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分析与防护管理
2018-03-27王海旭万书张秀月张成普
王海旭,万书,张秀月,张成普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市 110004)
血源性病原体是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2]。医务人员常身处于高强度、高风险、高应激的工作状态,并暴露于各种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中,身心健康遭受严重损害[3],发生针刺或锐器损伤、皮肤或黏膜接触,大多数医护人员在职业暴露后曾经发生不良心理感受[4]。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风险日益突出,已成为临床医务人员常见的意外事件和职业损伤[5]。为有效避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我院对2013—2016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根据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特点,制定更加适合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对策,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人员职业防护水平,血源性暴露职业发生率逐年降低。
1 对象和方法
1.1 监测对象
2013—2016年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58名医务人员,其中护理人员36人,医疗人员20人,物业人员2人。
1.2 监测方法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并正确处理后,通过院内信息化平台如实填写血源性职业暴露表,经科室负责人审核后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专职人员对报表内暴露人员职别、职称、所在科室、发生地点、暴露部位、暴露类型、暴露环节、暴露源病原体及暴露部位等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职别、职称分布
暴露人群以护理人员为主,年资较低的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是高发群体,见表1。
表1 血源性职业暴露职别、职称分布情况
2.2 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所在科室、发生地点分布
不同科室由于诊疗操作特点不同,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几率存在差异,以内科之首,其次为外科,见表2。
表2 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所在科室、发生地点分布情况
2.3 血源性职业暴露类型及暴露环节分布
针刺伤是血源性职业暴露最主要的类型,拔针造成针刺伤的几率最大,见表3。
2.4 血源性职业暴露病原体及暴露部位分布
血源性职业暴露最主要的病原体为乙型肝炎病毒,暴露部位以手部为主,见表4。
2.5 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处理
2.5.1 自行处理方法: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能及时、正确处理,最大化避免感染发生几率,见表5。
表3 血源性职业暴露类型及暴露环节分布情况
表4 血源性职业暴露病原体及暴露部位分布情况
2.5.2 就诊:发生职业暴露并自行正确处理后,根据暴露源病原体种类及自身损伤程度到相应科室就诊,HBV、HCV到感染(肝病)门诊,梅毒螺旋体到皮肤性病门诊,接诊医生对发生暴露人员暴露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血液检查抗体实际情况,指导预防接种及合理预防性用药。发生HIV职业暴露后,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联系疾控中心,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落实预防措施。
2.5.3 追踪结果: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专职人员根据病原体实际情况,全程跟踪职业暴露人员诊疗及复查情况,产生的费用给予报销。本组监测对象58例血源性职业暴露人员均未发生感染。
表5 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紧急处理
注:冲洗方法,皮肤使用肥皂液和流动水;黏膜使用生理盐水;挤压方法,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力度适当,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3 分析职业暴露原因,不断完善管理
3.1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通过连续4年对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监测,发现工作年限少的医务人员存在问题比较突出,表现为:不能正确预知危害和判断可能的风险,对标准预防知识掌握不好,理解不到位,防护意识差,不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操作不熟练、不规范,甚至违规操作,处置后不能及时正确分类处理医疗废物等,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
3.2 持续改进职业防护管理工作
3.2.1 构建职业防护体系,制定职业防护制度。医院组建院、科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职业防护工作,职责明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等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职业防护相关制度,依法、合理、正确指导医务人员开展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工作。
3.2.2 配置职业防护设施,提供个人防护物品。医院应重视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工作,舍得投入,根据职业暴露防护工作需要,在医务人员工作地点配置洗手设施,在检验科、病理科、输血科、手术室等高危科室配置洗眼设施;为医务人员提供合格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隔离衣、护目镜、防护面屏等,便于医务人员正确取用;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配备防护型针(器)具。
3.2.3 开展职业防护培训,提高标准预防意识。标准预防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我院由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专职人员对新上岗医护人员、总住院、感控护士、物业人员及医疗废物处理人员,开展职业防护及医疗废物处理相关知识培训。临床科室感控护士对新入科人员、针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职业暴露危险环节、违规操作随时进行针对性培训,不定期进行考核,医务人员标准预防意识逐渐增强,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正确选用个人防护用品,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风险。
3.2.4 规范诊疗操作,杜绝违规行为。医院医疗、护理相关管理科室,对不同岗位的有创操作工作,制定合理的操作流程,指导各级人员规范开展诊疗工作。医务人员工作态度要认真,不断学习,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在进行有创操作时,杜绝紧张情绪,和患者及家属多做沟通交流,说明处置的目的、可能的痛苦,取得患者方面的配合,避免不必要的职业暴露发生。
3.2.5 处置时使用处置车,正确分类处理医疗垃圾。医务人员要掌握医院垃圾分类及正确处理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处置时使用备有垃圾分类桶和锐器盒的处置车,工作中产生的垃圾随时分类处理,避免其他人员清理垃圾过程造成的职业暴露。
3.2.6 开展应急演练,增强职业暴露后处理效果。科室由护士长、感控护士负责组织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根据可能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不定期开展职业暴露后处理应急演练,让所有工作人员掌握职业暴露发生后正确处理方法、就诊科室及上报流程,有条不紊的正确处理,把可能的伤害降到最低。
3.2.7 加强管理,不断完善上报流程。院、科两级管理人员,知晓职业防护工作中的职责,了解区域内职业暴露情况,经常提示医务人员做好职业防护工作,每天工作中加强监督管理,能够发现不规范诊疗行为及违规操作,并给予批评和指正。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专职人员为临床科室员工提供耐心、正确、有效的咨询指导,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模块,收集完整信息,对需要跟踪的职业暴露人员,提前电话提醒,完成跟踪随访程序。
4 总结
医务人员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会经常用到针具、刀具等锐利器械,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上岗前接受标准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有创操作前做好自身准备并取得患者方面的配合,重点科室、重点人群使用带防护针具,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规范各项诊疗工作,及时、正确、分类处理医疗垃圾,杜绝违规操作,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由1.2%逐年降低至0.6%。科室医务人员在感控护士的指导下,有效开展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演练,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能自行正确处理,及时就诊,合理预防用药,职业暴露后感染发生率为零。职业暴露不能完全杜绝,但绝大多数可以通过努力避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Z/T 213—2008[S/OL].(2009-09-23)[2017-08-15].http://www.nhfpc.gov.cn/zwgkzt/pyl/200909/42930.shtml.
[2] 胡必杰,高晓东,索瑶,等.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 花静,李家斌,王进,等.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分析及干预措施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8):4286-4289.
[4] 黄丽丽,毛慧萍,金丽君,等.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后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7):563-565.
[5] 荣丽娟,钟振锋,萧帼穗,等.2008-2012年某医院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监控与防护对策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4):37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