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不能只醉心于“有效教学”

2018-03-26钟启泉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习者协同

钟启泉

面向21世纪的教学,应当是从“教师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的教学。它是超越了传递教科书知识目标的能动教学,旨在发现每一个人学习的兴趣以及掌握学习的方式。那么,这样的教学拥有怎样的目标与方略呢?或者说,学校课堂转型有哪些指标性特征呢?

从被动学习到能动学习

应试教育的课堂一味追求知识传递的所谓“有效”“高效”,其实恰恰是“无效”“低效”的。教学唯有把学习对象同儿童既有的知识关联起来,让他们发现自己理解的不足之处,并且通过否定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停滞的、固化的认知,才能让他们的知识、技能上升到新的高度。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识记的过程,而是借助集体思维,在多样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形成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的过程。教师联系儿童的回答、反复追问使其意识到自身回答的角度、视点和根据,从而让儿童发现新的关系与关联、产生新的课题,才是真正能动的学习。

能动学习可以为“优质知识”提供保障。它重视让学生从事有助于提升知识质量的学习,不是单纯地“了解”,而是意味着“理解”与“运用”知识、能够活学活用的知识。它重视获得“优质知识”的学习方法,不是碎片化地记住教材内容,而是必须关联、归纳、内化为自身的东西。为此,把握教科书的基本内容,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协同学习”中的对话,表达每一个人的思考,彼此听取各自的表述,不断推敲答案——这就是借助对话学习而形成的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同时,它重视基础素养,不是单纯地接收、发出信息而已,而是求得多样的、碎片化信息的有意义整合的能力。

从“个体学习”到“协同学习”

佐藤学说,“学习共同体”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培育每一个儿童成为“学习的主权者”。不过,要实现这个目的的症结在于儿童苦于异化的學习。学校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学术世界与现代社会课题的链接,实现同学习伙伴的链接以及同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自我学习路径的链接。

在课堂教学中,所有儿童(也包括教师在内),从根本上说属于“同他者分享”的存在。重视协同精神、同学习伙伴一道求得深层学习,就必然会提升自身与伙伴的学习过程,从而展开主体性、能动式的学习。充满协同精神的协同学习,其基本要素是:肯定性相互依存、积极性相互交流、个人的双重责任、社会技能的促进及活动的反思。唯有不断满足这些要素的小组活动,才能称得上是协同学习。

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

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重要的是学生自身在学习后要比学习前有所“进步”。可以说,能够反思进步的内容就是深度的内容。在把学生视为进步者、知识建构者这一点上,说明了素养、能力成为必要的理由。

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需要满足如下三个条件:

其一,“问题产生”的教学设计。在传统的知识传递型教学中,是教师提问,不会有来自学习者的疑问。之所以必须有“激疑”的机制、有某种来自学习者疑问的机制,是因为可以使得每一个学习者思考方式的“差异”可视化。

其二,“问题分享”的教学设计。通过问题分享,可以使得每一个学习者的才能形成协同的问题解决,即形成“我的学习”与“我们的学习”。

其三,“问题深化”的教学设计。借此,“我的学习”与“我们的学习”的反思才有可能,才能进一步深化问题、产生新的可能,形成可持续学习的问题。

通过以上“问题产生”“问题分享”“问题深化”展开学习的“开始”“链接”与“持续”的教学设计——这就是课堂改革的方向。

当前,我国众多中小学醉心于“有效教学”的追求。有效学习仅仅是限定于一定的目标做出的评价,而不问这种目标本身的价值是什么。但优质教学不是单纯追求有效,而是以所选择目标本身是否有价值(符合教育目的、教育观、儿童观)作为必要条件的。只要是以人的学习为对象,牵涉培育人的课题,就不可能逃脱应当实现的育人价值的问题。

来源:《中国教育报》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学习者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协同进化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