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2018-03-26孙志毅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案学校老师

孙志毅

记者:在我的印象中,起码在二十多年前,铁路一中是包头市的优质中学之一,怎么前些年会出现社会“口碑不好”“尖子生不报”的现象呢?

孙华伟:我们学校始建于1954年,是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名校,曾经是内蒙古地区的驰名学校。与地方学校相比,师资来自于五湖四海,这有利于文化的交融,国企投入较大,办学条件较好,教师待遇较高,当时确实有明显的优势。但上世纪末,在国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当中,需要企业把学校移交于地方,前后徘徊多年;学校曾经一分为三,在三个校址上课,应该说这些都是学校发展迟滞的因素。

记者:内蒙古地区的普通高中课改始于2009年,但在应试教育的裹挟下,能真正落实课改理念的甚少。有的校长、局长甚至说:“什么课改?升学率才是硬道理!”于是就加班加点,学校变成了工厂,学生变成了零件,只问结果,不问过程与方法,更不问学生的“终生发展”,这显然是“工具理性”的放肆。

孙华伟:我校前些年确实是处于发展的低谷期,如果想要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改变。我们发现一个现象:所谓的“课堂改革十大名校”,其实正是一批薄弱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摘掉了“落后、薄弱”帽子的。这大概就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吧。于是我们也力图走上一条从蹒跚学步到不断改进的 “高效课堂”之路。

记者:“课改”首先是“改课”,而“改课”的成功典型很多,从南到北,令人眼花缭乱。你们是如何选择模仿、借鉴“模板”的?

潘冬琳:我们觉得水平所限,不可能自创一套教学模式,于是就采用 “拿来主义”。仔细研究了当前课改的十大模式,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学后教”,核心点就是让学生真正“学”起来。此后,原来的高校长在一次北京学习时听到了山西省怀仁一中云东校区倪瑞校长所做的报告,觉得他们做得很扎实,是不需要增添硬件设施、不更新教师队伍就可以进行的“小米加步枪”式的课堂革命。那段时间,我们是“西天取经”,考察了多所课堂改革的名校,曾到云东中学实地考察过。

记者:现在有一种现象,很让人担忧。一种情况是不少学校领导也想改,但考察“模板”之后按兵不动,理由是“做不来,太复杂、太累人,担心影响高考成绩”;另一种情况是把教育模式误解为一种可以移植、复制的技术,想亦步亦趋地搬来就用。过一段时间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暴露出来,索性放弃,没多久就返回原来的样子了,“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你们学校显然不属于这两种情况。

潘冬琳:借鉴,不能单纯地模仿形式,要力求把握其精髓,用鲁迅的话来讲就是“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我们选定山西怀仁的云东中学做样板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直到2014年3月才正式启动新的课堂模式。

在云东中学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自己的考核细则、质量分析办法、学案制作要求等制度。这些借鉴和改变的内容都是充分考量我校的实际情况得来的,比如,我们的多数老师比云东中学的老师经验丰富且稳定(他们绝大多数是流动性很强的外聘教师),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环节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考核细节上,就不能效仿云东公助民办那么大力度以至尾数淘汰。

记者:校长或领导层的意志如何变成全校教师的意志,这在公立学校是个难题。此外,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不同于使用一件设备,原来不会用,手把手交给就会用了。没有教育理念的更新,方法是没有用的。你们是怎么解决部分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抵触的问题的?

孙华伟:你算问到关键处了。我估计这是所有学校都会遇到的问题。旧的教学思维和模式是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但它恰恰又在许多老师们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这也成了课堂改革的最大阻力。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首先就要改变教师多年形成的教学理念和心态,让大家意识到不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不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不可能使教学质量实现质的飞跃的。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我用“邓小平立鸡蛋”的故事告诉大家,要想把鸡蛋立在桌子上,只有大胆地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才能立在桌子上,阐明了“不破不立、先破后立”的道理。接着趁热打铁,组织全校教师分五批前往山西怀仁听课,体验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是什么样的。老师们接受了一次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对个别比较抵触改变的老师,学校有针对性地做思想工作。在使用新教法过程中,发现闪光点就表扬并介绍给其他老师学习。在全员行动的规定下,所有人必须使用新教法上课,不想改的老师也只能在集体行动裹挟下动了起来。时间长了,使用新教法授课就成为了一种习惯,今天让他们改回去,恐怕也不习惯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形成基本共识:如教师要从重教转变到重学,教师的角色随之要由管理者变成组织者,由传授者變成参与者,由控制者变成帮助者,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如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大多数老师都体会到了新教法的优势,并能在细节上创新。

我校录取的学生学业水平比较低,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以往我们却按统一的模式塑造学生,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越学越不会,越学越没信心,最后索性放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倡导关注学生的特殊性,了解学生学习的差异和成因,在此基础上区别指导,分层教学,即同一知识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确定不同层次学生应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重新燃起自信的火苗。

在上述共识的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了“引导行”三线教学法,走上了一条课改之路。

记者:“引导行”三线教学法,是你们归纳的,能否做一个解读?

潘冬琳:我们的教学模式,其实是从云东中学335课堂提炼出来的。“引”,是指目标引领。任何方法都要基于目标展开教学和引导学习。呈现目标、完成目标、检测目标的“目标线”,正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导”,是指学案导学。学案是学生进行先学的导引。使学习有了方向,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使用学案,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情况中看出问题所在,课堂就有了侧重点,有了针对性。课堂上,学案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完成学习。学案也是课后学习的“配餐”,就是检测性作业,是老师精选出来的典型且分层次的题,用以巩固复习。“行”,是指学习行为。学生从最初的独学,到上课的群学,到学生展示讲解,质疑补充,完成检测,都是主动的学习行为,基本把传统模式中老师的行为主体地位转换给学生了。

记者:在“理念”上,大家基本没有异议,“过程和方法”也许才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就是“怎么做”才更有效、更方便。

潘冬琳:大致的过程是这样的——学生在上课的两三天前,自己自学完成学案,上课一天前交给老师批阅;课前的自主学习时间拿到老师批回来的学案进行再学习。开课后,老师提出讨论重点,学生讨论8~10分钟,同时写展示板书,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质疑补充;其中有老师的适时介入,用以强调、归纳和补充。最后,由课下提问和作业来巩固。各环节都能认真做的话,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学生至少有六次学习机会。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老师要坚守以下几点:“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删去无效环节,减少无效劳动”。 坚持“三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坚持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勤反馈的策略。

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难度问题台阶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让学生能够入得了手,能够体验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同时,课后根据学生实际编写“配餐”,并坚持一课一配餐,让学生把当天学习的知识及时消化吸收,保证了知识的巩固率。

在课后作业布置上,我们也有策略:布置有思维价值的作业,布置能发现规律和方法的作业,布置能提升能力的作业;不布置无意义、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

记者:教师从课堂的霸主地位退隐以后,教师怎么把握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义教师的功能,也是个难题,是个肯綮之处。许多教师把课堂归还学生后,有手足无措,无所事事者;有恐惧开放式、民主式课堂者;有过去是自己“灌”,如今变成学生“灌”……

潘冬琳:教师的角色变换了,绝对不像社会某些不懂教育的人所说的那样:教师不讲课了,放羊了,学生自学了……事实上,在课堂中,老师不是清闲自在的旁观者,不是串词流畅的主持人,不是重复答案的复读机,不是移动“教参”的搬运工。老师的作用是倾听学生讨论和展示的情况、纠错和强调重点和易错点、引导和推进思维的深化、点醒和提升知识和方法的规律及表达技巧。

孙华伟:表面上看,老师上课时比较轻松了,说的少了嘛,可实际上工作量(特别是课前的工作量)加大了,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任课教师有个二次备课制度。第一次,对于所教授的内容结合新课标和考纲进行设计;第二次,课前批阅预习学案后,针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措施,修正教学难点和方法。我们的“配餐”(课后作业)中的题都是老师从多种参考书上精心选取的,要求有梯度,供不同类型的班级根据学情进行取舍;学生并没有其他练习册作为统一的作业。

在课堂上学生展示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强调重点、解决难点、发现问题,归纳方法、拓展延伸以及纠错。教师不是主讲,而是要集中力量点拨、讲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在学生交流展示中跑题或思路偏离时,教师要“悬崖勒马”,指明方向;学生交流展示中知識过窄过浅时,教师要开阔视野,开启思路,导向深入。还要点拨共性的问题,点拨本质规律。

我校还有一个辅助教学制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求没课的老师到同备课组老师的课堂上,在学生讨论环节中辅助教学,帮助答疑,甚至协助组织讨论纪律。同样,也倡导本班其他科目教师去辅助教学,师徒结对,深入彼此的课堂。对于辅助教学的节数,我们在教学检查中都有统计和公示。

记者:你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仅仅三年,但通过我观摩的五节不同学科的课中可以轻易地发现,课堂确实是改变了——没有看见一个睡觉的学生,这在所谓的“重点高中”也不容易看到啊。因为“睡觉” 不仅仅是因为疲惫,而是意味着放弃和绝望。你们学校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我都能够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求知的渴望,能够看到他们进入“真学习”,而不是“陪学习” 时的状态。你们认为现在学生、课堂、教师等方面有哪些显而易见的变化?

孙华伟:“引导行”三线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通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反思升华拓展问题,先学后导内化延展,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每个学生在入学的起点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这不就是我们需要的结果吗?

当然,就教育而言,没有一种模式能够完全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只要是利大于弊,就不妨大胆使用,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以使效果达到最佳。目前,我校的课堂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新的课堂模式强调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他们要学会利用各种手段寻找、整理资料,收集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再整合到学案上。因此,在自学过程中,他们提高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归纳和总结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前预习、小组讨论、展示等环节,都需要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在质疑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无疑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学生运用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了。课堂上,学生亲自动手,亲自讲解,亲自体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使原本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大为改观。

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效率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小组式的学习模式,使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一改以前学习上遇到阻碍就懈怠的流弊,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由以前的茫然和被动逐渐向主动思考转变。

素质教育固然不应该拿应试的成绩去诠释证明,但考试成绩总能说明一些问题。 2016年,我们迎来了首届课改年级毕业生参加高考,在本次高考中,本科上线375人,本科上线率达76.7%,其中理科生陈慧婷、李雪仕同学分别以608分、579分获得东河区属学校高考第一名、第二名,艺术本科率达96.8%。我校获得东河区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和突出贡献奖,并荣获“包头市高中教育教学优秀学校”称号。2017年第二届课改年级参加了高考,成绩稳中有升,本科上线人数311人,本科率77.8%,艺术生本科率97.7%。张学凯同学摘得东河区理科状元的桂冠。铁一中荣获包头市“高中教育教学优异奖”。在2017届的高考中,一大批同学的成绩较中考有了跨越式的提升,每人提高100多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记者:包铁一中作为一所有着60年历史的学校,期间经历了大起大落,起伏跌宕。在高考升学率还是一把达摩克利斯悬剑时,任何一所普通高中前行的脚步沉重而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近些年,他们砥砺前行,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让多少孩子在课堂上重新睁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改变了多少有失败感的孩子的心态和命运,功莫大焉。

薄弱学校的发展,弱势学校的经验才最有普遍性,也最有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学案学校老师
乡愁导学案
学校推介
“比例尺(一)”导学案
六·一放假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