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育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与实践

2018-03-26梁陈相

大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钢琴教学实践

梁陈相

[摘 要]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我国学者从教育心理学范围理解,认为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运用到钢琴教学过程中,对钢琴练习前的准备阶段及练习过程的心理活动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科学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钢琴弹奏技术练习效果,让其能完满表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绪。这也是对音乐教育的一种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2-0113-02

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的学科,与其他的交叉学科相似,是教育学、音乐学、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并相互渗透后的产物。音乐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音乐教育中学习者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此指导音乐教育的实践,促进音乐教育的科学化。钢琴弹奏练习是学习钢琴的一个必经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习者心、脑、眼、手的密切配合,所以不能单纯只考虑锻炼其手臂和手指的技术,更要集中调动其发挥大脑的音响形象思维及敏锐的听觉感知,通过音调记忆印象、内心的歌唱引领手臂传于手指演奏出感人肺腑的音乐。那么应如何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运用到钢琴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完整地演绎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内容,使指尖在钢琴上的滑动和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情愫的倾诉呢?本文总结和归纳了笔者在多年钢琴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练习前的准备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演奏音乐作品,但因为练习演奏的目标是作曲家写出来的音乐,所以,我们应尽可能地去了解它。如果有人只凭着到演奏时临时得到的情绪,或只靠一刹那的灵感,而事前不对所演奏的作品作各方面的了解和研究,不培养想象力(也就是创造力,因为从另一角度看,演奏者就是第二创作),那么这种演奏将是没有依据的,将导致演奏的失败。演奏前,我们要在以下两方面做好准备:

(一)音樂听觉

1.节奏(音乐听觉基础)

节奏是指人耳感觉到的相对恒定的时间片断内将音响的持续与中断(休止)组织起来的音响。这里指的时间片断是拍子,拍子的时间数值就是速度。在钢琴练习的准备过程中,每首完整的作品都是由不同的部分、不同的细节、不同的音连接构成的。所以在练习和演奏中不要放过每一个音符,特别是短小的音符。如练习车尔尼的练习曲中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时,要将技巧运用到乐曲中,带着感情表现去练习,要弹出每一个音,利用想象帮助技巧,达成理想的节奏要求。

2.音乐听觉的敏感性

人类自身对外部事物有着很强的敏感性。人通过接触大自然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体验到大自然的感染力,并运用自身的生活积累,去捕捉音乐的色彩、形态、动向和气氛,以增强音乐听觉的敏感性。这也是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之一。如弹奏肖邦的《Raindrop》(降D大调前奏曲),能让人仿佛听到春夜细雨中屋檐下淅淅沥沥、若有若无的雨滴声。

(二)音乐活动的心理过程

1.性格

每位作曲家的作品都有不同的风格,即作品的性格。为了更好地演奏他们的作品,演奏者必须了解其生平、性格,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等,或作品与文学、戏剧、绘画、诗歌方面的联系,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且注意作曲家的风格特点,才不至于将巴哈弹成贝多芬,或将勃拉姆斯弹成肖邦,或将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都弹成同样的风格。特别要注意乐曲(或每一乐章)的开放和终止处,一定要在心中明确你要将所弹乐曲演奏成哪一类性格的音乐,不要弹至中途才突然想到,以免有损乐曲表现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这是钢琴学习必需的一种素质。

2.想象

想象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一种主观认识过程,即在表象的基础上将其加工改造成一种新的形象。要锻炼自己的想象力,要能发展它又能控制它,想象力在练习演奏中对乐曲表达有主导作用。如在弹奏巴哈的赋格曲时,你要将各主题清楚地“带入”,又要想象主题跟其他声部的关系和整体的音响表现。要用丰富的钢琴音色去表现音乐作品,除从钢琴的表现性能去获取之外,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如从乐队丰富的音响色彩中得到启发和灵感,想象出各种乐器不同的色彩。有了这种想象和要求,在练习中就务必使自己恰如其分地运用正确弹奏技巧及方法。

二、钢琴练习过程

(一)音乐记忆的练习

与美术不同,时间性是音乐的特点之一。音乐跟随着时间起始,接着逐渐展开,最后会紧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逝去。可见,记忆对于从事音乐活动的人来讲作用尤为突出。音乐记忆的练习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刚开始学习钢琴的学习者往往容易出现以下问题:拿到一首新曲子,从头到尾反复练习,但是在弹奏过程中仍有错音反复出现,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曲子弹好呢?笔者认为充分将音乐教育心理学运用到音乐记忆的练习中至关重要。首先是有意注意的运用。学习者应在反复视奏、熟悉乐谱的基础上,对指导老师指出的错误进行思考后,经过重点练习,解决问题并加深印象,从技巧表现上巩固下来。每次练习在做法上必须解决一两个难点,这样就可避免无用的反复练习,自然就增强了记忆力和背奏能力。容易出错的地方反复加以练习,直至能够精准而流畅地弹奏出来。有了如此明确的练习目标,才能把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和落实。通过这样的练习环节,既可以抓住重点、克服难点,又可让学生克服困难、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记忆效率还有很多办法,如音乐作品的音乐主题、调式、调性、音乐主题的发展手法和规律、乐句的划分(如重复、重复变化、复奏等)和曲式结构特点(部分的对比与再现)等,在对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掌握乐曲的发展脉络和结构逻辑,就是音乐记忆和背奏的依据。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钢琴演奏的兴趣,让其练习的时候不但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还要养成一种求知与兴奋的情绪,这也是提高音乐记忆力的原动力。

(二)弹奏歌唱性的问题(音乐情感)

在音乐心理学中,美感是一种是人们对事物美的立场,是人们的审美必须获得满足的一种主观认知。音乐是美的艺术,而音乐美是钢琴艺术的焦点,钢琴演奏应当是对美的展示。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作品的美感通过钢琴这一器乐工具充分地展现出来也是音乐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要让灵巧的手指在钢琴上行云流水般滑动,指尖如跳舞般弹奏出优雅如歌的旋律,让人感到音乐是从心底流露出来的。要做到演奏的歌唱性,就像人用嗓子(声带)发出声音来演唱歌曲一样,而钢琴是靠人用手指弹奏来歌唱的。两者进行歌唱都必须源于心、脑的驱动。乐曲能否被流畅地表现出来,地要由触键的质量来决定。从技术来看,弹奏者必须具有各种触键的技巧(如连音、断音、顿音等弹法),善于在弹奏的同时有感情地、发自内心地带动手指触键进行歌唱,使演奏者的身心和钢琴与音乐感情融为一体。古今很多的钢琴演奏大师,就是通过这种仔细、严谨的方法来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而且其方法和思路也和解决歌唱性弹奏方法一样。

(三)有效的有意注意

在音樂教育心理学中,我们强调的是具备目的性的有意注意。在钢琴教学中强调有意注意,就是用心、用意。钢琴练习(演奏)是第二次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演奏者要善于把乐谱上的音符变为有内涵意义的音响。要在体会乐曲的感情特点上放飞自己的想象力,表现感受从指间流出的音乐;并且在练习中要纠正不理想的演奏,得出满意的效果。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持续无意注意是一种负性的心理活动,具体体现在练琴时仅仅是手指的机械动作,脑子却在想其他的事,为了弹琴而弹琴。相反,有目的的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持续有意注意会使人弹奏时“忘记自己”,养成集中精神的习惯。在练习、公开演奏或考试时,演奏者都应从第一个音起,完全沉浸在曲目所需要表现的意境之中,思想意识应高度集中。周围任何人或事都不能影响你的全身心投入,自然就不会有精神紧张或焦虑不安的毛病了。如许,练琴才能获得更大进步,演奏水平才能显著提高。所以说在练琴过程中积极调动思维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

三、结语

钢琴演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仅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演奏技术,而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演奏者的思想、文化、艺术、美学及个性等诸多因素的结合。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将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观点无缝连接地应用到钢琴教学过程中,从音乐听觉基础、特征以及音乐活动的心理过程等几个心理学角度进行科学分析,有利于演奏者把握钢琴演奏技能和音乐表现力,充分地表达音作品乐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因此,将音乐教育心理学运用至钢琴教学中不失为一种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1] 黄剑敏, 马达. 关于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159-163.

[2] 郁正民. 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构建[J]. 函授教育, 1996(3):98-101.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钢琴教学实践
因材施教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