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018-03-27刘明阳潘婧妍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硕士汉语设置

刘明阳 潘婧妍

(1.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2.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100081)

引言

为适应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2007年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4所部属高校成为首批非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培养单位。几年来,培养单位已由最初24所高校发展至近百所,培养规模逐渐扩大。然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作为一门新开设的专业,目前缺少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面临着不少困难与挑战。各高校普遍依照2009年国务院学位办出台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进行专业培养与课程设置的探索,课程设置各具特色。

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决定了培养的学生能否符合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因此,其课程内容是否满足汉语国际教育的培养目标,课时安排是否合理,又是否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趋势,都值得探讨。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①正像方案中指出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在于培养与汉语国际推广需求密切相关的应用能力、与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技术,其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在扎实的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培养在海外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综合能力。

鉴于上述培养目标,结合《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所提及的课程设置,整合海外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中应具备的从教能力,我们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大致划分为以下六类:汉语言基础课程、汉语教学类课程、教育理论类课程、文化传播类课程、调研方法类课程、外语类课程。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现状

我们从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全国重点高校、地方重点高校、地方普通高校中各选取一所作为研究对象(以下简称“院校 1”、“院校 2”、“院校 3”),分析该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1、汉语言基础课程(表1附后)

三所院校的汉语言基础课程设置各具特色:院校1、院校3在汉语言基础知识的课程设置中结合了语言要素教学,可满足本科阶段来自不同教育背景学生的知识需求。院校2将汉语言基础知识列入选修课中,供留学生或非中文专业背景的中国学生选修,在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保证学生具有扎实的汉语言基础知识。

2、汉语教学类课程

表1:三所高校汉语言基础类课程设置情况

根据培养方案,院校1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概论、汉语课堂教学法两门必修课、语言要素与教学(交叉课程)、汉语课程与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汉语教材分析、编写与使用四门选修课,院校2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导论、课堂教学研究三门必修课、汉语测试与教学评估、汉语教材分析与编写、汉语教学案例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应用四门选修课,院校3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汉语课堂教学分析与实践三门必修课、汉语词汇语法教学(交叉课程)、汉语语音汉字教学(交叉课程)、汉语技能教学、教案设计与编写、教学测试与评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六门选修课。

在三所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中,汉语教学类课程均在必修课中所占比重最大,辅以多种选修课。其课程内容全面,教学体系完整,包括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要素教学、语言技能教学、教学设计、教材编写、教学测试等内容,符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从教能力的培养需求。

3、教育理论类课程

根据培养方案,院校1开设教育心理学(公共课)一门必修课、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与中小学教育一门选修课,院校2开设教育心理学、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儿童心理发展与成长、教师发展概论、教学设计组织与管理五门选修课,院校3仅开设教学设计与管理一门选修课。

从所开设的课程来看,院校1、院校2在介绍对象国教育特点的同时,均开设教育心理学,尤其在院校2在选修课中开设了与海外执教密切相关的教育学相关课程,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海外汉语学习者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保持汉语课堂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效果。而院校3仅开设一门教学设计与管理,且与汉语教学类课程在内容上有一定重复,课时偏少,有待改进。

4、文化传播类课程

根据培养方案,院校1开设中华文化史、国际汉语教师礼仪、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三门必修课、中华传统才艺、中外文化比较、当代中国国情、中华文化资源建设(交叉课程)、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策略(交叉课程)五门选修课,院校2开设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一门必修课、中国思想史、当代中国概况、国际政治与经济专题、国别与地域文化、礼仪与公共关系、中华文化技能六门选修课,院校3开设中华文化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两门必修课、中华文化经典、中外文化比较、中华文化技能三门选修课。

在介绍中华文化的文化类课程中,各所院校开设的中华文化史、中华文化经典等文化传播类课程,课时较少,内容过于空泛。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过程中,除了介绍本国文化外,中外文化差异往往是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然而这类中外文化比较类课程的内容同样缺少实质内容,分国别文化比较及案例分析类的课程偏少。

5、调研方法类课程

根据培养方案,院校1开设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研究方法、中华文化资源建设(交叉课程)、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策略(交叉课程)三门选修课,院校2开设教学调查与分析、课堂观察研究、案例分析研究三门选修课,院校3仅开设教学调查与分析一门选修课。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偏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却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其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院校1、院校2的调研方法类课程环节较为完整,院校3调研方法类课程所占比重低,系统性不强,缺乏连贯性。

6、外语类课程

表2:三所高校外语类课程设置情况

对于在海外从教的工作者来说,外语不仅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海外生活所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院校1、院校2在保证公共必修外语课基础上加入其他语种的选修课,或增加外语类课程课时量,确保将来的海外教学顺利进行。院校3的外语课程设置则与该校其他研究生专业的外语课程完全一致,没有体现出外语课程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7、专业选修课可选比例

表3:三所高校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情况

选修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应当满足教学需求、学生需求,更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服务社会需求。院校1、院校2选修课可选比例较高,能基本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研究需求,而院校3选修课门数过少,学生可以选择的空间非常有限,学生自主性受到了局限。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改革方案

依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的要求,我们结合上述三所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课程设置的改进方案:

1、增加文化传播案例教学,积累替代性经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的过程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当代国情、热点新闻事件等,且熟悉对象国文化,在不同文化圈能妥善处理文化冲突,将带有地域文化色彩和文化特色的知识、礼仪等内容恰当的介绍给海外汉语学习者。为满足上述培养目标,建议在文化传播类课程中,避免空泛的中国哲学史、中华文化经典类课程,增加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中外文化对比案例等课程,利用书籍、笔记、听课实录、教学日记等材料作为授课的案例题材,引导学习者去探讨案例中复杂深层的意义及争议性问题,使学生获得替代性可复制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解决文化冲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重视教育心理学课程,实现教学效果

心理学是间接研究师生双方语言教学过程的科学,无论是语言习得理论、语言教学理论,或是教学管理方法、课堂组织方法,都离不开心理学理论。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应在培养方案中适当加入与海外汉语教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语言教育心理学等,保证教学内容实时更新,渗透科研意识与方法,运用讲授式、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以及现场观摩等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日后的海外教学工作中,能从认知、心理因素等方面分析汉语学习者的心理,掌握汉语学习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汉语学习方法,减轻学习压力,突破心理障碍,从而保证学习效果。

3、加入系统的调研方法类课程,提高科研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一个硕士专业,与本科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专业不同,强调高层次,要求学生在掌握汉语本体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如:通过观察复杂和不确定的教学活动,总结经验性规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或在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同时能够分析所在地区的教育政策、教学现象、教学成果,进行国别化案例整理。这些研究将为汉语教学工作提供科学而系统的理论支撑。因此,建议开设全面系统的调研方法类课程,其内容应涉及对语言和教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评估,具体包括定性、定量研究,课堂观摩分析,数据统计分析等。从观察、研究、分析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完善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及时解决教学问题、实现自身职业规划,同时也可为国别化汉语教学积累经验,推动国别化汉语教学的发展。

4、开设实用外语课程,融入自身特色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不同于其他硕士,其主要工作职责是在海外任教,教学对象及工作环境区别于国内的汉语教学工作,因此对外语的实用性要求更高。而在部分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课程设置中,其外语课程属于必修的通识课,与其他硕士专业所学相同,没有自身特色,无法满足海外任教的工作需求。因此,可以在继续保持外语课时比例的前提下,将外语课加入外语教学用语,或尝试用外语讲授跨文化交际案例的选修课程。这样既满足外语实用性的要求,也可将教学与文化相对独立的两个模块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在外语语种的选择上,如无明显的对象国教学培养倾向,应尽可能选择国际通行语言,如英语、西班牙语、法语等。

5、开设多样的选修课程,拓宽学生视野

在新形势下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要求学生们除了胜任教学任务以外,还要成为会管理、会经营、会传播的复合型人才。[5]而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就是个性化教育和差异性教育,较为完善的选修课程设置,一方面学校应提供大量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可选空间,另一方面更应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这就要求培养单位充分调动教育资源,加强师资建设,提供给学生与其专业相关的、足够多的,内容多样的选修课程。若本校师资缺乏,应跨学科、跨院校邀请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等,为学生开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讲座与讨论,拓宽学生视野,以理论为核心,以实践为指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海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汉语国际教育迎来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招生数不断增长,但受到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定位不准、管理体制不稳等方面因素制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与挑战。本文调查的三所高校中,院校1、院校2基本可以依托自身较为雄厚的中文及相关专业教育资源,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一定保障;院校3在很多课程设置上限于高校自身师资力量的不足,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课程设置没有依托院校自身特点去安排而有拼凑的情况,培养方案的制定还存在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在如何培养合格的汉语国际推广人才,如何设置课程更为合理有效,各高校都在摸索和研究。通过分析比较,整合重点高校的培养经验,设计出一套核心课程的标准方案,对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大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陆续走上教学岗位,他们的教学实践经历将为该硕士课程设置提供具有现实价值的反馈作用。我们应在把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科定位基础上,立足实践,不断探索并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汉语国际教育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为我国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注 释:

①国务院学位办.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年。

②交叉课程:指在教学内容中包含两种及以上内容或技能的课程,通过交叉课程的衔接,不仅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而且使学生能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学以致用。在本文量化统计中,交叉课程所占课时比重为总课时按照交叉课程门类均分。

[1]刘颂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04).

[2]蒋小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朱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海外华文教育,2011,(03).

[4]汪国胜.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相关问题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5]张春燕,景高娃.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调研报告[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6,(01).

[6]赵金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与教材研究[J].国际汉语教育,2015,(01).

[7]朱志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能力的培养[J].国际汉语教育,2013,(02).

猜你喜欢

硕士汉语设置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学汉语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