年广州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在科技创新的顶层制度设计、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

(一)全力构建科技创新制度

1.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创新制度。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的科技创新也是牢牢依托市场建立起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机制,取得了三点经验。一是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二是科技创新发展资金由国家独揽转向“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机制。三是科技创新奖项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惠及民生,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大幅提升。

2.健全激发科技创新的人才制度。科技创新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创新,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广州市不断健全激励科技创新的人才体制。一是创新人才流通机制,构建人才吸引体制。二是创新广州市科技人才培育机制。广州市在发挥人才培训中心、广州软件人才培训基地等人才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发挥企业第三方人力资源企业的优势,加强人才培训。同时,通过“订单教育”等多种形式,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企业”“企业+科研院所+政府”“国内高校+国际高效+政府+企业”等多种培养人才模式,培育出一大批高尖端人才。

3.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1978年广州组织成立市科技奖励办公室,逐步形成广州科技奖励体系的雏形,设立奖项超过20多项。1986年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布《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并于1992进行修改。1996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又颁布《广州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金鼎奖奖励办法》。2001年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布《广州市科技奖励办法》,设立突出贡献类、科技进步类。同时,此次改革将原有的大小奖20多项予以撤销,只保留广州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2014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制定《科技创新奖励项目申报办法》《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奖励制度》等一批奖励规定,逐步实现奖励项目、奖励范围、奖励对象、奖励方式、奖励标准、奖励成果应用的精准,保障奖励政策能够发挥成效,迅速落地。

4.强化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制度。广州始终探索科技创新与财税金融融合发展的路径,积极推进财税金融与科技合作,围绕科技财税金融风险管理、科技担保体系建设、贷款服务等金融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发展。2014年广州市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品牌,组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不断联合金融机构和高校科研院所,为科技发展提供财税金融服务,构建全市科技金融服务网络,成立以来授信资金超过60亿元,打造出科创众创空间、科技企业新三板发展促进会等服务。201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意见》,通过设立风投基金、科技信贷水平提升、科技信贷产品研发、信贷专营试点、融资担保服务、证券市场融资等方式推进科技金融融合。截止2017年6月底,广州市科技金融授信稳居全国第一,并设立了财政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资金,财政资金投入50亿元,带动社会资金。

(二)着力完善科技管理体制

1.以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标准统领科技管理。广州市在2015年出台了“1+9”创新政策,涵盖企业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财政科技经费和科技孵化器双倍增计划、科技金融发展等多方面,为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正形成创新创业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台《广州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强化中心城市的示范带动辐射引领作用。力争每年培育新增15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和10家以上上市科技企业。到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达250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7%,推动全市现有超过5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6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

2.建立容错补偿机制破除发展瓶颈。容错机制对于科技创新尤为重要。“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是构建广州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城市的必要之举。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通过建立科技创新容错机制,促使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不会因为创新失败而蒙受难以承受的损失或社会压力,从而激发企业或个人的再创新行为。一是广州市政府构建创新失败补偿的评估机制。二是创建广州市科技创新失败补偿的运作机制。广州市政府是科技补偿的组织实施者,制定补偿标准和相关政策,明确了补偿时序与方法。三是构建广州市科技创新容错补偿的保障机制。广州市政府联合国家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建立了银行补偿机制。四是构建广州市容错补偿监督机制。广州市按照系统、公平、分级监督、多元主体参与等四大原则,构建广州特色的科技补偿监督体系,有效地抑制了欺骗性创新行为的存在。

3.创新运营管理方式促进科学管理。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包括了科技创新观念、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科技再创新等环节,其间设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开发人员、市场消费者等多元主体,要想保障科技创新后劲强,必须创新运营管理方式,促进科学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做了如下努力: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明确角色定位,发挥多元主体积极性,实现共治共赢。二是鼓励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科学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三是改革科研管理体系,完善科研管理方式,激发科研队伍活力。

4.健全中介服务组织促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中介服务组织是技术研发与扩散、技术资源配置与成果转化、技术创新评估与决策的专业组织。改革开放后,于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广州,为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整合和科技创新市场秩序维护做出巨大贡献。一是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从业人员超过1万,还有相当数量的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服务。据统计,全国80%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在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二是科技中介服务组织自助创新链完备。科技创新孵化机构数量增加,截至目前孵化器超过百家,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科技融资机构增加,数量较90年代初期相比增长了80%。三是积极加强科技创新中介服务组织,加强科技人才培育,科技经济复合型人才数量急剧增长,有力促进了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

(三)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1.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随着广州科技发展前沿地位越来越凸显,广州市政府开始重视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2015年12月,广州市政府发布了最新的《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规定:将科技成果转化初值、收益等权力下放给科技创新单位或者个体,鼓励高校科研院校科技成果在广州就地转化,增大科技创新企业补助金额,最高可补助500万,科技转化成果首先采购使用单位可获得最高200万元的补助。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不断完善,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促进了科技成果应用到民生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2.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广州科技转化服务平台源于2002年,与科技部通过“共建共享”形式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2004年广州市贯彻落实《国家科学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2005-2010)》和国家“十一五”规划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加强自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2006年广州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会议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作为广州“十一五”要建设的“三大平台”之一,广州市在“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了广州科技网,而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01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要求进一步利用现有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平台、高校科研院所平台,构建广州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体系。

3.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依托于科技转化制度和科技转化平台,还需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第一,重大专项拉动成果转化。2009年印发《广州市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办法》(穗科函字〔2009〕256号),在2012年又通过《广州市科技促进条例》,2014年又印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2015年进行了系统修改。第二,加强国外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技创新领域,我国是后来者,科技创新发展很多属于“舶来品”,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政策下,我国必须在引进来的同时,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先后引进了韩国LG、美国思科等先进科技项目。第三,加强金融财税支撑成果转化。2014年广州市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品牌,组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2015年印发《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意见》,2017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广州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逐步形成科技创新金融财税支撑平台。

(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1.打造区域创新文化系统。区域创新文化体系是指一个地域内支撑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态系统。一是按照科技部《关于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调动和组织广州地区全社会的科技力量,投入区域创新的文化支撑体系建设。二是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构建企业创新文化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截止2017年,广州中小企业突破700多万家,企业增加值接近4万亿,占GDP的比重超过50%。目前,广州企业文化发展呈现欣欣向荣发展态势。四是构建多元文化“大熔炉”的市民文化体系。广州市积极推进文化融合建设,构建开放、共建、共赢文化体系,让各种文化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形成新的文化格局。

2.完善科技基础设施系统。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是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强科技园区建设。园区建设是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初期,园区建设是广州的空白,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农业、企业、工业、科技、软件产业园。广州科学城的奠基、广州软件园(包括天河软件园、广东软件园和南沙资讯园)的成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企业孵化器及其网络的建设,国际生物岛的启动,广州数码港建设规划的实施,广州市科技信息网市、区两级子系统及科技资源库的建立等等,这些都是广州市对科技基础建设长期投入的结果。支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60余项,支持广东省和广州市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对支撑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显。

3.疏通整体创新全产业链。广州市为科技创新发展注入动力,不断疏通创新全产业链,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形成全产业链科技研发子系统、科技衔接子系统和科技应用子系统,实现上游、中游、下游全产业链发展。一是实现多元主体大联合。制定《广州市政府职能改革方案》和《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相关制度。二是建立科技推广队伍。广州市建立了形成了层次分明、责任明确、自成系统的政府科技队伍;在广州市科技协会的领导下,形成了非政府组织的科技队伍推广体系;建立了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核心,乡镇企业、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推广体系。三是完善科技转化对接系统。政府、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难以通过自身直接投入生产并加以推广应用,需要发挥企业作用,实现“研发—应用—推广”的有效对接。四是加强科技产业转移。

四、广州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展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在总结广州科技创新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21世纪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明确广州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积极探索广州加快科技创新的基本路径特别是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具体路径,对广州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大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州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和挑战

1.广州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从全球层面来看,广州作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功能定位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成为世界创新产品的生产源地。集聚大量世界级的科技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公司,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产生大量新技术、新产品,并通过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带动世界产业变革。掌握一批前沿科学研究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众多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成为新兴产业的世界战略高地。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培育形成并集聚一批行业创新“引擎”企业和跨国公司,科技创业活跃,新的企业、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科技成果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研发服务、科技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充分发展。三是成为世界创新文化的传播中心。全社会创新创业意识强烈、文化氛围浓郁,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制度健全;跨国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活动频繁,经常举办全球性科技创新论坛;拥有国际一流的科技期刊;具有引领全球的科学理念、产业文化和商业氛围,成为全球新的生产理念、商业文化和消费观念的发源地。四是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的配置中枢。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和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集聚,拥有国际一流的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全球创新资本汇聚、科技金融有机融合。国际技术交易发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格局,具有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综合能力和多元渠道载体。

2.广州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经过40年的发展广州科技创新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仍然是广州的“阿喀琉斯之踵”。

(1)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研发投入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根本保障。多年来,广州R&D经费投入强度一直徘徊在2%左右。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为2.1%和2.3%,远低于2016年北京的5.94%、上海的3.80%、深圳的4.10%、天津的3%。 广州“十三五”时期拟定到2020年R&D经费投入强度目标仅为3%,远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2015年的水平。

(2)主体作用不够突出。深圳企业是真正的创新主体,出现“六个90%”:90%以上创新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自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自龙头企业。广州大部分企业并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根据2014年科技部国家级高新区评价结果,广州高新区综合排名仅为第11位,比2007年排名下降了3位。对比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2020年的目标要求,广州高新区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占企业总数比例、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国家级研发机构数和从业人员中硕博占比这4个指标均尚未达到目标值的一半。

(3)高层人才资源缺乏。广州的国际开放程度和对外科技合作水平仍然需要提高。从国际人才集聚看,外籍人口占广州常住人口比重约为2.5%,与世界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外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5%以上的标准有较大差距。广州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领军人才和复合型高端人才明显不足。2017年上半年,中国各大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吸引人才。人才净流入率方面,杭州、深圳、成都三个城市位列全国三甲,恰好分别位于中国的东部、南部和西部。杭州以11.21%的人才净流入率位居榜首。深圳、成都人才净流入率依次为5.65%、5.53%。北京人才净流入率为4.38%,排名第五;广州人才净流入率为1.42%,排名倒数第二。

(4)创新产出质量不高。发明专利最能够代表创新的质量和水平。但根据2011年到2016年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位排名,深圳有多家企业位列其中并且名列前茅,而广州没有一家企业能晋级2011年-2016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前十位。广州授权专利结构不合理,呈现应该多的发明专利实际授权量不多、应该少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实际授权量不少的状况。连续九年,广州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量的比例没有超过20%。从专利类型来看,深圳主导产业专利申请的量和质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绝大部分是发明专利,较多涉及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广州汽车企业的申请专利以外观设计、实用新型为主。

(5)体制机制尚需完善。资源配置制度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系列体制机制被严重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新资源配置的环境和效率。核算制度需要完善,长期以来形成的以“GDP”论英雄的制度安排尚未得到彻底改观。知识产权制度需要完善,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水平有限。对企业经营者和研发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充分调动研发创新的积极性,需要不断完善。面对创新人才的全球流动成为常态、人才流动将更加频繁的趋势,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影响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辐射能力。

(二)广州加快科技创新的基本路径

1.规划广州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十三五”时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面临突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势在重塑,一批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将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国际科技创新呈现的新特征、新趋势和新方向,与我国确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形成历史性交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核心战略。在新的历史时代,国家赋予广州新的发展定位和历史使命。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必须着力增强创新实力和竞争力,着力提升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和国际创新新格局中的影响力。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城市发展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发挥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龙头作用,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顺应科技创新区域集聚规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把广州建设成为珠三角地区创新发展主引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排头兵、国际创新人才基地、国际创新创业新高地。要坚持战略导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提升的科技需求为导向,强化规划统筹,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要坚持重点突破。聚焦科技创新重大目标,在若干原始创新、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有所作为,瞄准科技创新关键共性难题和重大短板,整合和统筹各方创新资源,在创新驱动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2.认清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主要功能。其一是科学研究功能:科学研究是科研主体(主要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利用特定科研手段和装备,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的过程。其二是技术创新功能: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主要是企业)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产生大量新技术,并通过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带动产业变革的过程。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是全球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创新增长极。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能够催生新的产业部门。其三是产业驱动功能:新技术、新工艺能够改造传统产业,驱动产业组织模式的升级转型。其四是文化引领功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对世界文化的形成产生引领和塑造作用。科学技术不断塑造人类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践的变革必然重构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引导人类价值观的嬗变和思想体系的演进。其五是辐射引领功能:辐射引领功能是对全球创新网络产生和发挥的辐射引领作用。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城市的大小和能级取决于地域化和国际流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两种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创新要素的积聚和扩散。五大功能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升华的内在逻辑关系。科学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辐射引领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驱动是三大基本功能,文化引领和辐射引领是两大派生功能。产业驱动是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发展的目的,文化引领和辐射引领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也是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发展的最高境界。

3.明确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组织结构。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本质上是多要素组成的区域创新系统,它是多个因子共同作用、多层面相互叠置形成的结果,具体可归纳为三个要素层次八种要素。核心要素是人才。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形成的核心与关键。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人才呈现人才类型的科技化、人才发展的国际化和人才队伍的年轻化等三大特征。科技化即科技创新人才在人才类型中占主体地位,是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人才的最基本特征。国际化包括人口构成的国际化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国际化。年轻化包括总人口结构的年轻化和创业人才的年轻化。主体要素是企业、大学与政府。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导者,其中的“引擎”企业对整个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动发挥带动和组织作用。一流大学具有知识输出、人才培养和创新实践等三大功能。如果说企业是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成长的发动机,大学就是发动机燃料的供应者和城市创新氛围的塑造者。政府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创新环境的维护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环境要素是文化、资本、设施及服务。创新环境涉及保证创新顺利运行的创新文化、创新资本市场、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专业服务等各个方面。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与科技创新是“鱼水关系”。健全的风险资本市场是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创新基础设施包含一切服务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设施。环境要素还包括规范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怡人的生活环境等。

4.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路径。

(1)实施国际人才战略。一是更新人才新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必须树立以用为本、用好用活人才的理念。树立人才配置的全球理念。树立人才发现的潜在理念。树立人才评价的类别理念。树立用当其时的用才理念。树立不拘一格的选才理念。二是全球人才配置战略。必须从全球人才网络的视角来谋划发展,从“集聚全球人才”向“配置全球人才”的战略转变,实现从建设国际人才高地向建设全球人才枢纽的战略跃迁。着眼于全球城市建设,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惟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建立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制度和建构符合全球城市特点的现代人才治理体系。要围绕人才关心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强化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考评机制。以广州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载体,突出重点培育人才竞争优势。三是率先建立适应国际化的人才管理制度。在人才管理上,应建立适应国际化的人才管理制度。重点要建立两大“机制”:建立人才开发的“宏观调控”机制,重点在党管人才的总格局下,建立现代化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设“对接国际、衔接区域、贯通全国”的广州人才市场体系,在广州率先形成“市场化”的人才服务新机制。四是大力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结合广州教育改革试点,率先推进教育培训的国际化。加大教育向全球开放的力度。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拿出重点学科、专业与国外高校同类强项学科、专业进行国际化合作办学;引进国际知名学校到上海来办学;师资队伍向国际化靠拢;学校管理向国际化接轨。加大人才国际培训活动的参与度。继续选送优秀干部、人才出国进行中长期培训,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

(2)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从20世纪50年代到目前为止,硅谷地区经历了数次大的技术变革,而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导致该地区新的创新集群的形成,在一次的变革过程中,都会孕育新的“引擎”企业,成为新的产业和创新集群发展的引领者。广州的主要对策包括:一是培育企业家精神。现代企业家精神,首先表现为创新常态,不做别人已经在做的事,一定要找到新的市场机会;其次表现为对潜在的市场机会敏感,敏锐把握移动互联网时代和新一代工业革命的趋势走向;其三表现为企业家对市场不确定性的驾驭,具有引领创造市场需求的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家作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的驱动力的主要形式是对科技创新价值链微笑曲线优态的贡献,从技术研发端到市场品牌端,构成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驱动力的可能要件,能直接影响科技创新的价值链曲线的现实形态,摆脱向下(过分依赖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的形态,避免平坡形态(研发、制造、品牌没能突出的附加值),促使科技创新价值链曲线的微笑向上形态(品牌端向上或研发端向上,或研发与品牌同时向上。企业家的本质是以市场的成功与否作为其事业成功评判依据,决不能是以行政级别的提升作为其追求的目标。要构建衡量企业家对技术创新贡献、企业发展、企业品牌资产价值增值的人力资本贡献的科学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的创新积极性。二是完善企业创新动力机制。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演化一般经历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创新等三个过程以及变异、复制、选择等三个阶段。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外部创新动力驱动企业家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外部创新动力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运行的“启动电源”,保证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启动并运转。企业的技术创新倒逼企业在内部进行制度变革,企业技术创新行为作为一种动力潜能激发了企业内部创新动力,企业内部创新动力通过驱动企业完成制度创新行为。企业内部创新动力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运行的“马达”,为其提供稳定的推动力,保证机制持续运转。企业制度创新行为作为一种动力潜能激发了企业协同创新动力,驱动产学研合作共同体进行协同创新。企业协同创新动力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运行的“变速箱”,控制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运行节奏,保证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稳定、高效运行。在三个阶段的层级递进过程中,伴随着企业外部创新动力要素、企业内部创新动力要素、企业协同创新动力要素与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之间关系的转换。三是实施国有企业创新工程。要完善国有企业创新导向的经营者选拔任用与激励考核机制。建议有关部门要把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绩效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经营者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把经营管理者和研发人员对企业、行业、国家的自主创新贡献与其长远利益和荣誉相挂钩,建立奖优罚劣的长效机制。要营造国有企业优胜劣汰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打破国有企业不合理、不必要的垄断地位,引入竞争机制,让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有机会展开充分的竞争,使自主创新成为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四是实施民营企业创新工程,着力培育本土创新“引擎”企业。要完善科技中小企业创新扶持政策。良好并能真正落到实处的扶持政策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催化剂。要加快制定相关的配套实施政策,明确落实责任主体,建立部门协同机制,促进配套政策落到实处。

(3)完善优势转化机制。拥有较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广州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势。通过一流大学的知识辐射带动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是国际创新中心的成功经验。一是集聚全球顶尖科学家,产生引领科技发展方向的原创性成果。研究型大学是全球顶尖人才集聚的场所。广州要吸引海内外高端科技人才广泛开展科技与学术交流,协作开展科研攻关,共享重大研究成果,引领科技创新思潮,不断提高面向世界的科技影响力。二是发挥大学优势,对接新兴产业。《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精准医疗、高端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前沿产业。建议建立广州与广州地区的研究型大学的对接机制,促进广州地区的研究型大学围绕广州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面向科技前沿和关键性技术问题,建立世界级的研究中心。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催生大批新兴高科技企业。建议广州地区研究型大学应设置独立的、商业化运作的技术转移办公室,连接企业需求和大学科研产出,设计科研成果市场化路径,保障科研成果转化的信息畅通。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输送高质量毕业生。世界一流大学为硅谷创新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要增强广州吸引本地大学生毕业后的留在广州的能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不仅有助于提高经济系统的产出,而且有助于催生高技术产业,引导一般性资源流向高技术产业。同时要提高广州知识产权的运营水平。强化知识产权运营意识,科学掌握知识产权的传统运营模式,灵活应用新兴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推动知识产权运营的科学化、制度化发展。

(4)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一是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知识产权制度决定了知识产权战略的实质内容和性质,是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要制定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建议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在市委市政府层面出台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将知识产权强市战略作为广州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重要制度保障。要完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广州知识产权战略体系的基础和重点,主要包括商标战略、专利战略和商业秘密战略等。二是建立知识产权评议制度。建议广州梳理不同类型活动的知识产权评议需求、内容和方法,形成具有操作性的指引。围绕“十三五”时期广州重大产业规划、高技术领域重大投资项目等开展知识产权评议,防控重大知识产权风险。建议建立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目标评估制度。开展重大科技活动评议试点,围绕创新成果优化知识产权布局。建立重点领域知识产权评议报告发布制度,推动知识产权评议成果运用,扩大评议的社会影响力。建议广州尽快制定相关文件,对评议主体、评议对象、评议内容和评议程序等给予规范。三是建立服务于创新驱动的知识产权评价制度。建立以知识产权为重要内容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制度是大势所趋。要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评价制度对接,完善发展评价体系,将知识产权产品逐步纳入经济核算,将知识产权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时,要注重鼓励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加强转化运用、营造良好环境等情况和成效。要积极探索应用知识产权驱动广州产业发展的路径。四是探索建立自贸区南沙片区知识产权制度。完善自贸区知识产权政策。抓紧研究相关知识产权政策,尽快制定南沙片区知识产权体制建设和工作计划方案,发布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权责清单。完善综合行政管理协调机制。借鉴上海经验,成立集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自贸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部门,履行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保护、进口产品知识产权纠纷和滥用行为的调查处理等职责。

(5)完善创新驱动制度。一是完善科学的核算制度。2009年,联合国等机构联合发布了新的国民经济统计国际标准。广州应当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新的GDP指标体系,将知识产权、研发支出等纳入考核内容,并进一步引入能反映生产与能源消耗、技术创新相联系的更具科学性的评价指标,引领科技创新。二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制度。推进政府职能改革,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为市场竞争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机制条件和法治环境上来。三是完善协同创新制度。广州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互动。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任何一项科研成果只要通过企业的运作,才能最终实现产业化,成为有竞争力的产品。建议完善广州科技创新决策机制,增加企业家在科技创新决策中和话语权;建议改革科技项目的生成机制和决策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主要由企业提出并牵头;促进企业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进行原始创新和技术创新。必须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议依托企业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配置联盟内各成员单位的优势资源,克服过去产学研合作存在的合作短期化、任务单一化等问题,因此更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新型研发机构是一种与传统的体制内科研院所不同的研发组织。四是积极探索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形成机制。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形成分为自发演进模式、政府规划模式、市场和政府相结合三种模式。要坚持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完善体现地方特点与地方政策框架相糅合的机制。

(三)广州科技创新的发展展望

1.科技创新是城市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和城市发展存在密切关系。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的功能不同,科技进步推动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全球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以科技创新推动全球城市发展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尽管,不同的权威机构认定的全球城市排名有所不同,但是,在GaWC(全称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美国杂志Foreign Policy以及日本森纪念财团等机构发布的全球城市排名中,伦敦和纽约都位于前两位。将GaWC全球城市排名和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排名对比发现,综合实力靠前的城市一般都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科技创新引领全球城市发展,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全球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功能。2018年1月,广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因此,枢纽型网络城市是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强大支撑,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是广州“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实质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建设引领型全球城市是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

2.人才驱动是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质。人才是全球城市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或共同所有者,知识产权和枢纽城市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传导机制,通过人才掌握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及其应用,推动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形成和发展。要积极顺应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发展趋势。未来30年全球城市人才的流动集聚将呈现四大趋势:一是全球人才一体化趋势增强。全球人才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全球人才流动速度持续提高。全球人才流动范围不断扩大。人才的跨国流动,既有人员流动,又有智力流动。二是全球人才双向化趋势明显。全球人才将持续流向发达国家城市。全球城市人才向发展中国家城市回流的态势将不断增强。人才回流与国家崛起相辅相成。全球城市人才从发达国家城市向发展中国家城市流动的趋势正在显现。全球人才向中国流动以及中国海外人才回流态势将不断增强。三是人才引力多元化趋势演变。经济收入对人才的吸引效应递减,经济收入不再成为人才流动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四是全球人才虚拟化趋势显现。人才的工作地与居住地发生分离,人才虚拟流动将通过信息通讯网络来解决。广州要真正实现人才驱动,必须顺应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既吸引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向广州流动,又促进技术人才从高校、科研院所向企业转移。同时,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完善竞业限制制度。

3.产业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近现代以来,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形成了科技创新中心,究其首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抓住了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及相应的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进而占据了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和科技创新领先地位。广州必须牢牢扭住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这个核心定位不动摇。产业技术创新是广州提升全球城市创新地位的关键。产业技术创新是广州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支撑,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市场导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着力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快构建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化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二是产业技术创新要强化创新资源要素的吸引、集聚和配置。全球城市产业体系的构建必然会带来产业发展所需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全球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必然会带来与之相匹配的产业要素结构的变动。因而,产业技术创新将保持城市产业的持续更新升级,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三是产业创新生态构建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产业创新生态要以产业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推进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创新制度环境建设,破除制约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产业技术创新的平台支撑,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和动力。四是产业创新价值链跨区域布局将增强科创中心的辐射力和服务力。全球城市产业创新价值链布局往往突破全球城市市域,向全球城市区域或全球城市轴线布局。广州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价值链的跨区域布局,将带动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一带一路”区域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广州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力和服务力。

4.无形资产运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是无形资产的重要来源。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一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关系密切。作为反映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诸多因素的综合变量,产业结构优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需求因素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供给因素是产业结构变动的物质基础;体制因素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必要保障;技术因素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核心动力。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反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会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影响上述四大因素,最终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自主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始动力。一个产业能在现有相对稳定的产业结构系统中异军突起并迅速成长,关键在于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从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生产要素和新生产组织等五个方面直接推动和影响产业的升级。无形资产是城市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无形资产是衡量城市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当代,衡量城市的经济实力,既要看其他经济指标,更主要的是考量经济主体拥有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结构。无形资产是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依赖不同的经济资源。不同的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方式不同,依赖不同的经济资源。正如阿尔温·托夫勒在《预测与前提》中预示的那样:农业经济最重要的财产是土地;工业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产是机器;而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产是知识和信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均以开发稀缺资源为主旨,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生产要素是无形资产。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在整个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作用日趋重要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5.知识产权制度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广州引领型全球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源于科技创新。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创新激励功能的发挥,促进城市技术创新活动,提升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制度是创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产权安排驱动资源配置状态改变或影响资源配置的调节,通过定义和保护产权,降低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对资源配置产生根本性影响。知识产权制度中独占使用、授权使用、法定许可、合理使用等制度,协调创造者、传播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并通过权利交易、权利限制等形式,实现创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知识产权制度是科技辐射的重要支撑。全球城市不仅自身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拥有较强的科技要素及产品的对外输出能力。通过辐射、渗透和扩散,全球城市将其自身开发和研制的专利技术等向其他地区推广和扩散,使整个区域在科技协作、生产配套等方面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成果的价值只有通过成果转化,融入市场,才能得到体现和实现增值。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功能就是它同样关注创新技术的应用和传播,鼓励和促进权利人和其他社会公众,在法定范围内使用和传播创新成果,从而实现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如果不对创新技术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将会损害创新主体的经济利益,影响它们继续创新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延缓技术扩散的时间。但是,知识产权法不仅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而且还要兼顾社会公共利益。这就要求实行专利公开并规定合理的使用方式。通过专利公开和合理使用逐步实现技术扩散。知识产权制度是规范秩序的重要支撑。合理的产权制度安排有利于形成公开、公平、规范和透明的市场经济秩序。知识产权市场规范功能是保障知识产权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和滥用行为,发挥市场竞争秩序规制功能,促进全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城市层面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现在:制定实施知识产权发展规划;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运营营造良好的环境;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等。所有这些,都为规范知识产权竞争秩序创造良好条件。

[1]Freeman, Christopher and Luc Soete. Developi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dicators: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 Past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J]. Research Policy,2008, 38(4).

[2]Nat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mmission, KISTEP. Survey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Korea[M]. Seoul: Nation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mmission, 2011.

[3][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4][美]阿伦·拉奥,皮埃罗·斯加鲁菲,闫景立等译.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高维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现状、经验与挑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7]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张耘.北京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与世界城市战略研究[J].开放导报,2011(5).

[9]《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定》(穗字〔2015〕4号).

[10]《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穗府〔2016〕6号).

[11]《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科技创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穗府办〔2017〕11号).

[12]《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穗府〔2017〕4号).

[13]广州市委党校课题组.广州协同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广州蓝皮书·科技和信息化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4]广州行政学院课题组.广州自主创新的模式研究[D].广州蓝皮书·新型城市化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5]马蓉蓉.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挑战与路径[D].广州蓝皮书·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6]王可达.提高广州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D],广州蓝皮书·科技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7]王可达.无形资产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广东社会科学,2008(4).

[18]王可达.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J].西北大学学报,2008(4).

[19]王可达.论产业结构优化与无形资产培育[J].经济体制改革,2010(1).

[20]王可达.低碳技术创新的意义及路径选择[J].探求,2011(2).

[21]王可达.借鉴硅谷科技创新经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J].探求,2017(4).

[22]马蓉蓉.广州建设知识产权枢纽城市的路径研究[J].探求,2017(4).

猜你喜欢

广州知识产权科技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