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统编本”教材自读课文教学浅探
2018-03-26冯志华
冯志华
初中“统编本”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课文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以区分不同课型。在“统编本”教材的使用中,自读课文的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更好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其勾连承转功能,落实“三位一体”的教学要求。
2016年起,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注重“三个意识”“四种策略”,使自读课文真正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连接起来,对教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内化,同时引领学生向课外进行拓展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结构基本实现。
一、三个意识
(一)单元整体意识
“统编本”教材里的课文是按照“人文(内容)主题” “语文素养”两条线来组织单元结构的,每个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在每个单元内部,四篇课文和链接的课外阅读在目标、内容、形式上既密切联系、相互补充,又相对独立,共同达成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
因此,自读课文教学应牢固树立单元意识、整体意识,努力将一个单元的所有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自读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服从单元的整体要求,前勾后连,上承下转,使每个单元的学习形成一个序列,按照单元主题一脉相承,循序渐进。
(二)取舍意识
课时局限和编者意图决定了自读课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求全、求多,要有取舍意识,重在引导学生“用方法”、学精妙,这样才能目标集中、一课一得。
要引导学生按照在“教讀课文”的学习中学到的方法,领会主题立意,揣摩构思布局,鉴赏关键细节,品味妙词佳句,总之,要走进文本的最精妙之处,抓住重点,大胆舍弃。做到简单中有详细,粗读中有细节,防止泛泛而读。
自读课文教学内容的取舍,目的在于把教学目标放在学生阅读方法的运用上,放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阅读思维路径的达成上,而不是对课文的内容、主题、手法等面面俱到的理解上。
(三)主体意识
自读课文教学的常见误区之一,就是教师对学生不放心,条分缕析,以为只有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才能读懂学会。从学科特质来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积累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学会运用语言、提升学科素养。
从课型定位来说,学生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需要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进行迁移和内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独立思考,让学生结合教材上的自读提示、批注去独立感悟,让学生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去独立解读,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内化,再进一步转化为课外阅读中的个体经验。
自读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进行自读自悟。
二、四个策略
(一)拓展迁移策略
自读课文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需要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着眼于课内,放眼于课外,上“承”下“转”。
上“承”,就是依据单元内教材的设计思路,找到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的衔接点,引导学生把教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迁移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可以是思想内容的迁移,可以是表现方法的迁移,也可以是阅读方法的迁移等等。
下“转”,就是以自读课文为原点,由课内向课外阅读拓展延伸。拓展延伸的角度很多:1.取写作内容相似者,看不同作者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叙事、描写、达意,对单元主题内容进行补充,扩大学生阅读的宽度;2.取写作手法相似者,内化学生于教读课上掌握的写作技巧,强化学生阅读的深度;3.取作者的其他作品来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志趣、风格、创作、成就等,知人论世,增加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厚度;4.取课文的出处,求根溯源,由一篇课文到一本著作,延展学生阅读的长度。这样,以点带面,日累月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异同比较策略
比较式阅读能使文本的特点更加明晰,让学生更容易分辨掌握其中的阅读和写作规律。
引导学生同时阅读相同、相似、同类写作对象,如人、物、事、景、情、理等的一组文本,对它们的内容主题、写作方法或者感悟体会等,有意识地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学生更容易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不同的篇章结构、写作手法所触发的不同思想情感,以及这种种的不同所取得的独特艺术效果。
(三)读写结合策略
读写相生,课堂小练笔能够让学生把课堂上积累的语言、总结出的写作手法等及时地巩固、迁移;反过来,在巩固迁移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更好地“悟”到课文语言、手法的妙处,与作者、文本产生共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情感的体验也会更加深切。所以,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练笔悟文,应该时时渗透。
(四)简约策略
实现自读课文的课型任务,就要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大块的时间与空间,教学流程的设计就要摒弃繁琐的设计,尽量简约化,环节上尽量板块化;同时,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教学目标预设好精要的指导,在学生思维阻滞时能够“扶一把”。
三、七种常见设计思路
在三个意识、四种策略的统领之下,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设计思路,凸显文本特点,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常规性的主要有三种,都是以自读课文作为1个课时的基本教学内容,设计思路比较简单,适用于日常教学。
(一)学用式
自读课文承担了将学生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迁移内化的功能。自读课文中自读提示、旁批的设计,对学生提示了阅读要求,也提供了精要的指导,使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形成了一个整体。
基于这两点,自读课文的教学,可以采用“回顾梳理——自主阅读——互动点拨——检测实践” 四个步骤,由对教读课文知识、方法的回顾梳理入手,然后以自读提示、批注为突破口,让学生借助它们进行自主阅读,在边读边思中,训练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人解决不了的,在互动点拨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教师点拨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灵活“用法”的能力;最后进行检测实践,进一步巩固提升。
(二)诵读式
“诵读式”是以读代讲。有的自读课文内容浅显又文质兼美 ,十分适宜朗读训练,其课堂教学流程可设计为“整体感知——朗读体悟——诵读展示——抒写升华”。如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外国诗两首》,编者没有给它加旁批,浅显易懂,没必要条分缕析,让诗失去了韵味。在抒写升华环节,既可以模仿着写批注,也可以让学生写两句小诗。以读代讲,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也符合文本特质。
(三)练习式
简单地说,“练习式”就是以练代讲。教师可围绕课文重难点设计导学案,以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题——合作探究题——达标检测题的形式,达成学习目标;也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自学情况在教师的引导下命题,小组自测和互测,彼此检验自学效果,以增加趣味、取长补短,达成目标。
课标和新教材大力倡导多读书,增加阅读量,自读课文的教学需要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也建议:“采用‘1+X的办法,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课外阅读的文章,不用讲,只要读。”
我们滨城区参加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带領老师们进行了课内大量阅读的教学实践。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以自读课文为拓展训练点,主要通过下面四种创新设计,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提升素养。
1.教读课文+自读课文(1课时)
以一篇教读课文带一篇自读课文,在一个课时内,既“学方法”又“用方法”。
2.自读课文+课外阅读(1课时)
(1)以自读课文为主,带1~2篇课外文本。用1个课时,由自读课文对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内化,提升到课外阅读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2)多文本阅读。自读课文与几篇课外文本进行整合阅读,使学生对某一主题、手法、作者等有全面、深度的理解。
3.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写作(2课时)
以多篇文本在主题、手法上的共同点作为写作训练点,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激发写作兴趣,形成以读促写、读写相承、读写有效结合的教学思路。
4.自读课文+整本书阅读
由自读到整本书阅读的拓展,体现的是一种大阅读观,这种教学设计,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情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在这七种设计思路中,创新课型效果尤其显著。从设计到教学实践都促使教师课堂上精讲,节约出时间让学生开展大量阅读,与此同时,也改变了教师们的教材观,让教师真正认识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对初中“统编本”教材的自读课文教学要尤为重视,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