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城市之路》序言
2018-03-27
以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亘古未有的伟大历史转变。这一以“中国现代化”为标志的社会转型的变化速度之快、涉及范围之广、社会变动之巨大,即使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也是罕见的。在这个伟大转变中,在一个人均资源相对有限、城乡差别甚大的国度,数以亿计的、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的农村人口如何相对平稳地进入城市,转变成为新市民,成为一个绕不过的重大问题和巨大挑战。
“城市候鸟”现象,是我国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进城打工者,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由于难以用打工收入维持自己及家人在所打工城市的起居生活,所以只能将缺乏打工能力的家庭成员留在农村,自己则如同候鸟一般,无奈地常年往返于打工城市和农村家乡。显然,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庭在打工城市“住不下来”,这既是阻碍农民工及其家庭转化为新市民的一大障碍,也是分析和破解阻碍农民工及其家庭转化为新市民难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基于以上背景和认识,本书作者熊景维博士对影响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新市民的重要论题——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进行了多视角、全方位的研究。具体而言,本书有如下观点和论述值得关注。
首先,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农村人口城市转移,既是一个庞大产业人口转移的经济过程,又是一场宏大的社会流动过程。因此,发现经济运行规律和社会流动规律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是研究农村人口城市化及其城市住房问题的关键所在;分析市场、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及博弈,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观察点。
其次,研究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农村人口城市转移中的住房问题,同样需要从经济运行和社会流动这两方面来考察。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直接表现为众多打工者难以用打工收入在打工城市购买或租用自己及家人的生活用房,但它折射的是众多深层次问题,包括劳动力市场发育和用工薪酬制度、城市住房制度及政策、户藉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社会流动层面的社会拒斥或社会歧视等,需要全面梳理、综合分析。
再次,对于农民工城市住房和市民化困境突围的宏观策略和路径选择,作者认为,以政府为主导,通过适宜的治理理念和策略,协同关联制度创新形成政策合力,推动农民工有序、稳步转化为城镇户籍人口,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最后,在操作层面上,作者提出了农民工城市住房困境突围的建设性思考:统筹社会最低住房标准,考量临时性住房和永久性住房需求差异,以及不同类型城市农民工的住房支付能力差异。作者进一步提出,农民工经济支付能力的提升和包容性城市公共服务体制的协同发展,是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基本路径。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充实完善而成的。2013年5月,作者以进城农民工住房问题研究为主题的博士论文,在武汉大学以全优的成绩通过答辩。毕业后,作者应聘到华中农业大学,继续从事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作者是个做学问的有心人,三年半来,结合自己在这一研究主题上的新成果、新思考,对博士论文进行了细致的补充、修改和完善。作为熊景维的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从全书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他付出的心力,也看到他学术功力的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