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技出版社的编辑如何建立自己的作者队伍
2018-03-27张伯熙
张伯熙
科技图书出版是我国图书出版领域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有能力、有实力通过科技出版展现自身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长足进步。同时,广大科技图书的读者也可以更及时地通过科技类图书获取最新的科技知识。
在科技图书出版社的内部,编辑人员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就像一座桥梁,一边连接读者,一边连接作者。读者与市场关联,作者与出版社的产品息息相关。为了保证出版社内每一位编辑人员具有高学术水平的、良好经济收益的、可持续的科技图书出版,势必要求有一支数量足够的、稳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作为科技出版社编辑的强大后盾。如何建立自己的作者队伍,是每位科技出版社的编辑值得思考、值得探究的。
一、建立作者队伍的重要性
首先,从科技出版社角度看,出版社的编辑并不创作图书内容,不编写书稿。这些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工作是由作者完成的。没有作者创作,就没有书稿;没有书稿,科技出版社就没有图书的生产和销售,难以在市场中生存;没有作者,就没有出版社对自身已有品牌图书的继续修订,出版社自身品牌形象的维持就会受到影响。
其次,对于每位编辑而言,作者可以帮助编辑提供选题或者编辑可以为已有的选题落实作者。科技类图书的出版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先有选题,后有相关书稿出版,直至最后的图书上市销售。没有选题就没有图书上市销售,而选题最终要落实在作者身上。编辑在出版社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有足够多的选题储备,这也要求编辑要有相应数量的作者完成这些选题。
最后,作者除了创作书稿之外,有时候也可以帮助编辑解决图书的销售问题。对于科技出版而言,科技类图书的作者有时候也是该书的消费者,作者自身的图书出版后,其本身会购买一定数量的图书,这为减少出版社高库存码洋的压力做出相应的贡献。而有的作者也有自己独特的图书营销方式,如果这种作者与出版社的图书营销中心配合得当,也可以分担图书的市场营销压力。
因此,作者对于出版社、对于编辑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如何建立作者队伍
作者如此之重要,那么,编辑如何才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作者队伍呢?笔者通过自身十几年的编辑工作经验,对此做了总结——建立作者队伍的方法可以分为:寻找和发现作者、选择作者和联系作者、维护作者。下面笔者以科技出版领域的作者为例,尝试对建立作者队伍的方法详细叙述。
(一)寻找和发现作者
在寻找和发现作者之前,编辑要明确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科技类的作者,或者说编辑要圈定科技类作者出现的范围。
在我国,科技出版类的作者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具有生产任务的单位,行业类型的学会、协会等。编辑定期或不定期去科研院所、高校拜访专业老师或者聆听专业讲座,去科研院所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参加相关的行业生产年会、成果鉴定会、技术交流会等,均有可能发现相关的作者。
同时,编辑经常阅读浏览相关专业、行业的网站信息、网上论坛、期刊、报刊、科技文献等,可以发现相关作者。由相关专业的老作者推荐、介绍,也可以发现作者。
编辑定期到相关的专业书店阅读专业图书,了解专业新书的出版情况,与专业读者进行交流,参加专业的图书发布会等,也可以获得、发现作者。
(二)选择和联系作者
1.选择作者。选择什么样的作者创作与之相匹配的图书,这是编辑要重视的问题。每一位作者所受教育经历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工作时间不同,其创作书稿的思路、结构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个选题,由同专业背景的作者创作成书,其在读者领域中的反响也会不同。笔者认为,科研型的作者,擅长创作学术专著;具有生产任务单位的作者,擅长创作实际应用类型的书稿;普通高校的教师,擅长编写教材;行业学会、协会的作者擅长组织大家编写行业培训用书。不同背景的作者一定要创作与其专业相符合的科技图书,这样,当图书出版后才能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读者中产生正面的影响,才能给编辑自身,给编辑所在的出版社带来良好的声誉和口碑。
2.联系作者。在选定了作者后,编辑人员就可以与之建立联系,为了今后的约书稿和组稿打下基础。以前在通信方式单一的情况下,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多会写信或者写约稿函等直接邮寄给作者与之建立联系。这种方式的弊端是,约稿信件或者函件要经过长时间才能达到作者手中,同时,它们也存在丢失的风险。在当今科技手段十分发达的情况下,编辑人员与某位素未谋面的作者建立联系的方法有很多。编辑人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通过即时通信软件或者直接给作者打电话等方式,与作者建立联系。这种方式便捷、高效,目前笔者与作者建立联系多用此种方式。编辑人员要习惯运用便捷、高效的现代通信手段与作者建立联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诚然,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已经深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QQ、微信等联系方式已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编辑也好、作者也罢,在互相交流的时候面对的是光亮的电脑或者手机屏幕,这种交流比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还是冰冷。因为,作者、编辑是有血有肉的人,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时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话语的速度声调等特征,更加鲜活、生动、真实。其实,对于编辑而言,可以直接登门拜访创造与科研型作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在会议期间与学术型作者建立联系。运用传统方式面对面与作者交流而建立联系有其自身的优势。
(三)维护作者
编辑与作者建立联系后,如何使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保持下去,是编辑要加以关注的。编辑与作者的关系究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信任编辑,也信任编辑背后的出版社。作者将自己创作的稿件交给编辑,实则将自己对编辑、对出版社的一份信任也交给了编辑。那么,编辑本人要对得起作者的这份信任。
当作者有创作想法时,编辑应热情地与作者就创作想法进行沟通。编辑要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与作者共同明确其设想的写作题目、读者对象、著作的性质等内容。
与作者签订出版物出版合同时,编辑人员应耐心、细致、尽可能专业地帮助作者解答合同中各条款的内容,特别是有关著作权条款的内容。与作者约定好的特别条款要落实到出版物出版合同中,这样才能切实地维护作者和出版社的相关利益。
对待作者的书稿,编辑要用心审阅,从学科的专业角度或者从出版的专业角度给作者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对待作者图书的版式设计、图书封面方案的选择,甚至图书内文印刷用纸的选择,编辑人员要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为作者提供不同方案,并将每种方案的优点、缺点告之作者,以供作者比选;当作者的书稿发稿之后,编辑要主动对作者书稿的出版进度进行跟踪,协调出版社内部的出版流程,及早使得作者的书稿正式出版。对待作者的书稿,编辑一定要上心、关心、费心,让作者充分感觉到编辑与作者同志式的互助合作。
当作者的书稿出版后,编辑要及时给作者送去作者样书,更要及时为作者支付合理的书稿稿酬。书稿稿酬是对作者创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作者创作稿件热情的一种激励。当作者的图书重印时,编辑要主动联系作者告之作者该书的重印数量与稿酬支付标准、稿酬支付时间。
总之,编辑人员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得作者明白,在艰苦的创作、出版的道路上,作者本身并不孤独,他不是一个人,他有编辑做伴,并且能感受和体会到编辑、出版社带给作者的温暖。
三、结语
作者队伍的搭建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它是编辑、出版社发展之根本。毕竟在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中,都能找到作者的身影,所以它十分重要。同时,作者队伍的搭建又不是朝夕即可完成的,作者队伍搭建之后的成果也未必立竿见影,即刻见到。在作者队伍搭建的道路上,编辑要下功夫、不怕吃苦,耐心等待,也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同时,编辑也要明白,世间万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作者队伍也是如此。老作者淡出创作舞台,新作者步入创作舞台或者由于作者工作、职位、专业研究方向的改变,而影响作者队伍的结构,这些新旧交替和改变,编辑们更应时时注意,及时为自己的作者队伍补充新作者,注入新活力,这样才能保证作者队伍的旺盛生命力,使得出版社可以稳步发展,也使得编辑自身工作业绩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